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文化随笔 过客静思

杨安琪

<p class="ql-block">肖峰 文化随笔 过客静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肖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季羡林先生的病房,95岁的‘老爷子’仍然腰杆笔直地端坐在床边一张单人沙发上,神清气闲。在他的面前,是一张小小的‘书桌’。″这是新闻教育家范敬宜先生写的笔记《季老的"书桌"》一文的开头。</p><p class="ql-block"> 从这篇散文中,我获知季老在病房工作的状况。范敬宜先生说:"季老说话的时候,我扫了一眼他面前的‘书桌’,原来是给病人就餐用的带轮子的小饭桌,长不满三尺,宽不到两尺,可供他写作的空间不过一尺左右,真难以想象,他近两年来的作品,包括最近在《新民晚报》发表的纪念诗人臧克家的文章,都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范敬宜:《季老的“书桌”》,载《新民晚报》副刊专栏“夜光杯″2005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 一个95岁的"老爷子",已经功成名就:获得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已经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已经是闻名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已经成了"国宝″,为什么季老在患病住院期间,还要在病房里支起一张小书桌?天天写作"小文章″呢?</p><p class="ql-block"> 读了季老散文《八十抒怀》,我才知道老先生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原因。原来,十年浩劫之中,季老遭罪挨打、挨骂,蹲牛棚,挖大糞,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義皇上人。"</p><p class="ql-block"> 八十岁时,季老又重温鲁迅散文诗《过客》,深深地感悟到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说:"我现在正向鲁迅的散文诗《过客》中的那一个过客。""走到什么地方去呢?走到西边的坟那里,这是一切人的归宿。我记得屠格列夫的一首散文诗里,也讲了这个意思。"“我既看到了坟,也看到了野百合和野蔷薇。""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要做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季羡林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03页~404页。)</p><p class="ql-block"> 季老在这篇散文中,两次提到了“行尸走肉"。什么是“行尸走肉”?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庸碌无能、混吃等死的废物。所以,我认为季老的这番“过客″的人生感悟,是他“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他在晚年对过客的感悟,说白了,就是拿了国家的养老金,就要写文章,就要为人民做事,不能成为行尸走肉,不能混吃等死,要做对国家、对人民、对他人有益的事。事业的成功,就是历史对我们的最高的奖赏。</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快写完这篇短文时,正是南半球的初夏时节。依窗眺望,夕阳西下,一棵两人合抱的苍松,仍然挺拔高大,枝叶青翠,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 肖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媒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平顶山学院特聘"高层次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2日 于长白云之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