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1388310 <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午(10.14日)从“第一师范”观览结束后,从灵官渡乘坐地铁3号线去岳麓书院。地铁三号线穿过湘江后,在阜埠河站内换乘4号线乘1站在湖南大学地铁站2号口出站。我们走出地铁站,在湖南大学的前方,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雕塑神采奕奕的背着双手注视着前方。国旗下,毛主席于1950年8月20日亲书题名的“湖南大学”四个金黄色的字体镶嵌在古色古香、青瓦红砖的校门上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湖南大学约600米后,来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南门。</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始建于976年的北宋时期,历经元、明、清和民国等历史时期的兴衰,游人现在看到的岳麓书院是清代的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岳麓书院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赫曦台。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张栻。赫曦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 龙飞凤舞,相传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罗典“重赴鹿鸣”(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有一远方来的道人,用竹帚蘸黄泥水书写,罗典后写“福’字,置于左壁。赫曦台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源出于此。 </p><p class="ql-block">赫曦台</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最讲究“福、寿”二字,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福、寿”二字源远流长,比如用在地名中的“福、寿”:福建省、福州市、深圳市的福田区等;安徽省的寿县、山西省的寿阳县、重庆市的长寿区把长寿的“寿”字使用恰到好处、名符其实;春节中的楹联也常见用到“福、寿”二字;人名中也多有用“福、寿”二字。</p><p class="ql-block">赫曦台左“福”字</p> <p class="ql-block">赫曦台右“寿”字</p> <p class="ql-block"> 赫曦台中间有一面屏风,一面是岳麓山的风景画,另一面是:宋·张栻《登岳麓赫曦台》;明·王守仁(王阳明)《望赫曦台》;毛泽东在一九五五年十月写得《七律·和周士钊同志》的三首诗。</p> <p class="ql-block"> 《登岳麓赫曦台》</p><p class="ql-block"> 宋·张栻</p><p class="ql-block"> 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p><p class="ql-block"> 烟云秒渺化,宇宙穷高深。</p><p class="ql-block"> 怀古壮世志,忧时君子心。</p><p class="ql-block">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望 赫 曦 台》</p><p class="ql-block"> 明·王守仁</p><p class="ql-block"> 隔江岳麓悬情久, </p><p class="ql-block"> 雷雨潇湘日夜来。</p><p class="ql-block"> 安得轻风扫微霭,</p><p class="ql-block"> 振衣直上赫曦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七律·和周士钊同志》</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春江浩荡暂徘徊,</p><p class="ql-block"> 又踏层峰望眼开。</p><p class="ql-block"> 风起绿洲吹浪去,</p><p class="ql-block"> 雨从青野上山来。</p><p class="ql-block"> 尊前谈笑人依旧,</p><p class="ql-block"> 域外鸡虫事可哀。</p><p class="ql-block"> 莫叹韶华容易逝,</p><p class="ql-block"> 卅年仍到赫曦台。</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在赫曦台的对面,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大门两边的对联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楹联的意思是说湖南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而岳麓书院更是一个人才鼎盛、人才济济之地。门额《岳麓书院》出自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所写(1015年),笔锋圆润、遒劲有力、尽显大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长沙太守朱洞,筹资建造了岳麓书院, 形成了岳麓书院的雏形。为了确保书院能够规范运行,朱洞找到了儒学大家周式,特聘周式为岳麓书院山长(院长)。这样,周式就成了岳麓书院首任山长(院长)。</p> <p class="ql-block"> 从大门进入后,来到了二门,二门上有清末程颂万题写的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门额为“名山壇席”此联语句集自然、名川、人才、贴切生动地形容岳麓书院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游人从大门进入二门至讲堂前,道路两侧均为古建封闭式的学堂,游人前行的左侧为“教学斋”、右侧为“半学斋”。学堂内分左右两排教室,红柱廊道、青砖铺地、白壁青瓦、窗明几净;天井中植有桂花树、铁树和其它绿植,这里风景优美,也很清静。我站在廊下,耳旁仿佛传来了老师的教书声、学生的朗朗书声、沙沙地书写声是那么地和谐与动听。</p> <p class="ql-block"> 讲堂是整个岳麓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历代学者讲学的地方。理学家朱熹、张栻曾在此举行“会讲”,这里是中国书院“会讲”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千余年间,几经风雨,朝代更替。据史料记载,岳麓书院曾七毁七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丁思孔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为五间单檐歇山顶结构,同治七年(1868年)对讲堂进行大修。讲堂内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p><p class="ql-block"> 讲堂的上方悬挂着“实事求是”的匾额,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岳麓书院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游人进入讲堂大厅后,首先看到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匾额为原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额两边有一对联:“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这幅楹联传颂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赞誉了湖湘师生教与学之间的良好风范。</p><p class="ql-block"> 在“道南正脉”的下方墙上是整幅的张栻(1167年)书写的《岳麓书院记》木雕。张拭在记中阐明岳麓书院以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岳麓书院在千年办学过程中讲究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人才,学生学习要顺应国家、国事;关注社会现实、社会矛盾,利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现。这一思想体现了当时的传统知识分子,以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和理念,历经千年而立于根本;历经千年而立于社会;历经千年而服务于人民。</p> <p class="ql-block"> 朱张会讲</p><p class="ql-block"> 朱张会讲,又称“朱张岳麓会讲”。南宋“朱张会讲”开启全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乾道三年(1167年), 朱熹专程自福建崇安来长沙访问主教岳麓、城南书院的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上引经论道,讲台上有两把太师椅和一张茶几。这就是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上面的两张太师椅,一张是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所坐,另一张是朱熹所坐。两张椅子并列放着,表示两人共同讲学、平等交流。</p><p class="ql-block"> 当时来听讲学的不仅是全院师生,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不仅这宽敞的讲堂中人满为患,很多人只能挤坐在堂前的走廊上或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书院外有一个地方叫“饮马池”(进入书院大门后在游人左边),就是当年听讲者骑来的马几乎把书院前池子里的水都喝干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历史上没有记载具体听讲人数,按现代人的说法应该是人从众了。</p> <p class="ql-block">饮马池</p> <p class="ql-block">柳塘烟晓</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学规</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刻。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撰文,受业子弟勒石。《岳麓书院学规》碑是清代书院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正文共18条,108字。从“育人”和“治学”两个方面入手,对书院学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做人与为学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学规》</p><p class="ql-block"> 共十八条 </p><p class="ql-block"> (一)时常省问父母;</p><p class="ql-block"> (二)朔望恭谒圣贤;</p><p class="ql-block"> (三)气习各矫偏处;</p><p class="ql-block"> (四)举止整齐严肃;</p><p class="ql-block"> (五)服食宜从俭素;</p><p class="ql-block"> (六)外事毫不可干;</p><p class="ql-block"> (七)行坐必依齿序;</p><p class="ql-block"> (八)痛戒讦短毁长;</p><p class="ql-block"> (九)损友必须拒绝;</p><p class="ql-block"> (十)不可闲谈废时;</p><p class="ql-block"> (十一)日讲经书三起;</p><p class="ql-block"> (十二)日看纲目数项;</p><p class="ql-block"> (十三)通晓时务物理;</p><p class="ql-block"> (十四)参读古文诗赋;</p><p class="ql-block"> (十五)读书必须过笔;</p><p class="ql-block"> (十六)会课按刻早完;</p><p class="ql-block"> (十七)夜读仍戒晏起;</p><p class="ql-block"> (十八)疑误定要力争。</p> <p class="ql-block"> 《忠孝廉节》碑</p><p class="ql-block"> 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明代曾嵌于岳麓书院尊经阁,已损毁。现存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于讲堂。讲堂因此也称"忠孝廉节"堂。上世纪30年代,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将"忠孝廉节"列为湖南大学校训。</p> <p class="ql-block"> 《整齐严肃》碑</p><p class="ql-block"> 《整、齐、严、肃》碑四字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长欧阳正焕书,道光七年(1827年)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于讲堂。其中"肃"字碑毁于抗日战争,战后据拓本用沙灰塑制。上世纪30年代,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将《整齐严肃》列为湖南大学校训。</p> <p class="ql-block">吹香亭</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65年,时年33岁的南宋湖湘学派的宗师张栻主教岳麓书院,代理山长之职,为重建后的岳麓书院撰写了《岳麓书院记》,现就嵌刻在讲堂的木质屏风上,深刻影响了其后800多年岳麓书院的办学传统。</p> <p class="ql-block"> 百泉轩是岳麓书院最美的景点之一,位于书院的南部,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树木林立、植繁叶茂、郁郁葱葱、有风吹过沙沙声响,伴随溪泉流水,就是一首绝美动听的交响乐曲。</p><p class="ql-block"> 百泉轩伴水而建的,是历代山长(院长)居住的地方。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p> <p class="ql-block">百泉轩门口处的文泉</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藏书之地,御书楼收藏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文献。这些文献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孤本、善本和珍贵的文物,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p><p class="ql-block"> 御书楼是仿宋代风格的三层楼阁建筑,因其存放大量御赐的图书而得名。是书院唯一一座三层建筑,“御书楼”三个字是集朱熹字所成。藏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藏书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在历史上,宋、元、明、清几朝皇帝均有赐书给书院;其次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最后来源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38年,御书楼所有藏书都被日本飞机炸毁了,现存建筑为1986年重建。御书楼藏已超过5万册,它不对外开放,只作为图书馆教研人员及书院研究生使用。</p><p class="ql-block"> 在御书楼门前两边各有一株金桂,古人寓意“蟾宫折桂”,喻为学有所成、事业兴旺,所以书院内桂花树种植的较多。游人看着面前的两株金桂,看到绿树丛中的三层古朴典雅的御书楼,游人面对优美的环境,心旷神怡、赞不绝口。这里是教师和学生查找资料和学习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岳麓书院最高等级的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汲泉亭</p> <p class="ql-block">拟兰亭</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书院大门的右侧,建有文庙,文庙由大成殿和正殿构成三进式院落,文庙是记念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为先圣先贤的庙宇,文庙是儒家的教育中心。左右两侧为配殿,同时供奉其他儒家经典的圣像。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庙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文庙建筑均为红墙、红门、红窗格、金黄色琉璃瓦构成,享有皇家最高等级的建筑色彩,尽显皇家气象。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狮子,它们左右张望,栩栩如生,欢迎到达文庙中的每一位游人,狮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圣人行教像</p> <p class="ql-block">正殿中央供奉的“万世师表”像。</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视频</p> <p class="ql-block"> 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的左侧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处书院史和交化教育史的“中国书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书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序 言</p><p class="ql-block">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至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士人的精神家园。书院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藏书与刻书、祭祀等功能于一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书院践行独特的办学理念,吸引有志于问学者负笈云集其中,虚心受教、且多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栋梁,千百年来,书院秉持自由讲学的传统,延请文化创新与传播者登坛讲学,朱熹、王阳明等学术大师更是以书院为研究与传播基地;千百年来,书院珍藏的典籍为院内外士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千百年来,书院祭祀不仅强化了书院的学统,也涤荡着士子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通过完整展示中国古代书院的千年发展历程,引领您追寻历代学术大师的足迹,品味风格迥异的千年书院遗迹,体悟书院这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的魅力,感受博大精深的书院文化……</p> <p class="ql-block"> 自北宋时期中国“四大书院”均有不同地说法,朝代更迭交替后,国家和民众均认可“岳麓书院”,可见“岳麓书院”名气之大、威望之高。</p> <p class="ql-block">唐五代时期书院图</p> <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朝代的岳麓书院简介,从不同朝代了解不同时期岳麓书院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北宋岳麓书院大事迹</p> <p class="ql-block">北宋书院图</p> <p class="ql-block">书院初创建</p> <p class="ql-block">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真宗皇帝赵恒为书院题名</p> <p class="ql-block">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真迹</p> <p class="ql-block">朱张会讲图,图的下面是朱熹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南宋岳麓书院简介</p> <p class="ql-block">南宋书院图</p> <p class="ql-block">南宋岳麓书院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元、明岳麓书院简介</p> <p class="ql-block">明代书院图</p> <p class="ql-block">清代岳麓书院简介</p> <p class="ql-block">清代书院图</p> <p class="ql-block">清代岳麓书院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清朝朝廷赐匾</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目前,岳麓书院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设有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学系3个教学机构,入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拥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10余个;现有专职教授、教师80余人。在中国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是唯一招收学生的一所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文研究人才。</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已过100年,但其传承的中华文化仍是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书院在千年发展历程中累积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书院精神,已经或者正在融入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之中。现代中国,书院教育再度兴起,"书院热"方兴未艾,有志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学人志士或创建新式书院,或依托书院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我们深信书院精神必将再次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她必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代中华文化的创新者,在新世纪中华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视频</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取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命名。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琅琊山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于1792年创建,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亭子四柱落脚,形状近似于山顶上树丛中的树窠,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重建时,毛泽东题"爱晚亭"三字。</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爱晚亭的山路向岳麓山上走去,我一边观看山上的美景,一边回望着渐行渐远的岳麓书院:在摇曳的从林中,排列齐整的古建筑群井然有序;湘江北去,见证着岳麓书院的千年时光;江中的橘子洲见证了岳麓书院的千年兴盛;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文化、千年的儒学思想教育、千年的岳麓书院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与学者!继往开来,岳麓书院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 历史资料和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p><p class="ql-block">音 乐: 钢琴曲—穿越时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摄 影: 张平海2023.10月于长沙</p><p class="ql-block">图 文: 张平海2023.12月于合肥</p> <p class="ql-block">欢迎浏览、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