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里坤湖的中央,有一条南北向的砂石堤将巴里坤湖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其中东湖碧波荡漾,西湖则是一片银白。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巴里坤湖主要靠周边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流入补给,长期以来的积淀形成了各种盐类和矿物质,而河流多从东湖注入,所以盐度相对较低,属于微咸水湖,而西湖由于沙堤阻挡水体交换,湖水盐度较高,是有名的盐湖,蕴藏着丰富的芒硝和钾镁盐类资源和卤虫(丰年虫)资源,天旱少雨时,湖周便会泛起白色的盐碛。巴里坤湖有着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 依托巴里坤湖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的芒硝开采产业,巴里坤县自1965年就开始进行硫化碱生产。巴里坤湖,在汉代已有记载。清代诗人史善长曾作诗赞曰:“滟滟溶溶波一片,古苇纤鳞都不见,周三百里磨青铜,历万千年澄匹练”,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景。湖中产有一宝叫卤虫,民间也叫丰年虫,因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等多种元素,又在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喂养对虾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被誉为“金沙子”或“软黄金”。 她们在湖中捞取卤虫。 在湖畔做饭的妇女。 随后我们前往怪石山。 怪石山距巴里坤县城60公里,有10多公里的便道与县城至煤矿的柏油公路相接,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夹的最东端。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形状各异的小石窟,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或“万佛龛”、“千窟崖”等。 怪石山景区的入口大门(免门票)。 每当下暴雨时水从山顶流下,那山便成了无数个小水帘洞,景致令人叫绝!怪石山下就有一眼泉水,是著名的巴里坤八景之一——“镜泉宿月”的上镜儿泉所在。此泉实为一水井,水量大,水质好。山顶上的石棺王爷坟说明了怪石山一带悠久的历史、繁荣的丝路商贸活动和极险要的军事地位,1999年它的旅游价值才被发现并随之开发。 整个石山怪石嶙峋、“疮孔万千”,在湖光、绿草、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绮丽无比。相传,当年女娲完成补天大任后来到美丽的蒲类海边歇息梳妆,这里湖光山色的美景使她流连忘返,走的时候却忘了带走一块补天所剩的五彩石,多年以后,这块带有灵性的五彩石便化作了一座与众不同的石山。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小石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洞有圆形,有方形,像佛龛、像蜂窝、近看小石洞并不深,很圆滑,像人工旋磨出的一样,小洞直径1米左右,大洞被称为“包厢”,可坐十几个人。 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或万佛龛、千窟崖等,好看极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