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4日我们是首批广州飞红旗渠机场的包机游客,共同见证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p> <p class="ql-block">元代山西潞安知府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p> <p class="ql-block">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p> <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接见红旗渠劳模任羊成,“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说的就是他,他年纪轻轻就磕掉了四颗门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曾自豪地说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县红旗渠的故事,堪比愚公移山,区别是,愚公感动了神仙,山是被神仙搬走的,而红旗渠的建造,是靠着人民的双手一下一下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2016年2月17日,安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红旗渠申遗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p> <p class="ql-block">借助红旗渠通水50周年的机会,林州市召开了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动员大会,这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红旗渠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建设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已经加紧对红旗渠文物保护的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支渠、斗渠长度加到一起有1520公里,堪称现代的万里长城,甚至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也许从今天的目光来看,这样的工程只能算作普通,但当时的红旗渠工程,却是一群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老百姓,利用农忙的时间一点一点建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红旗渠,由于漳河的干涸而渐渐退出了灌溉工作的第一线,水量越来越小,再加上山西省其他水利设施的修建,让红旗渠已经完全退出了灌溉工作的第一线,但它依然屹立在太行山脉上。</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已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它更是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