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安徽小住之前,不知道亳州这个地方,更是把亳(bo)错当毫读了。今年的冬至,北方极寒,这天避寒自由行来到亳州踏勘,感受一下文化的厚度。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快的方式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那就从这里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涡河亳州的母亲河,淮河第二大支流,自谯城区安溜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近一百八十公里。早在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开辟了人类文明的篇章,孕育了亳州古老的史前文明,至今涡河两岸仍分布着十余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古迹如点点繁星,沿着涡河流域星罗棋布。其中傅庄、尉迟寺等遗址是其光辉代表。</p>  <p class="ql-block">史前文化: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将人类的整个历史简单划分为四个时代:史前、上古、中世、近代,此外还可加上现代。</p><p class="ql-block">所谓"史前时期",就是指人类社会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的年代范围是文字出现前的人类历史。而世界各地文字的出现有早有晚。所以世界各地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下限也不同。如在古埃及史前时期终止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史前时期终止于公元前21世纪。一般说来,中国的史前时期,大体上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史前时期除包括石器时代以外,还延续到早期的铁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4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苏北和安徽的皖北一带(安徽省亳州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文物有与大汶口文物完全相同的),向西延伸到河南省的中部。大汶口文化是以山东泰安大汶口和宁阳堡头村的一处典型遗址命名的,考古界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及其相类同的文化统称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年,约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过渡到龙山文化。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前后是有区别的,根据随葬陶器组合及形制变化,把大汶口文化分为早、中、晚期。陶器制作技术表现出阶段性;早期均手制,多红陶,器类少器型简单,火候不高。中期灰黑陶增加,出现薄胎细腻的灰白陶,器类增多,器型富变化。晚期可用轮制技术生产大型器,红陶比例下降,黑陶和白陶多见。薄胎黑陶器体现了较高的技术,为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器型有鼎、鬻、盂、豆、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磨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漩涡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饰有圈点、几何、花叶等。</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同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陶器以灰、黑陶为主,在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轮制技术得到了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据现存先秦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汉族的远古先民活动在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到达了辽东半岛。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其房迹、围沟、瓮棺葬的发现,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的空白。</p><p class="ql-block">这里出土的大型红烧土排房式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华原始聚落第一村"。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傅庄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西傅庄村北侧,是一处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聚落遗址,沿涡河南岸分布,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约5米,由居址和墓地两部分组成,内涵丰富,包含有商、二里头、龙山、大汶口等不同时期文化,对研究皖北地区史前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1982年夏,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试掘,发掘面积110平方米,出土各种遗物1000余件。出土的陶器最能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水平,并在龙山文化层发现房基。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青凤岭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南侧,东临漳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p><p class="ql-block">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后铁营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后铁营村东,漳河北岸。为新石器时期遗址。1988年该村群众在取土烧砖时挖出一些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原始生产、生活用具。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考古工作者专程实地调查勘探。199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挖出大量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在亳州史前文化遗址还有唐庄遗址、十九里沟嘴子遗址、大寺遗址及涡阳、蒙城、利辛三县相关的遗址等。她们一起诠释着亳州史前文化的灿烂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亳州是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亳州境内已发现多处商文化遗址,代表商文化特征的小骨、青铜器亦有发现。</p><p class="ql-block">商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始祖名契,一直在安徽、河南、山东交界的地区活动。公元前十六世纪灭夏,建立商朝,都亳。</p><p class="ql-block">史书上称商朝先后有七个都城,孟子》记载商汤"始都于亳"。成汤王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州。汤王墓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著的《皇览》:"涡北凤头村,从莽中有成汤故垒"。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p>  <p class="ql-block">亳州先民在漫漫长途中艰难跋涉,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聚族而居,农牧耕作,结网渔猎,发展生产,占卜吉凶,休养生息,制服洪水。商族部落在中原地区逐渐发展并强大起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商文化。</p><p class="ql-block">东钓鱼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商文化。1981年9月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陶高中贮存的碳化小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命名为"中国古小麦",从而佐证了商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文明是亳州商文化的重要特色。</p><p class="ql-block">牛屎孤堆,位于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呈高出地面3米余的坡地,占地面积14300平方米。1961年、1975年曾两次试掘,出土有卜骨、骨贝、骨镞、石器、蚌器、残陶器,并在探沟内发现了饲养家禽的遗迹(鸡窝和鸡骨)。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人在曲转的涡河旁把思考变成了思想,这就是一代圣哲老子。春秋时期,老子出生在"楚苦县厉乡曲仁里",道家学派创始人。在蒙城出生的庄子传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并把老子思想插上了蝴蝶的翅膀,创造了豁达逍遥、恣意纵横的思想大观。从此老庄文化成为了亳州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延至五代宋初,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汇流并吸纳了佛文化把中华文化发展到历史上成熟的至高境界,涡河再次为这次汇融孕育了道教先祖陈抟。十里荷花出陈抟,出身道门的陈抟把道、儒、佛思想融会贯通,以道通天,以儒通人,以佛通理,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太极文化。</p>  <p class="ql-block">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亦称柱下史,为管理国家藏书的史官)。周王室衰微时,他辞官归里,修道德,以无为务。由于学识渊博,孔子曾向他问礼。著有《道德经》上下篇。《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p><p class="ql-block">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亳州市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著有《庄子》一书。</p><p class="ql-block">老子的思想被庄子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p>  <p class="ql-block">曹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直系子孙以及各类亲戚,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其政治人物有曹丕、曹歡、曹芳、曹髦、曹负等;其文化人物有曹植、曹冲等;其宗室人物、后妃及其外戚人物等等,都有很多卓越的历史表现,对于东汉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其家族历史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外兴武功、内定文字,雄才大略的曹操出生在亳州,仓造了辉煌繁昌的三国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如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古地道、谯陵寺、南北曹寺、高炉拦马墙、饮马坑、八角台、东、西观稼台等。</p><p class="ql-block">汉魏时期亳州文化,不仅包括汉文化、建安文化还包括酒文化、中医药文化,其思想解放,博大包容,创造了中文化史上又一个繁荣时代。</p>  <p class="ql-block">位于亳州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甚为庞大。2001年6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由文献记载可知,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胤等人的墓群。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p><p class="ql-block">从已发掘的墓葬可知,曹氏宗祖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规模都很大,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p><p class="ql-block">曹操宗族墓群,墓门多为石结构,饰有画像刻石,墓室墙壁,券顶绘有彩色壁画。出土有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玉枕、象牙石等珍贵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注目。有隶、篆、草、真、行等书体。文字内容有记曹操宗族成员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词名,对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是曹操祖父曹腾之墓。曹腾,字季兴,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魏明帝时追谥"高皇帝",地位十分显赫。该墓1974年底发掘,青石结构,共用824块巨条石砌成,墓门向东。由甬道、石门、前室、南北耳室、中室、后室和东西偏室组成,甬道两侧阴刻人物画像,线条流畅,夸张得当,造型生动。石门衔环铺首,门边对称雕刻神龙白虎,门额上层双凤图,下为"养鹿图",都是难得的雕刻艺术珍品。墓内墙壁和券顶饰有彩绘,隐约可见为仕女图、墨绘双兽、狩猎图、仙境图、天象图等。该墓多次被盗,发掘时仅发现铜缕玉衣散片数百片、玉枕、铜猪、数件小铜器等。该墓及其出土文物对研究东汉历史和地下建筑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1974年出土于董园一号墓,据考证,银缕玉衣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葬具,由2400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玉片用银丝编缀而成。玉衣是专门用来保存尸体的,古人相信这样可以保持肉身不腐。玉衣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视死者身份而定。外观和真人体型相同,按部位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子和鞋子六部分,另外还有一个玉枕。该玉衣对研究汉代葬制、风俗有重大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嵇康,字叔夜。《嵇氏谱》称:嵇康年轻时就才智出众,旷达不附群,有高风亮节但任性,不注重名声,宽厚有气量。他知识广博,喜好庄子、老子的学说,恬静无欲。好服用丹药,善于写文章,弹琴咏诗,自己欢娱很是知足。写过《养生篇》。后被司马昭杀掉。稽康写的文章有六、七万字,当时人都诵咏体味。</p>  <p class="ql-block">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他们与曹操父子皆为建安文学的主力军。其创作个性鲜明、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圉人,蔡邕的女儿。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兴平年间(194-195年),在战乱中被胡兵掳掠,身陷南匈奴(在今山西临汾附近)十二年,与左贤王结合,生下二子。曹操与蔡邕是旧交,念其无后,特派使者用金璧将文姬赎回。文姬归汉,对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对文学、史学破坏严重的情况,起了一定的弥补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砖如蕙,渊薮源!</p><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毫县(今亳州市)博物馆在城南对十余座东汉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先后发现了曹腾、曹嵩、曹宪等曹操宗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其中就有近600块刻有文字的墓砖。</p><p class="ql-block">砖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造砖工人用发簪、细棒等在砖坏未干之前刻上去的,有少量模印和朱书。文字大多数刻写在砖的绳纹面,部分刻写在侧面或横头上,都是十分难得的东汉时期文字真迹。刻字砖有三种类型:小型条砖、中型条砖和楔形砖。字砖在砌墓时作为一般砖使用,根据砌墙需要,有的还被打成两截或多截,在墓内放置没有规律,大多集中在前室、中室、后室的墙面里和拱券上面。</p><p class="ql-block">文字砖的内容较丰富,有的是记录砖的数量、造砖时间,有的是记录曹操宗族成员、地方官吏或征发来的工匠和民夫姓名,有的是表达刻字者希图重新受用或对他人的思念,有的是反映造墓工匠、服劳役的刑徒对社会现实和工作条件的苦怨不满,有的是记录历史事件、日常事务或来往家书,有的是呈现随意刻写的书画……这批出土字砖对研究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思想文化极具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文字砖中书体有篆、隶、草、楷、行等,还出现了一些简化字,可谓是书体繁昌,各种书体交错并存,带有很鲜明的演变特征。这些刻写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文字,真实地折射出秦、汉时期字体演进历程,对考察我国汉字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穿越近两千年,让我们一同追寻这刻画着历史印记的字砖,尽情聆听他们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亳州始终是县、郡、州的治所,是当时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向有中州门户,徐充咽喉之称。</p><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置豫州刺史治所,谯郡,一度为谯国;南北朝时,初属宋陈郡,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兖州,领陈留、梁、砀、马头四郡;梁改为州,东魏、北齐仍称南兖州;北周在此设总管府,统领数州,因南兖州本汤南毫故地,大象元年(579)杨坚上疏改南兖州为亳州。自此,亳州之名显于世。</p><p class="ql-block">唐代,毫州为"十望州"之一,宣武军节度使所在地,领毫州、宋州、州、沈州等,辖谯、城父、郷县、真源、鹿邑、永城、蒙、临涣、药城等10县。</p><p class="ql-block">北宋,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下辖7县。1014年宋真宗赵恒朝谒太宫,莅临亳州城,赐毫州城西门名"朝真"门,门楼名"奉元"楼;北门"均喜"门,门楼名"均庆"楼。</p><p class="ql-block">金,亳州仍为集庆军,下辖6县5镇。</p><p class="ql-block">元初,汝南王张柔戌毫,拆魏武故宅,重筑毫州城垣。元末,刘福戴小明王韩林儿称帝,立国号宋,建元龙凤,定都毫州城。</p>  <p class="ql-block">1855年张乐行率众祭旗起义,组成了声势浩大的捻军,实力迅速扩大到整个淮河中游地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亳州是彭雪枫将军创建新四军第四师的英雄土地,是彭雪枫将军率部英勇杀敌创造战争奇迹的恢弘战场。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创造了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成功范例,书写了平原游击战争的神奇篇章,取得了芦家庙战斗、"六一"战斗、板桥战斗等一系列战斗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亳州人民支援前线,勇敢斗争,为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亳州掀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给毫州注入了新的活力,地级毫州市的成立为亳州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亳州从传统文化走来,亳州正向现代文明走去。让古老的涡河焕发青春,让涡河文明在这里闪光,是全市人民的夙愿,是崛起与振兴的要求,更是今天毫州人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亳州以涡河航运为依托,出现了繁荣的商业文化,至康乾盛世时,城内共有街巷108条。城里为官府、士绅聚居区。北关为商业区,商铺林立,涡北多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可谓百物汇聚,五行八业各显神通。</p><p class="ql-block">据统计,清末,亳州城内有各种杂货商店(行)100多家,百货商铺20多家,干货店20多家,铁货店10多家,烟酒店18家,药材店(行、栈、号)100多家。</p><p class="ql-block">亳州自古为一大商埠,金融业相当活跃。至清末,全城有大小钱庄33家。</p>  <p class="ql-block">中国钱币历史悠久,它出现于商朝,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此后历经2000多年漫长历史的演变,形成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的中国钱币文化。</p><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景区中国钱币博物馆陈列从原始的贝币,到早期的刀布币、圆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和清末、民国的铜元、银元、纸币,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人民币,还有世界流通硬币,共展出货币文物约3588件,品类繁盛,蔚为大观。</p><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景区中国钱币博物馆陈列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辽金西夏时期、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以及世界流通硬币等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不同时期的钱币文化内涵,反映了历代钱币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到的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亳州歷史文化悠久,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經濟繁榮。清代至民国时期,已成為中部地區经濟文化較為活躍的地,方之一。典之相映,亳州的金融業也進入了較為繁榮的时期。清未民初亳州城有大小錢茬三十多家,主要分布在爬子巷、南京巷、淳化街(今纯化街)、白布大街等商業匾,並形成以爬子巷為主的金融中心。據民国二十五年编 的《毫縣志略》記載,"城市金融,在民國十四年前,多由質號錢莊周轉調劑,極呈霍活之象,……且各行號典外华多屬联號(上海、蚌埠),来往涯兑毫無阻滞,此毫縣金融極活動之时代也。"</p><p class="ql-block">本集整理了目前國内收集到較齊全的【清代裕皖官錢局(亳州)纸幣;亳州錢莊票;毫縣地方流通券;米坊/糧坊發行的流通券】等,共計12種、16枚(部分展品背面国案为複製,用红色"影印圆片,並非实物"字樣標注),並作簡要注释。</p>  <p class="ql-block">银窖,始建于清道光9年(公元1829年),是钱庄库存银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此井名为"金井",井里有水,井水为财,象征着钱庄财富如井中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照壁相邻,寓意大家要经营好、管理好照顾好这方财富。</p>  <p class="ql-block">中国特色,算盘</p>  <p class="ql-block">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十三(1656年)。肖 为山西商人王壁、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p><p class="ql-block">花戏楼"集雕刻艺术之大成,乃舞台建筑之珍",对于研究清代早、中期舞台建筑艺术和美术雕刻。戏曲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清初顺治13年由山西和陕西的药商集资建造。山门牌坊上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被称为花戏楼景区一绝。</p>  <p class="ql-block">铁旗杆铸造于清道光元年,高16余米,一对重达12吨,上铸盘龙、铁旗、风铃、仙鹤等,因其构思巧妙、铸造精细,被称为花戏楼一绝。</p>  <p class="ql-block">张飞庙前身是苏公祠,始建于清康熙57年,原为亳州人祀奉知州苏灏的庙祠。光绪9年杀猪行业集资对苏公祠进行修葺,因其行业以张飞为始祖,所以在殿内塑张飞像供奉,逐渐演变为张飞庙。</p>  <p class="ql-block">岳飞庙即岳武穆王庙。岳飞字鹏举,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现存岳飞庙为清</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建筑,殿内现有岳飞等人塑像。秦桧及其夫人半裸石刻雕像跪于殿前。</p>  <p class="ql-block">戏楼建成于清康熙15年,为古时候演戏用的舞台。舞台上雕刻有18处三国戏文,里里外外有600多个人物,因其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被誉为花戏楼景区一绝。</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原名华佗庙,是祭祀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场所,始建于唐宋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1961年郭沫若先生亲题"华佗纪念馆"馆名。景区由华佗庙祠、华佗故居、古药园和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整个华祖庵古朴典雅,环境优美,凝聚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原名华佗庙,是祭祀东汉神医华佗的场所。始建于唐宋年间,经历代整修,现华祖庵与华佗故居、碑园、古药园、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连为一体,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196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题"华佗纪念馆"馆名。</p>  <p class="ql-block">神医华佗,一代医宗,他巨大的贡献业绩,永远造福人类,永远闪耀着光辉。现亳州已形成,融药材种植、药材加工、医药科研、药业经销、医疗保健和培育人才等为一体的医药都会。这里,集天地药物之灵秀,取八方医技之辉煌,享誉四海!</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各地为华祖建庙祠,春秋以祭祀。亳州华祖庵,约创建于唐、宋年间,据《亳州志》记载:仅清代已于乾隆、嘉庆、同治年三次重修,今逢盛世,亳州市人民为缅怀华伦之高尚医德,弘扬其为医之精神,继承其卓越之成就,而不断升华,谱写中医药文化的辉煌篇章!共襄义举重修华祖庵!以期巍巍殿宇,千年故居,流香药圃,光耀昊空,万世流芳!</p>  <p class="ql-block">华佗(?-208)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亭州市谯城区)人。当时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p>  <p class="ql-block">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p><p class="ql-block">生产进步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先天八卦的阴阳生命学观点,对医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经过奴隶社会长达1600多年的积累和总结,人们的医药知识逐渐丰富,出现了中医理论的萌芽。</p><p class="ql-block">由于中药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p><p class="ql-block">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p><p class="ql-block">随着商周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精气神理论的形成,出现了早期的中医药学理论。</p><p class="ql-block">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了一批早期中医药学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难经》的出现,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西晋至五代的近700年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儒、释、道及玄学的兴盛和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促进了晋唐时期中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并出现了现存最早的专科著作。</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科学进步获得突出进步的基础上,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高峰,在本草与方书的编撰以及临床各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开创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至明代,中医学出现了多种重大意义的创新。在传染病因学、人工免疫学、临床学等各方面均开创了先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是中华民族的围腾,是皇室文化的核心。</p><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贡"古井贡酒起源于公元196年,东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詩人曹操将家绑亳州座的九醖春酒(古井贡酒前身)及其酿造方法晋獻给漢獻帝劉協。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釀酒方法,自此,古井贡酒便成属歴代皇室贡品,開啓了她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傳奇。</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後,古井贡酒重獲新生,四次蝉聯全国白酒金奖,是巴黎第十三届圆际食品博览会上唯一獲金奖的中国名酒,先後獲得中国驰名商標、中國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文物保護单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等荣誉,被世人誉属"酒中牡丹"</p><p class="ql-block">"古井自古有名,贡酒應贡人民",渠此酒廊,旨在展示古井人對中圆酒文化的體悟,及對"中華第一贡"的繼承舆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