<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它以其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精美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颐和园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新建宫门是园区的主要入口之一,也是游客进入园区的第一站。新建宫门是仿照清代宫殿建筑风格修建的,整体设计庄重典雅,彰显出皇家园林的尊贵气息。</p><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的主体建筑为五间宫殿式建筑,采用典型的黄色琉璃瓦顶,檐角上装饰着金色的凤凰,寓意吉祥和权势。门前有壮观的石狮子和石马作为装饰,增添了古典气息。</p><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是颐和园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感受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精美和庄严,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又称长桥,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东西向,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横卧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tuo偃月”,南刻“修蝀dong凌波”。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十七孔桥是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杰作,为研究清乾隆时期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1961年3月4日,包含十七孔桥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 。</p> <p class="ql-block">禹治水铸铁牛</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句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铸铜牛</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p> <p class="ql-block">乾隆《金牛铭》全文:“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p><p class="ql-block">金牛铭译文:</p><p class="ql-block">“夏代的大禹治理九河,流传着铁牛镇水的故事。它的意义在于安澜定波,所以后人景仰此意,照古人的榜样去做。有铜牛镇守,蕴含着天道刚正不可动摇又象征着地厚载物那样牢固。蛟龙见了它,都远远躲避,何况鳄鳖之类。像昆明湖这样大的湖,聚水有万顷之多。用铜铸成的神牛,永久在此镇守,无是巴邱的洞庭湖,还是中原的淮河,都要照此办法处理人们都称颂汉武帝,而我确敬慕古代的唐舜。祥瑞的兆头,降临在昆明湖上,我对上天降下的瑞兆表示敬意,时在乾隆乙亥年(乾隆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p><p class="ql-block">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是中国的古代建筑,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亭式建筑,所以被称为北京最大的亭子。始建于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十七孔桥和望蟾阁(现在叫涵虚堂)点景而建。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以南是没有围墙,所以在亭中八方的湖光稻影尽收眼底,廓如亭由此得名,民间又俗称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这座亭面积足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4.29米高。亭内外共三圈,用以支撑的木柱多达40根,其中方柱16根,圆柱24根。整座亭看上去气势恢宏。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p> <p class="ql-block">亭内仿梁上现挂八块木匾,其中两块为乾隆皇帝的手书诗句,六块是光绪时期大臣为廓如亭量身度作的,其内容摘自《文心雕龙》中的部分辞句,用来歌咏景色,赞美时政。廓如亭乾隆诗句:</p><p class="ql-block">湖岸构敞亭,沧茫眄烟水。</p><p class="ql-block">万顷固其诞,纵横实数里。</p><p class="ql-block">初缘虞夏潦,继为兴春耜。</p><p class="ql-block">因之有堤岸,种以桃与李。</p><p class="ql-block">复间置楼台,六桥亘迤逦。</p><p class="ql-block">于外则鳞塍,校前多陪蓰。</p><p class="ql-block">利农兼级景,初岂计及是。</p><p class="ql-block">因循有是乎,为愧非为美。</p><p class="ql-block">将欲游香山,登舟必由此。</p><p class="ql-block">虚明淼廓如,庶几同斯耳。</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桥头神兽</p><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昆明湖十七孔桥桥头各有一对神兽,它们的身份是“龙生九子”老五——狻猊。狻猊suanni,其造型与狮子非常相似,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相传狻猊是在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这种造型是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狮子形象,狻猊也是狮子的一个别名,后来成了龙的五子。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狻猊作为桥头堡的镇兽比传统的狮子更加威武。</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位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称为南湖岛。它与西堤外湖中的镜治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象征神话中的海上仙山。清代时,此处是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南湖岛整个岛屿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涵虚堂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并且有轮渡与湖岸的东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过。</p> <p class="ql-block">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位于颐和园内昆明湖南湖岛上,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p><p class="ql-block">后因在此求雨“灵验”,遂亲笔改题祠额为“广润灵雨祠”。光绪时,慈禧由水路入园,在祠前码头下船,入祠烧香,然后再登船去乐寿堂寝宫。</p><p class="ql-block">广润灵雨祠对联</p><p class="ql-block">刊岫展屏山,云凝罨画;</p><p class="ql-block">平湖环镜槛,波漾空明。</p> <p class="ql-block">涵虚堂</p><p class="ql-block">是颐和园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当时是一座三层高的望蟾阁。到了嘉庆时期,这座阁被改为一层,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空间。在夏季和秋季,涵虚堂因其广阔的水域和明亮的月光而成为了皇后赏月的理想之地。此外,乾隆皇帝也曾在此检阅过水兵操演。</p><p class="ql-block">在咸丰十年(1860年),涵虚堂遭受了破坏,但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期间进行了重建。光绪年间,它再次得到了修复,并保持至今。现在的涵虚堂是一个单层建筑,坐落在南湖岛北部的假山上,拥有一个面向南方的露台,周围环绕着石制的雕栏。这个结构不仅是一个观赏月亮的好地方,也是历史上皇帝检阅水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也曾在涵虚堂检阅过水师学堂的学生们进行军事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涵虚堂内部还举办了一些展览,比如清宫老照片展,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涵虚堂不仅是颐和园中一处精美的古代建筑景观,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作为皇家御用赏月地和检阅水师的场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于1889年令李鸿章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陆战队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这里。他们把小小的昆明湖比作“汪洋大”,用小火轮作“战舰”,布阵于湖东水域,而在西堤等处则设有陆军马队等,慈禧坐于南湖岛岚翠间的“阅兵台”上,四周旌旗招展,好不热闹、气派。 表演开始时,一批批“舰队”从东向西驶去,随后水兵们做各种水上及潜水表演等,而陆军马队则行进活跃于西堤等处。“海陆两军”摇旗呐喊,礼炮齐鸣,欢呼“慈禧太后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从而以博得“老佛爷”的欢心。</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岚翠间是位于涵虚堂北面下方的一个人工垒砌的山洞,也被称为“后洞”。它通过一个北向的洞口与涵虚堂的两廊相连。岚翠间的视野非常开阔,可以隔着湖泊欣赏到万寿山前山的景色,以及远处的西山。这个名称“岚翠间”寓意着“山湖苍翠之间”,表达了山雾与山林翠色相互交织的美好景象。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七年七月的题额中赋予了这个景点它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岚翠间对联</p><p class="ql-block">绛阙珠宫,三千世界;</p><p class="ql-block">春城夏国,百五光阴。</p> <p class="ql-block">昆仑石碑,是一种清朝乾隆时期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石碑。特征一是石碑采用汉白玉,而非像他的名称一样。</p><p class="ql-block">此类石碑之所以命名为昆仑石,并非此石产于我国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昆仑山脉,而是出自于古人对昆仑山的敬畏。因为古人将昆仑山视为境内第一高山,神山、万山之祖、龙脉之祖。近些年,有人将产于青海的风砺石称为昆仑石,但这些均与昆仑石碑无关。北京现存九块昆仑石碑,都是使用产于北京房山地区的整块乳黄(白)色大理石(俗称:汉白玉)雕琢而成。</p><p class="ql-block">石碑的顶部为圆弧形,寓意旭日东升。石碑下面的基座刻有粗犷的海波纹形状,寓意海水江崖。整个石碑寓意江山永固。 特征二,是石碑的四面刻有乾隆御笔书法石刻。书写的内容是乾隆创作的御制诗。在北京颐和园内,有三座昆仑石碑,分别是绣漪桥昆仑石碑、东堤铜牛昆仑石碑和耕织图昆仑石碑。石碑的名字,是以他所在位置周边景观代指。</p><p class="ql-block">东堤昆仑石碑,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堤铜牛的北面,坐西朝东,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今约250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清漪园焚毁,但此碑石仍存留在原处。碑石高1.85米、宽0.94米、厚0.60米,碑座高0.65米、长2.60米、宽1.06米。石碑两侧各有一个0.46米×0.45米的孔穴。碑身四面刻有九首乾隆御制诗。石碑东面诗文:</p><p class="ql-block">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p><p class="ql-block">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p><p class="ql-block">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引野鹥。</p><p class="ql-block">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文昌阁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文昌阁中供奉着文昌帝君铜像,两小侍童伴其左右,旁边一匹铜骡,体态自然,传说是帝君的乘骑。光绪年间重建为二层楼阁,比原状减少了一层屋檐,高度有所降低。站在文昌阁上,既可以远眺万寿山和西山风景,亦可俯瞰昆明湖全貌,是个观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