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皮巴拉!水豚的身边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小动物?

无为

&#xD; <h3>如果说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朋友就是这场游戏中最特殊的角色,它不受血缘、性别、种族,甚至是物种的限制,而从朋友诞生出的“友谊”赋予了个体多样化的发展方向,由此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层层包裹的社会。</h3></br> <h3> <h3>图源网络</h3></br> <h3>与人类一样,大多数动物也有朋友这个角色,对于彼此而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strong>可能是一个能够轻松相处的对象,也可能一个合得来的“饭搭子”,亦或是一位提供风险预警的邻居。</strong></h3></br> <h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动物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h3></br> <h3><strong>水豚的朋友圈</strong></h3></br> <h3>水豚,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半水生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湖泊、河流、沼泽、池塘等水体附近的茂密森林地区。<strong>虽说叫豚,但它可不是水中的小猪,反而更像是水中的“大耗子”,与豚鼠、岩豚鼠等豚鼠科的动物是近亲。</strong></h3></br> <h3> <h3>图源Horus2017/Shutterstock.com</h3></br> <h3>从外表看,水豚体型敦实,其身长可达1.3米,体重约为35~66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正常来说,长成这么大的耗子一般不会招人待见,但水豚的外表似乎天生就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其身体主打一个圆润,无论是头部还是身体,包括微眯的眼睛在内,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不会呈现出攻击性,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h3></br> <h3>水豚一般会以群体生活在一起,数量有10~20只</h3></br> <h3> <h3>图源Giedriius/Shutterstock.com</h3></br> <h3>实际上,水豚还真的挺“佛系”,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悠闲的味道,比如在水中泡澡,只把鼻子和眼睛露出来,或者躺在沙地上,露出肚皮睡大觉,仿佛没有世俗的那些欲望。</h3></br> <h3> <h3>图源Sergio Bitran M</h3></br> <h3>而且它们性格温和,可以和许多动物友好相处。水豚喜欢在水边睡觉,这时候会吸引其他动物一起过来休息,包括乌龟、鸟类、鸭子甚至是猴子,享受在水边小睡的乐趣。</h3></br> <h3> <h3>水豚“动物园” 图源Mok Nali</h3></br> <h3>有时在野外,水豚还会被迫成为代步工具,一些鸟类和猴子会跳到水豚背上兜风,不过它们也并不在意,可以说只要不是遇到生命危险,其他的都不算事儿。</h3></br> <h3> <h3>图源animalssittingoncapybaras</h3></br> <h3>正因为这种与世无争、平平淡淡的性格,水豚也成为了现代人的心灵港湾,给处于忙碌中的人们带来些许慰藉。</h3></br> <h3>试问,谁又不想拥有一个“水豚式”的朋友呢?</h3></br> <h3><strong>劳氏猪笼草和鼩鼱</strong></h3></br> <h3>猪笼草是一种食肉植物,它们利用捕食结构(陷阱袋)边缘的花蜜来吸引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而在通往蜜汁的袋口边缘很容易打滑,导致来觅食的动物掉入袋中的消化液,这就是大多数猪笼草属植物的诱捕策略。</h3></br> <h3>但生活在东南亚婆罗洲的<strong>劳氏猪笼草</strong>进化出一种新的策略,它们找了一位“饭搭子”——来自攀鼩目的<strong>鼩鼱</strong>。</h3></br> <h3> <h3>鼩鼱在夜间拜访劳氏猪笼草 图源论文附图</h3></br> <h3>简单来理解就是,劳氏猪笼草为鼩鼱提供蜜汁,鼩鼱为它提供粪便。对于猪笼草来说,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许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可以为其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h3></br> <h3>而为了给这位“饭搭子”更好的用餐如厕一体化体验,劳氏猪笼草还特意对自己的“陷阱袋”进行了改造,首先是把袋口边缘的光滑物质去掉,免得鼩鼱在拉粑粑的时候滑进袋中。</h3></br> <h3> <h3>正在舔舐蜜汁的鼩鼱 图源nationalgeographic</h3></br> <h3>其次是为了适应鼩鼱的体型大小,猪笼草还把袋口扩大,并将袋口与上方叶片距离也增大,给鼩鼱营造一个良好的如厕环境。</h3></br> <h3>看到猪笼草这么贴心,鼩鼱当然也尽职尽责,在享受完美食后,通常都会在袋中留下自己的排泄物,以供猪笼草吸收。通过这种特殊的合作模式,双方都获得了好处,算得上是互惠互助的典范了。</h3></br> <h3><strong>灰松鼠的好伙伴——鸟儿</strong></h3></br> <h3>对于野外的绝大多数动物来说,了解捕食者的动向非常重要,为此,它们会借助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源(例如气味、声音、颜色)来作为预警信号。</h3></br> <h3>比如<strong>生活在森林中的灰松鼠会关注它的邻居——鸣禽的聊天,并从中获得关于捕食者的警告信息。</strong></h3></br> <h3> <h3>趴在树上偷听的灰松鼠 图源the scientist magazine</h3></br> <h3>灰松鼠是一种很警觉的动物,无论是在觅食或者运动过程中,它们都会时不时地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但长期保持警惕不仅会降低觅食效率,还会消耗它们的体力。</h3></br> <h3>为此,它们利用了环境中的鸟类邻居,因为<strong>它俩有着共同的天敌——红尾鵟。</strong></h3></br> <h3> <h3>图源网络</h3></br> <h3>当鸣禽发现红尾鵟后,会发出警告声,此时灰松鼠也会立马进入警备状态,有的在原地静止不动,有的则躲进了树洞中。</h3></br> <h3>而在鸣禽间叽叽喳喳吵闹时,灰松鼠反而更安心,抬头观察的次数也较少。并且这些灰松鼠与鸣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越长,它们就越放松,用于警备周围环境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求偶。</h3></br> <h3> <h3>图源Dgwildlife</h3></br> <h3>物以类聚,兽以群分。</h3></br> <h3>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其中弱势的群体往往会呈现出合作或者依赖的态势,这并非巧合,因为拥有朋友(或伙伴)的动物(包括人类)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或困境,正如在人类和其他社会化群体中所验证的那样,如果没有朋友,我们或许不太可能如此繁盛。</h3></br> <a href="https://h5.kepuchina.cn/scientificwebsite/article?id=462436&member_id=CM201905192322021182&check_code=917303d5ebd4eed81ac2db353707ef4c"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h5.kepuchina.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