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设备:iPhone 11 Pro Max 背景音乐:《静待美好时光》 拍摄场景: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 今日小寒节气(于公历1月4或5或6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p> <p class="ql-block">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入侵,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道:“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p> <p class="ql-block"> 与寒冷的气温相对应,小寒节气的一个特点是天空湛蓝。在这个时候,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湿度较低,空气相对干燥。这种千燥的环境使得天空呈现出非常明亮而湛蓝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然而前些天,乌鲁木齐市气温变化较大,忽暖忽冷,由于路面溶雪,空气中的水汽增多,但没过二天,却又一下遇到了骤冷的冷空气,故在没有水源的城区,还是为雾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那天,经人民公园南门回家,在夜色灯光下,雾凇与大门的仿古建筑楼檐相应成辉,显得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 雾凇(wi song)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p> <p class="ql-block"> 雾凇景观的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淞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更何况没有水源的城区(人民公园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p> <p class="ql-block">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它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淞。当空气中的水蒸气碰上物体马上凝华成固态时便会结成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p> <p class="ql-block">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所编的 《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p> <p class="ql-block"> 形成雾凇的苛刻条件:首先是,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雾淞的形成要求既天睛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p> <p class="ql-block"> 这个冬天,乌市虽然下过几场雪,但有一片雾凇茫茫却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 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一般冬季,晴天与静风或微风天气同时出现的概率并不很大。</p> <p class="ql-block"> 霶凇至,万物藏,玉树琼枝,银装素裹,畅游其中,仿若坠入冰雪童话世界 ……</p> <p class="ql-block"> 目光所及,如碎玉满目,光影交映。一夜间,绘就一幅幅冬夜雾凇图。</p> <p class="ql-block"> 凝结、滋养、升华 ……大自然富有极致的浪漫,也给予人们奋进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开启新的一年,站在新的起点,希望各位美友,所遇皆美景,未来皆可期。愿你我都能在这个冬日,默默积蓄能量,静待春暖花开。</p> <p class="ql-block"> 最后有必要强调一下,雾“凇”和雾“淞”读音方面没有区别,但是雾淞这个词实际上是错误的。淞仅用于地名,而凇只能用于气象专用名词。</p> <p class="ql-block"> 今天进三九了,晚上气温在零下4~5度左右,上完拉丁舞课,回家的路上竟然没感到有多少冷意,也许这和课后冲了热水澡也有关系。上个星期二,拍了《夜色雾凇》,今晚虽然没有雾凇,然而西公园南门在灯光的映照下,依然十分漂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