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Huang Binhong Memorial Hall in Huizhou Ancient City.-Xie Wenyi</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中的“黄賓虹纪念馆”。(2021年6月,黄山风景区自由行游记之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区西大门城门另一边的是“黄賓虹公园”。在公园里的一块巨石上,雕刻有“黄賓虹公园”个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园里的“黄賓虹塑像”。</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先生祖籍安徽歙县人,因此,在“徽州古城”里设置了一个“黄賓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纪念馆(新馆)位于“徽州古城”中的“方士载宅”(打井街7号,9号),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纪念馆简介”。</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首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它因善长篆刻、工诗书,尤其擅长山水的艺术造诣,和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有“南黄北齐”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人民艺术家黄賓虹。”</p> <p class="ql-block"> 进入馆中,就可见手拿画纸,身着长袍的“人民画师”——黄賓虹先生的塑像立在堂中。</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就是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被誉为山水画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座在椅上的大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 徽州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纪念馆中收藏的这一块砖雕格外精致美观,是一件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共设展厅三个:一展厅为“黄宾虹艺术生平展”,展品有展板、实物、历史照片和电子播放等,它们全面展示了黄宾虹一生的艺术经历及爱国主义情操。</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他生平事迹的图片介绍展。</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自小时候就很酷爱绘画、篆刻。1907年去上海,曾参与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活动;1930年在上海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37年举家迁至北平任教;1948年秋,应杭州国立西湖艺专之聘,南下任教。</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5年,黄賓虹先生九十寿辰时,获华东行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状,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光荣称号,同年3月25日,病逝于浙江杭州。</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还展示了黄賓虹先生生前一些精品画作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还有书法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一厅中还展示了相关的珍贵的印章和图片。</p> <p class="ql-block"> “二展厅”为黄宾虹写生作品展,展出黄宾虹写生作品照片54幅。</p> <p class="ql-block"> 黄賓虹的国画创作题材广泛,构图丰富,画工精美,深得人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三展厅”为临时画展展厅,画展中展出了“新安画派近现代书画”精品有百余幅。</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以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的美术史论著述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有《黄山画家源流考》《画学通论》《宾虹诗草》等多种著作。</p> <p class="ql-block"> 在他90岁寿辰时,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p> <p class="ql-block"> 2011年,艺术馆被命名为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黄宾虹故居还被评为黄山市“十大名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黄賓虹”艺术馆后,时间己不早了,我们离开了“徽州古城”景区,赶去了“黄山屯溪国际机场”,乘飞机返回了家乡。</p> <p class="ql-block"> 本文参考和引用了“徽州古城”的“黄宾虹纪念馆”和黄宾虹等的百度百科资料,特此向作者致谢!</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英语翻译来自于网络,有不足之处请谅。</p><p class="ql-block"> 本文可以原文分享。但引用本文中的原创图、文时,需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 so please forgive me for its shortcomings.This article can be shared in the original. However, when quoting the original pictures and texts in this article, the source should be indicate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