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阳发现一批清代戏曲故事石刻</p><p class="ql-block">近曰,青阳县发现一批清代戏曲故事石刻,共14件,其中2件为书法石刻。这批石刻材质为青石质,有黟县青和石灰石,规格大小不等,尺寸90X37公分、70X53公分。戏文曲目有五猖神像、斩包勉、铁弓缘、祝寿图、麻姑献寿等,还有李白“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和刘禹锡《陋室铭》书法石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雕工精湛,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证物,为研究皖南清代戏曲传播、民俗文化和美术、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证。</p><p class="ql-block">目前,这批珍贵的戏曲石刻已入藏青阳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戏曲故事,内容暂未解读</p> <p class="ql-block">书法石刻</p> <p class="ql-block">链接:傩舞跳五猖的来历</p><p class="ql-block">跳五猖属于傩舞。傩最早可追溯到狩猎时期源于先民对图腾的崇拜,从而出现的祭祀舞蹈,傩舞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开展活动时戴傩面具(青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就有庙前傩戏面具雕刻),人们戴上不同神灵的面具,跳着祭祀舞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朝傩舞纳入国家礼制,正式成为宫廷祭祀舞蹈。后来随着历史更迭才流入民间。</p><p class="ql-block">五猖是指五位神灵,“猖”代表凶恶,也就是五位凶恶之神。五猖神也称五猖财神,五方帝君。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又以黄,青,红,白,黑五种颜色进行区分。他们各自守护一方平安。</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受认知限制,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往往把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和难以解决的困难,寄托于神灵庇护,所以在各种要冲地带、路口通道上建五猖庙或者画上五猖的神像以求驱邪避祟。其形象都是面相凶狠,庄重威严。</p><p class="ql-block">五猖神有多个不同的解释和定义:(1)汉朝的五位大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张良、霍去病和赵子龙。(2)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相传为兄弟五人。(3)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另有一种说法叫五通神、五郎神等,五猖是指东、南、西、北、中五路的鬼魂。</p><p class="ql-block">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皖南的五猖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拉锯战,仅青阳县六泉一战,就斩首万余人,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做了皇帝后,大封有功之臣,却忘了捐躯的官民,这些战死者“阴魂”向他诉苦讨功。于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东、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为“五猖”,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清代光绪年间青阳还有五猖庙,原址在今童之梦幼儿园附近,现在已经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如今,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和休宁县海阳镇还保留五猖庙会。如永丰乡岭下苏村(今改名永丰村)举办五猖会时,四乡百姓云集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表达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五福神会是流传于黄山区永丰乡及其毗邻地区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传统民俗等文化特征于一体,是农耕文化的代表性产物。当地村民为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和企盼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期间举办五褔神会民俗活动,一直延续600多年。</p><p class="ql-block">永丰五福庙会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