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圣地 ~ 法门寺

周正杰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陕西宝鸡市扶风县,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摩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敬仰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寺庙所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供奉佛骨舍利外,还藏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法器、锦缎服饰供品。木塔在战火纷飞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拓拔 采用崔浩的建议,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佛寺,致使该寺舍利塔在劫难逃,成为废墟。</p><p class="ql-block">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歧州牧拓拔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后唐、宋等各个朝代均对法门寺进行维护修缮。</p><p class="ql-block"> 公元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塔被震塌,明万历七年( 1579年 )神宗赐银数万两,地方绅士杨宇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三十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也有说高60余米),棱以雕琢花砖砌成,拱角处悬挂铃铛,尽显佛家神圣威严。</p><p class="ql-block"> 1654年关中又发生地震,法门寺塔开始倾斜,虽多次整修无效。</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发生大地震,波及到扶风,法门寺塔西南面第二层砌砖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塔身又连续出现裂缝与垮塌,至1981年9月时,塔顶已自行跌落,只残余半个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砖石台基之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的法门寺,实际是1987年以后仿唐式建筑风格所重建的,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级八角形塔式样修建,砖塔也改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的最大塔下地宫,其出土了释迦摩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p> <p class="ql-block">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p><p class="ql-block"> 长196.5厘米,重2390克,用金2两,银58两制成,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摩尼,是世界锡杖之王,并永久禁止出国展出。</p> <p class="ql-block">鎏金大银盆</p><p class="ql-block"> 大银盆集浇铸、模冲、錾刻、鎏金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内外壁纹饰一致,如透雕而成,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今江苏镇江)二字。此器系唐僖宗供奉,为金银器之极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薫炉</p> <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p><p class="ql-block"> 佛光大道是通往合十舍利塔的朝圣之道。从山门广场穿过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就来到佛光大道,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在两侧景观绿化广场上,东侧设有佛陀圣迹系列雕塑,西侧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合十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这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合十舍利塔,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总建筑面积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为60225平方米,地下16465平方米。塔高148米,“一”表示佛祖与众生无别,佛陀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陀;“四”和“八” 是夏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国泰民安的旷古盛世。</p><p class="ql-block"> 合十舍利塔不仅传承了佛教建筑的特色,更以现代化的技术融合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成为佛指舍利安奉供养和瞻礼中心和二十一世纪世界佛教文化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