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喻老》

图书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韩非子有面对现实的精神,他的思想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孕育出来的。他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而他的著作中常用天下第一的《老子》作为理论依据,有《解老》《喻老》两篇,“喻老”就是用历史典故解释老子的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和其他“先秦诸子”的书比较一下,可以说韩非子的说理方法很科学。《论语》多为陈述句、判断句,较少论证;《庄子》多用寓言故事说明自己的观点;而《韩非子》是用历史事实说话,把《老子》作为理论依据。且不论韩非子的“法术势”,只说韩非子的论证方法是高明的,因为是从实际出发,也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今依然值得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喻老》白话翻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下太平,没有战争,就叫静,传递紧急公文的车马也用不上。所以说:"歇下奔跑的马来施肥。"天下不太平,攻战连年不断,互相防守多年都不停止,战士的衣服都生出了虱子,燕雀都住进了营帐,而军队仍然不能返回。所以说:"战马在郊外生产小马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个狄国人向晋文公进献大狐狸和黑豹的皮。晋文公接受下来感叹道:"这两种动物因为它们的皮毛美丽而招致灾祸。"国君因为好名声而遭灾的,徐偃王就是这样;因为城池和土地而获罪的,虞国和虢国就是这样。所以说:灾祸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更大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智伯兼并了范氏和中行氏二家仍不停地进攻赵氏,韩、魏两家反过来进攻智伯,军队在晋阳战败,智伯死在高梁东面,土地最后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所以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虞国的君主想要得到晋国屈地产的良马和垂棘产的璧玉,不听从宫之奇的劝谏,所以他国家灭亡而自己失去生命。所以说:"过失没有比贪欲更惨痛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家以生存为根本,只有生存下来才有成为霸王的可能;身体以有生命为根本,保持着生命,实现富贵也是可能的。不用贪欲来祸害自己,那么国家就不会灭亡,身体就不会死亡。所以说:"知道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楚庄王已经取胜,在河雍打败晋国,回来后赏赐孙叔敖。孙叔教请求汉水附近的贫瘠土地。楚国的法制规定,官吏的封地到第二代就收回,可只有孙叔敖的封地仍旧存在。这块封地不被楚国收回的原因,是因为它贫瘠,所以孙叔敖的子孙好多代仍旧享有这块土地。所以说:"善于建立的不能被拔掉,善于抱持的脱不开,子孙因此世代祭祀而不中断。"说的就是孙叔教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控制在自己手中就称为重,不离开君位叫做静。君权重就能役使权位轻的臣下,君主静就能驱使浮躁的群臣。所以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说:"君子整天走路,离不开载着行李的车子。"国家,是君主的辎重。赵武灵王活着时就把国家传给了儿子,这是走路而离开了他的辎重,所以他虽然有代郡、云中的快乐,却轻飘飘地失掉了赵国。赵武灵王是大国的君主,却使自己被天下人看轻。没有权势就叫轻,离开了君位就叫躁,因此他活着被囚禁饿死。所以说:"位轻就会失去臣子,浮躁就会失去君位。"说的就是赵武灵王这样的君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权势是君主这条鱼儿的深潭。君主,一旦权势落到了臣子的手中,失去了就不可能再得到了。齐简公在田成子手中丢失了权势,晋国的君主在六卿那里丢失了权势,结果国破身死。所以说:"鱼儿不可以离开深潭。"赏罚是国家的锐利武器,掌握在君主手里就能制服臣子,掌握在臣子手里就会压倒君主。国君如果利用权势赏赐臣子,臣子就会为赏赐增加私欲而损德;相反如果国君以权势处罚臣子,那么臣子则必会敬畏权势的威严而有觊觎之心。总之,国君利用权势赏罚臣子,无论如何都会产生不良的隐患,所以《老子》才说:“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拿给别人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越王勾践到吴国去做吴王的奴仆,支持吴王攻打齐国以削弱吴国。吴国军队已在艾陵战胜了齐国,势力扩张到长江、济水流域,又在黄池地方逞强,因此越国可以在太湖地区制服吴国。所以说:"将要缩小它,必须暂且先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先让它强大一下。"晋献公准备袭取虞国,先赠给虞君璧玉和宝马;智伯将要袭取仇由,先赠给对方一辆大车。所以说:"要想夺取它,必须暂且先给予它。"不露形迹中开始行动,设法在天下求得大功,"这就叫做微妙的明智"。处在弱小的位置而能注重自己谦卑克制,这就叫做"柔弱胜刚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形体的东西,大的一定由小的发展而来;数量众多一定由数量少发展而来。所以说:"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细微。"因此就要在事物细小的时候想办法制服它。所以说:"解决困难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做起。"千丈的长堤,会因为蝼蚁的洞穴而崩溃;百尺的房屋,会因为烟囱的缝隙而焚毁。所以说:"白圭巡行大堤要堵塞蝼蚁的小洞,老年人防范火灾要用泥涂封好烟囱上的缝隙。因而在白圭的治理下没有水患,在老年人防范下没有火灾。"这些都是因为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以避免困难的事,郑重对待细小的漏洞以远离大的灾祸。扁鹊去拜见蔡桓侯,站了一会儿。扁鹊对蔡桓侯说:"君主您有病在表皮里,不治就会加深。"蔡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蔡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侯不答应。扁鹊出去。蔡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还将会加深。"蔡桓侯又不答应。扁鹊出去了。蔡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蔡桓侯扭头就跑,蔡桓侯派人来问扁鹊原因。扁鹊说:"疾病在表皮里,可以用汤药熏洗;在肌肤里,可用针石治疗;在肠胃,可以用清热去火的汤药治疗;在骨髓间,那是属于掌管生命之神的领地,医生是无可奈何了。现在桓侯的病已到了骨髓,我因此就不再请求了。"过了五天,蔡桓侯身体疼痛得厉害,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桓侯最后病死了。因此良医给人治病,选择病在表皮的时候开始治。这都是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就争取解决。事情的祸福也有处于表皮的时候,所以圣人尽早地处理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前晋国的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郑国,郑国国君对他不礼貌。叔瞻进谏说:"这是一位贤德的公子,君主您应厚礼招待他,可以借此积下您的恩德。"郑国的国君不听从。叔瞻又进谏说:"您不能厚礼接待他,不如把他杀了,不要留有后患。"还是不听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后,发兵来讨伐郑国,把郑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垂棘产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进攻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行。嘴唇没有了,牙齿会觉得寒冷,现在虞国和虢国相互救助,不该贪图小恩小惠。如果今天晋国消灭了虢国,明天一定会随之灭掉虞国。"虞国的国君不听从,接受了晋国的璧玉而借给晋国道路。晋国已夺取了虢国,返回时灭掉了虞国。这两位进谏的臣子都是在事物处在萌芽状态去据理力争,但郑国和虞国的国君却不能采用他们的建议。这样看来叔瞻、宫之奇也就是虞国和郑国的扁鹊,而郑国和虞国的国君不听从他们的意见,因此郑国被打败,虞国被消灭。所以说:"当事情安定时还容易维持,当事情的征兆没有显露时还容易想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前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使箕子恐惧,认为象牙筷子一定不会用在粗陋的盛汤陶罐里,一定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象牙筷子和玉制的杯子,一定不会用来吃豆类叶子熬出的浓汤,一定要用来品尝牛、大象和豹的幼体;品尝牛、象和豹的幼体一定不会穿着短小的粗布衣裳在茅草屋下进食,那么就会要求穿多层的华美丝衣,住大厦高楼。我害怕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对他的开端感到恐惧。过了五年,商纣王建起了挂满肉的园林,设置了烤肉用的炮烙刑具,登上酒糟堆成的山丘,靠着蓄酒的池子,商纣王最终因此灭亡。所以箕子看到象牙筷子因而知道天下的灾祸。所以说:"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叫做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勾践到吴国去服贱役,手执兵器做吴王夫差的马前卒,因此能在吴国的国都姑苏城杀死夫差。周文王在商纣王用玉装饰的门前挨骂,脸色没有任何改变,才会有周武王在牧野活捉了商纣王。所以说:"保守柔弱才叫刚强。"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不以做奴仆为苦恼,周武王据有天下不以当初父亲被骂为苦恼。所以说:"圣人之所以不苦恼,因为他不把那些事看成是苦恼的,所以他不苦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了一块璞玉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乡下人说:"这是件宝物,应该成为君子的饰物,不应该为小人使用。"子罕说:"你把宝玉当成宝物,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玉当成宝物。"这是因为乡下人想得到玉,而子罕不想要玉。所以说:"把没有欲望当成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寿背着书行走,在大路上遇到了徐冯。徐冯说:"事情是人为的;而办事的行动产生于当时的需要,聪明的人做事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书籍是记载人的言论的;言论生于智慧,因此聪明的人不收藏古籍。现在你为什么偏要背着书走路呢?"于是王寿就听他的话焚烧了自己的书,扬掉书的灰烬。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而聪明的人用不着藏书的小箱子。不言教、不藏书是众人都指责的错误,而王寿现在却重复这样的过错,这是把不学习书本上的记载当成学习。所以说:"把不学习作为学习,是回到众所指责的错误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事物有自己固有的形态,可以凭借这种形态加以引导。因为顺着万物的固有形态,所以静止的时候不失事物的本性,运动的时候能顺应事物的法则。宋国有个用象牙为君主雕刻堵叶的人,三年才雕成。雕刻而成的叶子的宽狭和上面的筋脉,微毛和细芒色泽丰富,混杂在真的堵叶中间人们难以分别。这个人最终因为雕刻褚叶有功在宋国享受俸禄。列子听说这件事后说:"让自然界三年生成一片叶子,那植物有叶子的就很少了。"因此不依据大自然提供的条件而凭个人的本领来行事,不顺应自然界的法则而表现一个人的智巧,这都是用三年雕出一片褚叶的行为。因而冬天耕种的庄稼,后稷不能使它多产;丰收之年长出很好的谷物,奴婢也不能叫它枯败。凭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后稷不能使它丰足;顺应自然法则,那么奴婢也能获得丰产。所以说:"依照万物的自然法则行事而不敢勉强去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的五官等孔穴,是精神的门窗。耳目的能力被声色所耗尽,精神被外貌所耗尽,因此心中就没有了主宰。心中失去了主宰,那么祸福即使如山丘一样大,也没有办法认识它。所以说:"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户向外看,就可以知道自然变化的法则。"这是说精神离不开其实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御车马,不久就和于期比赛驾车,三次和王子于期交换了马匹仍然落后。赵襄子说:"你教我驾车,技术还没有完全教给我吗?"于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完全教给你了,但你在运用上却有错误。凡是驾车所要注意的:在于让马的身体安稳于车子,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协调,然后才可以快速奔跑到达远方。现在你跑在后面了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了又怕被我赶上。引导马在路上作远程赛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跑在后面,而你跑在前面与跑在后面注意力都在我身上,还哪有心思来调马?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白公胜考虑作乱,散朝回来倒拿着马鞭,结果马鞭的尖针刺穿了脸颊,血流到了地上他也不知道。郑国人听了以后说:"脸颊都忘记了,还有什么不能忘记呢?"所以说:"走得愈远,知道得愈少。"这是说人们的智虑全都围绕着远事在转,就会丢弃近处的事。因此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行动。远处的事和近处的事能同时考虑周到,所以说:"不行动就明白了。"远处的事和近处的事能同时看明白,所以说:"不看就明白了。"随着适当的时机办事,依靠客观条件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上面获利,所以说:"不用去做而能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楚庄公执政三年,没有发布任何命令,没有实施任何行政措施。右司马侍候在王座旁边用隐语向楚庄王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丘上,三年来从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默默无声,这是怎么讲?"楚庄王说:"这只鸟三年不展翅,是想借此生长羽翼;不飞翔也不鸣叫,是要借此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它现在不飞翔,一旦飞翔就直冲云天;虽然它现在不鸣叫,一旦鸣叫就会惊动众人。你放心吧,我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过了半年,楚庄王便亲自处理政事。他废止了十件不合理的事情,举办了九件急需处理的事情,诛杀了五位大臣,提拔了六位隐居的读书人,而楚国因此治理得很好。他兴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在河雍战胜了晋国,在宋国会合诸侯,于是称霸天下。楚庄王不因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有大名声;不预先表露出自己的才能,因此能建立大功。所以说:"重大的器物最后才制成,宏伟的乐章不轻易发出声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面内容略,欢迎到图书馆阅读或者网上阅读全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链接https://m.pinshiwen.com/wenfu/js/20191230259353.html</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