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马山港

老隋\别瞎折腾 没什么用

<p class="ql-block">  在地球上,大约90%的古文明发源地和约70%的古建筑遗迹以及绝大部分特异神奇的自然现象都集中发生在北纬37度区域。迷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和谐地融为一体。荣成古城“老荣城”(成山镇),就坐落在北纬37° 9。史上,老荣城是荣成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马山港,位于老荣城城南。是荣成湾内的一个港湾,明清时为防务要地。近世由于泥沙淤积,港湾逐渐变成半封闭的泻湖。因其形状似半月,故名月湖。如今是冬季大天鹅的栖息地,又名“天鹅湖”。</p> <p class="ql-block">  马山港,是一椭圆形封闭式港湾,东起无名沙垅,西至车祝沟村东,面积6.2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落潮水深0.5-1.3米,海岸线长9公里。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朝开始,一直有驻军驻防。</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19及210年两次登临成山头,留有遗迹,使成山头成为历史名地。马山港、荣成湾……已经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马山港海域盛产花岗石、花岗岩矿是荣成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材质优良。品种有“石岛红”、“荣成黑”、“青石花”、“白石花”、“樱花红”、“红白青石花”等。港区紧邻老百姓盖房基本都是就地取材,采用马山石作为石料,看起来五颜六色……</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县志中,对荣成沿海渔业捕捞有如下记载:“海族,荣最称盛,虽老渔莫能尽识。”“濒海渔家,隆冬,彻夜结绳;早春,剖冰击鲜;惊蛰以后,登筏出海,动经四五十里或一二百里。”</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1372年),命靖海侯吴祯,总舟师数万,由登莱转运饷辽。此后海运成为转运军粮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因航海凶险,一段时间内被朝廷罢停。特别是南船北运必须经过的马山港和成山头,更为险中之险。</p> <p class="ql-block">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登州府学生员田士龙上疏请于成山头西,在朝阳港至马山港养鱼池之间开凿成渠以通海运(如今的荣礼路),可避成山之险,因明朝灭亡而无法实施。</p> <p class="ql-block">  回望千年马山,海风拂过几度。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荡气回肠。马山港历史上曾驻有一支巡弋黄海、东海的清朝水师劲旅,担负山东成山头至江苏张家口巡洋海面2070多海里的海疆防守重任。而今,港寂帆逝舟师去,荒冢营址幸犹存。</p> <p class="ql-block">  在唐家庄村东马山寨不远处,距水师营房旧址东北50米左右,建有冯守备墓(冯太隆)。守备墓碑高1.2米,宽0.5米,厚0.13米。坟土底径4.6米,高1米。</p><p class="ql-block"> 冯太隆,生于1825年,世居江苏省太仓州宝山县。</p><p class="ql-block"> 据碑文记载,冯守备“壬戌(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署成山守府”;同治五年(1866年),经山东巡抚与登州总兵两级保题,升任水师中军守备(驻养鱼池),任命未抵军营则身先殁,时年42岁。冯守备虽系武职,但其在幼年读书时,性尤聪慧。历任后,时有上宪奏行公文、信札有疑难处而由冯公为之斟酌修改,无不得体,就连官衙内一些资历、功底较深的文吏也深为佩服他为人警敏。</p> <p class="ql-block">  这里自古是英雄辈出之地。袁培礼,字用和,曾为威海北洋水师,后又在荣成水师营驻。家在水师驻地附近的唐家庄。1918年,历任北洋水师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与荣成水师的袁培福、任蓝翎四品衔北洋海军提标尽先补用守备实缺千总的袁培英,或许是亲属关系,其故土都是唐家庄。</p> <p class="ql-block">  袁培福,1880年9月27日,随水师营船只赴大沽通过北洋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等检验,加入北洋水师,留在大沽训练,成为新式海军的最初骨干。12月6日,袁培福随同招商局“丰顺”轮由天津城外西沽出发赴外接舰,12月10日拂晓,接舰部队抵达上海,借住在南洋水师的“驭远”号军舰。</p> <p class="ql-block">  1881年2月27日,袁培福随招商局商轮“海琛”轮从上海吴淞出发远赴英伦。4月22日入夜,“海琛”轮在雨雪中进入英国伦敦界。4月24日清晨,“海琛”轮进入泰恩河,到达米切尔船厂的所在地。因为船厂未能按时交船,接舰官兵一直在船厂附近等待。5月23日,袁培福因病于晚上九点左右(夜亥初时分)在当地去世。5月26日清晨,全体接舰官兵为袁培福送葬,并立墓碑,安葬于圣约翰墓地。</p> <p class="ql-block">  冯云溪为姑苏(苏州)人,清末荣成水师营最后一任守备,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来任,清同治五年(1866年)去世。在职期间忠于职守,协和官民,爱惜士卒,颇有政声。死后即葬于水师营东侧,留其少子某在夏疃守墓。官兵绅士为其树立《德政碑》于营门口。</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2日于马山寨、唐家庄、大疃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