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家堂古村,坐落于松阳县三都乡,距离县城仅8公里,车程约半小时。这个村落隐匿于环形山凹之中,两侧山峦环抱,整村坐东朝西,风水布局独具匠心。据史料记载,杨家堂村始建于1655年前后,已有360余年的悠久历史。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因村中三棵交错簇拥的樟树浓荫蔽日,故名“樟交堂”,后因松阳方言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杨家堂”。尽管名为杨家堂,但村中并无杨姓居民,绝大多数村民姓宋。2013年,杨家堂村被正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也是一个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从其宗谱可以看出,宋氏祖先源自西安。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的后裔(第25世孙),而宋濂又是浦江的一代始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徙至松阳呈回村,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宋可三的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至此,开启了杨家堂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地无三尺平的土地上,勤劳的杨家堂人顺应山势,逐级建造了“阶梯式”的民居。整个村落上下屋高低错落,落差约2至3米,形成了五层18幢土木结构的清代民居群,气势宏伟,蔚为壮观。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杨家堂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被誉为“江南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的古民居多为泥土瓦房,土黄色的墙体呈现出温暖的色调,层层叠叠的马头墙更是别具一格。然而,这些民居内部装饰朴素,没有华丽的牛腿雀替,也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更无金碧辉煌的装饰,给人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屋的院墙上用毛笔书写着《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孝悌力耕》及《宋氏宗谱家训》的内容,多达二十余处,充分体现了宋氏家族“勤于耕作,笃于读书”的传统思想。</p> <p class="ql-block">在宋微封先生及其叔公的祖居墙上,依然保留着十余幅以“勤于耕牧,笃于读书”及“孝悌睦邻”为主题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鲜明,生动展现了宋氏先人以儒家伦理思想滋养后代,教导子孙如何为人处世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墙头文化”对杨家堂村民的影响深远且潜移默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教育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一代代杨家堂人中涌现出众多贤才,殷富者层出不穷,能工巧匠众多。据史料记载,自清道光年间起,杨家堂村共有国学生、邑痒生(秀才一类)20余人。然而,鲜有人走上仕途,大多数成为蒙馆的启蒙教师,致力于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到了晚清时期,杨家堂人开始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他们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制作筑土墙的工具,销往丽水、青田、温州等地;农闲时,又为县城居民筑土墙建屋;还有人将木材贩运至温州、杭州等地,逐渐积累了财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宏堂,他入股杭州松茂行,成为当地的木材巨商。他不仅致富有方,还乐善好施,多次出资修建村中的桥梁和道路,至今仍传颂着他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因此,杨家堂的先辈们在村中开设蒙馆,聘请教师教育子孙,倡导教化,以传统文化滋养后代,为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人世代传承“天道酬勤”的精神,并将其深植于一代又一代子孙的心中。《宋氏宗谱家训》中明确指出:“勤宜及时,俭贵适中。勤俭是兴家立业的根本。因此,勤于读书则功名可成,勤于耕作则衣食无忧,勤于技艺则技术精湛,勤于经商则财富丰厚。”</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杨家堂村共有40余名村民毕业于各级师范院校,他们活跃在祖国各地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从杨家堂村走出的人才中,不乏卓有成就者。例如宋微封一家,五代人中共有20余人从教、从医、从政。其子宋昌几在浙江大学任教,宋昌存在浙江医科院担任教授,宋昌中是吉林大学外文系教授,宋淑持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担任编审,宋世战则是兰州大学教授,宋康现任浙江中医院院长等。</p> <p class="ql-block">村前美景如画,室内茶香四溢。如今,杨家堂村共有99户311人,主要经济来源依靠茶叶和水果种植。成为网红村后,村内的民宿和茶室纷纷涌现,为古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村口至今生长着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和两棵百年土茶树,它们历经风雨,见证了杨家堂村的发展变迁。四季更替中,这些古树静静地守护着村庄,迎送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