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也称为“在中堂”,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p class="ql-block"> 乔致庸的堂号“在中堂”和他的名字一样,取“中庸”、“执两用中”之意。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乔家以此为基,形成了“和为贵”的家风,讲究和谐、平衡。</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乔家始祖乔贵发,祖居祁县乔家堡,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开始在萨拉开厅合成当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便转到包头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后来几经起落,逐渐做大做强。</p><p class="ql-block"> 乔贵发有三子,乔全德、乔全义和乔全美。为了让三个儿子及其子孙把自己的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乔贵发制定了一条“六不准”家规。分别是: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p><p class="ql-block"> 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全德,堂名德星堂,但后继乏人,人丁缺少,故所营商业较逊色;次子全义,生子致远,堂名宁守堂。其子弟秉承遗训,追求功名,故乔姓这一支,父子、叔侄、爷孙、兄弟、舅甥多有科名;三子全美,堂名在中堂。全美生二子,长子乔致广,英年早逝;次子乔致庸是乔家中一位出类拔萃人物,为乔氏家族的繁荣立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由“四堂一园”构成,即“在中堂”、“德兴堂”、“保元堂”、“宁守堂”和花园。其中乔致庸创建的“在中堂”是乔家大院的核心,目前游人欣赏的主要是“在中堂”。</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得离奇古怪,被称为“神树”。</p><p class="ql-block"> 自建成以后,乔家大院经历了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乔家大院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扩建,一次是在清同治年间,由乔家产业第二代继承人乔致庸主持,另一次是在清光绪中、后期,由乔致庸的儿子乔景仪、乔景俨经手完成。乔家大院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增修、扩建是在1921年,由乔景俨的儿子乔映霞、乔映奎完成。从乔家大院大初建到最终格局的形成,历经了整整两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乔致庸是乔家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之孙,他为人诚信精明,将乔家的商业事业继续发扬光大,达到了乔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在他的掌管下,乔氏家族的商行、银号业务曾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等,他深谙晋商经营之道,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广交朋友,门路开阔,当时的乔家可谓显赫一时,乔家大院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同时,乔致庸也是乔氏家族中最长寿的人,他生于1818 年,卒于1907年,活了89岁。</p><p class="ql-block"> 乔致庸之后,乔家大院又在其孙乔映霞的掌管之下,再次达到商业上的巅峰状态。乔映霞在家族11个弟兄中排行老大,其为人精明能干、思想进步、治家严谨,在他的管理下,乔家票号、商行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鼎盛一时。</p> <p class="ql-block">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p><p class="ql-block">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大门外的照壁。</p><p class="ql-block"> 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寓意着乔家是聚集福气的地方,神仙都愿意住在这里。短短四字,既赞其书香门第,又赞其福寿绵延。这既是大院的荣耀,也是乔家一代儒商心怀天下的风范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乔致庸是乔家的第三代,他不仅让乔家的生意稳步增长,还将目光投向了前景更为广阔的票号产业,先后创立了大德通、大德恒两个票号,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分号,成为当时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大票号。凭借着票号的收入,使乔家富可敌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出北京后,到了山西祁县,乔家隆重接待,还给了慈禧30万两银子,慈禧感激万分,赏赐九龙灯等珍宝,九龙灯至今还挂在乔家大院里。</p><p class="ql-block"> 乔家的生意绵延200多年,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个“诚”字。</p> <p class="ql-block"> 壁照“福”字两旁的对联是:经济会通守纪律, 言词安定去雕镌。意思是在经营事业或与人进行商业来往时,行为要遵守社会道德法纪,诚信规范;与人交谈时要使人心安,说话去除雕琢修饰,真诚实在。</p><p class="ql-block"> 上书“尊古”二字。这既是针对人们常说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题,也是对乔家家风的一个注脚。</p> <p class="ql-block"> 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清代名臣,山西寿阳人,授教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而享“三代帝王师”美称的祁隽藻所写。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每个寿字各具形态,有百种象征意义,可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意思是损人利已的事不能做,还要降低自己的欲望,顺应天理才是自然的道理。楹额是“履和”。这正是乔家“重修德”的家风。</p><p class="ql-block"> “传家有道唯存厚 处世无奇但率真”,“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这些楹联讲的都是真诚、守规,不言过其实,不急躁慌张。乔致庸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首要的是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赚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抬棺出征、誓要收复新疆时,所需军费大多由乔家票号汇兑往来。有一次左宗棠从西北回京途中,特意绕道拜访乔家。恰逢乔家在修门口的百寿图,左宗棠即兴挥毫以赠。此联以篆体砖雕于照壁,正好与大院门上一副铜质楷书楹联相对而立,两块铜板已被过往游人摸得锃亮通透</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大门上还有一副李鸿章提的对联,上联是:子孙贤族将大;下联是:兄弟睦家之肥。寓意着子孙贤圣会越来越旺盛,兄弟和睦家庭才会越来越富裕。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当年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时,军费紧张,乔家票号为之捐资10万两白银,给水师购买军舰。李鸿章欣然撰写这副对联,赠给乔家以彰其义举。</p><p class="ql-block"> 古语云:家道和睦,万事兴。这副对联蕴含了国内传统的“和谐、宽容、慷慨”的治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进入乔家院大门的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p><p class="ql-block"> 北面三个大院(一院,五院,六号花园)房屋高大,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南面三个大院(二院,三院,四院)房屋相对较低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南北大院门和门都不相对,意思是不对门不对口,不会闹不和。</p> <p class="ql-block"> 十米高的围墙使乔家大院安全得到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很好,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p><p class="ql-block"> 大院有主楼四座,这是其中一个主楼院落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院的掩壁,上为“龟背翰锦”,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为六边形骨架成的连续几何图形,因它像龟的背纹而得名。古时以龟甲作为占卜工具,视能兆吉区。古书《述异记》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之神龟,万年为灵龟。”以龟为长寿的一种灵物,用作图案以示吉延年。</p><p class="ql-block"> 第一院名为大夫第。乔家大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乔致庸的卧房、客厅和书房等都在此。</p> <p class="ql-block"> 进了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福德祠,是用来供奉土地爷的,门迎百寿,院纳福德。上面两边各有一对狮子,寓意着“四时平安”。中间有几件法器:戟、磬、如意,意为“吉庆如意”。下面有寿山石,意为“寿比南山”。旁边的芙蓉树,寓意着“福如东海”。六对鹿喻示“六路通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宅门里少不了木雕,这是“福禄寿”三星图木雕。</p> <p class="ql-block"> 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在中堂第一院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乔氏商业的开创者乔贵发为三儿子乔全美在此始建宅院,古朴的老宅是乔家大院最古老的院落,见证了乔氏家族两百多年的兴衰历史。乔全美兄弟秉承父志振兴家业,乔致庸更使乔氏产业登顶财富之巅,乔家大院逐步建得富丽恢宏。乔家世代崇尚儒学,家规严谨。长辈言传身教恪遵祖训,子弟尊师勤学立德修身。百年老宅儒风古韵,信义家风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大户人家的门槛比较高,约有三十多厘米,门当户对有一定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p> <p class="ql-block"> 石雕门墩,俗话说:“摸摸狮子头,吃喝不用愁。”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头被摸得发亮。</p> <p class="ql-block"> 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p> <p class="ql-block"> 院中大缸装满水既有风水需要(水主财),又有消防功能(十年山西九年旱,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地,是四太太颂莲的宅院。。</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乔致庸三女儿绣玉的闺房,绣玉温婉贤淑,心灵手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嫁到祁县城内晋商巨族何家,新婚不久,丈夫何为廉不幸病逝。她信守名分,终生守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山西省政府恭送匾额以褒扬节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床(炕)。</p> <p class="ql-block"> 厅堂,大户人家的厅堂摆布很是讲究,条案上花瓶里鸡毛掸寓意做人要有“胆识”,花瓶与八仙椅子寓意四平八稳。</p> <p class="ql-block"> 匾额上是“为善最乐”。四个书法文字朴实庄重,劝诫子孙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厚德积德,行善助人,这只是乔家世代仁爱、富贵仁爱、乔家家国情怀的源泉,深受广大百姓的推崇。</p><p class="ql-block"> 家境困难过不了年的,只要找到乔家门前,都可以得到救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乔家设的私塾,让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乔家对任教的老师十分敬重,每位老师都配书童伺候,伙食与主人相同,还让老师坐上席。老师回家主人们要送到大门外,等老师上车以后才能返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门口上的木雕很精美,是用千年核桃木雕刻的荷花造型,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p><p class="ql-block"> “会芳”二字表达了乔氏主人见贤思齐,会聚贤德人才之意。</p> <p class="ql-block"> 厅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 乔家的家训。</p> <p class="ql-block"> 乔氏家规。</p> <p class="ql-block"> 乔家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在中堂第二院 ——敦品第,即个人的修养品德很高的门第,主要是乔家的发迹史展览。族谱溯祖、世系源流,立户堂号,敦宗睦族。家族兴衰传奇故事,百年辉煌经商历史乔氏淳正家风带动信义商风,严定商规商训,恪守经商之道。诚信聚人心,茶票通天下。家族典范一脉相承,商贾精英薪火相传,文献印迹世代铭记,晋商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p><p class="ql-block"> 二院正门木雕有八骏马及福禄寿三星图,又叫三星高照图。</p><p class="ql-block"> 二院门匾上的“敦品第”寓意着处事要敦厚,品行要高雅,彰显了乔家人做人要厚道的家训。</p> <p class="ql-block"> 门两边的对联是:“言必典彝行修坛宇,门无杂尘家有赐书”,言行有度,淡看财富。横批“退思”: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能够退出尘世,饱读诗书。</p> <p class="ql-block"> 到了第二院的第一进院落,正面牌匾为“敦睦”,寓意家人忠厚和睦。</p> <p class="ql-block"> 院中院。</p> <p class="ql-block"> 卧房。</p> <p class="ql-block"> 门匾《静宜》,寓意凡事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应为宜。</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在中堂的第三院 ,名为芝兰第,意思是门第高雅,这里摆放着三样宝贝,任何一个都价值连城。乔氏家族世代把仁义为善当作治家要义,祖辈崇儒重教,以教兴商,兴学育人,捐资助教。子弟崇德尚义,勤奋好学,人才辈出。他们诚信为本、以德兴商,把济困当己任,视善举为本分,凡涉公益,无不慨助。其赈灾济民、和乡睦邻等史迹商德,世代相承,流芳于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乔家大院的镇宅之宝《犀牛望月镜》,圆形的镜子代表月亮,中间部分是祥云,底部是犀牛(谐音“喜牛),寓意大吉大利,喜从天降。民间有“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虔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之说。</p><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的来源有一个传说,说是玉皇大帝派犀牛下凡,来人间传达,让人一天吃一顿饭,梳洗打扮三次,结果犀牛搞错了,说成是人一天吃三顿饭,梳洗打扮一次。最后导致人间的东西不够吃,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就惩罚犀牛永生永世留在人间,为他们耕地。犀牛抬头仰望明月,是因为它渴望回归天庭。</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万人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监控探头。乔家是经商的,要经常会客谈生意,用这个来监视屋里面人的动作,房间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那个时候都用上摄像头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乔家大院的国宝级文物——九龙灯(清代,酸枝木。),灯之主体上下通轴,共分3层。上层为葫芦形挂钮,其下有4条龙,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为玻璃风景画,四面为水银玻璃;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5"字形,并能转动、仲屈;另有一条龙首向下,寓意着天子体恤民情。每个龙头都能四面转动,自由伸缩,龙身盘于主轴。在下层的4条龙头上均有灯台、蜡签。把龙头上的蜡烛点燃,烛光自然会辉映在灯体的水银镜上,然后再把9条龙转动起来,就像喷火的蛟龙,蜿蜒盘旋,环绕舞动。纵观全器,制作工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结构造型独具匠心,动静结合,是一件既豪华繁缚,又实用美观的木雕工艺精品。经考证,目前在我国尚未发现有类似的第三件。传说是当年慈禧太后为了还人情,赐给乔家的。</p> <p class="ql-block"> 甬道的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p><p class="ql-block"> 乔家祠堂匾额“绳其德”,“绳”有约束、管教、克制之意,即规劝人向善积德,注意操行。</p> <p class="ql-block"> 祠堂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表达了感激之情。溥者,广大,周遍也。这块牌匾也大有来历。光绪三年,时逢大旱,赤地千里,百姓颗粒无收。乔家在村里开仓赈济,搭设粥棚,虽有大灾之年,附近村民无一饿死。次年李鸿章题赠此匾,以表彰乔家乐善好施的仁义之举。中堂大人对民间商人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连赠墨宝,世所罕见,可见乔家确实不愧为“晋商翘楚”。</p><p class="ql-block"> 为帮助乡邻,乔家甚至还常年饲养三头膘肥体壮的耕牛,拴在大门外。村民们需用时则自行牵去,傍晚送还即可,甚至无须跟主人打声招呼。考虑得如此周全,“仁周义溥”四字,乔家完全当得起。</p> <p class="ql-block"> 此门楼匾额题“锡嘏”二字,“锡”古通“赐”,“嘏”为“福”,故“锡嘏”为恩赐祝福之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乔家大院的第四院“承启第”,是由乔致庸的侄孙乔映霞所建的。现为晋商习俗馆,包括一进院二进院、正院。再现了清末民初祁县一带商业金融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门上的“学吃亏”三个字也是乔家的家训,寓意着吃亏是福,从吃亏中吸取经验教训,但要做到:吃小亏不吃大亏,吃明亏不能吃暗亏,吃新亏不吃旧亏,更不能吃哑巴亏。</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各个门匾都有一定的具体寓意。</p><p class="ql-block"> 《谦和诚》是乔家致富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门匾“慎俭徳”,乔家的家风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守真》,“真”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魂,守住了“真”就是守住了一个家庭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门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毋</span>不敬》,“毋不敬”是朱子《礼记》中的话,意为天地之间有神灵,对其不可取不敬的态度,警醒后人待人处事要有礼貌。</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知足阁”为精美的雕花门罩,这幅砖雕上端雕有蝙蝠,下端为流云,合称“万福流云”。绕着《省分箴》自左往右为“暗八仙”图,顶端的寿桃与四周的暗八仙合起来就是“八仙祝寿图”。</p><p class="ql-block"> 阁中的砖雕文字是乔家女婿、当时晋中著名书法家赵铁山写的《省分箴》,“省”是觉省,“分”是分寸、本分,“箴”是一种规劝告诫文体。赵铁山所书字体圆润遒劲,整篇富有书卷气,和所写内容浑然一体。文中通过列举自然界动物、植物、金属等各种物质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盛衰等现象,阐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自然的,引而劝诫人们要遵从自然规律,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这样才有好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门匾“勤为本”,体现了乔家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四院的二进院即主院,牌匾上的“笔锄斋”,意为笔耕不辍的居室或学舍,即为乔家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高高挂。</p> <p class="ql-block"> 每个宅院都是前低后高,寓意着子孙命好;前窄后宽,富贵如山。</p> <p class="ql-block"> 多进院落彰显着当年乔家的富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乔家大院的一宝九龙屏风 (清代,花梨木,高2.7米,长4.07米)。</p><p class="ql-block"> 该屏风,镶嵌九条岫玉祥龙,此外还雕有七十二条小龙盘绕其间,或盘曲回绕,搏云戏珠,或昂首奋身,吞云吐雾或蓦然回首,游搏祥云。整个屏风共九九八十一条龙形体各异,密疏相间。相互呼应,雕龙括灵活现,气势磅磺。整个屏风工艺精湛,雍容大气,充满洋和富贵。</p><p class="ql-block"> "九"为至阳之数,古人以"九"为天的象征,以"九五至尊"称呼帝王,所以皇宫建筑、宫廷器物多用"九"或"九"的倍数,故此屏风应为宫廷用相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从皇宫流落民间,后由乔家购买收藏。</p> <p class="ql-block"> 门匾“河汾者德”。</p> <p class="ql-block"> 木雕“祥鹿”</p> <p class="ql-block"> 刻有吉祥如意纹饰的砖雕,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砖雕“鹿鹤桐松”。</p> <p class="ql-block"> 砖雕“凤凰戏牡图”。</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两侧的砖雕,纹饰大多数是花卉、花瓶、祥兽等,赋予宅院于美好。</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五院“中宪第”,意为崇尚法度,礼教的门第,是乔致庸所建,为三进五连环套院,包括偏院,偏院二进院、跨院、一进院、正院。门楼上挂有“为善最乐”的牌匾。现为乔家生活起居展馆。</p> <p class="ql-block"> 门匾“文魁”。</p> <p class="ql-block"> 门匾“懿德”。</p> <p class="ql-block"> 门匾“孝第慈”。</p> <p class="ql-block"> 门匾“勤贻”。</p> <p class="ql-block"> 厅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 门匾“进得徳循业”,有徳才有业。</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六院的“静远”。</p> <p class="ql-block"> 门匾“寿而康”。</p> <p class="ql-block"> 门神年画。</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的窗子普遍采用棂格窗, 除了采光和保暖等实用功能外,还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大院窗子的样式有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大格窗等,种类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 门匾“琼阁”。</p> <p class="ql-block"> 门匾“陶朱凤”。</p> <p class="ql-block"> 门匾“齿徳并茂”,寓意言语和德行要匹配。</p><p class="ql-block"> 门上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 忠厚培心和平养性,</p><p class="ql-block"> 诗书启后勤俭传家。</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六院“钟灵毓秀”,所在地原为在中堂家塾,名为“书房院”。乔家人原本计划在此再盖一座楼房,后因为战乱而搁置。1938年,乔家人因不堪日军骚扰而纷纷离去,留下了“六缺一”的残局,现劈为花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