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纪《三峡之秋》

鄠邑闲人

<h5>查看更多文章,点击上面Å<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鄠邑闲人</b>Å</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图文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整理</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品人生百态,赏国学精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欢迎大家批评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概述</b></p><p class="ql-block"> 三峡之秋,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讲述三峡秋天的风光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原文欣赏</b></p><p class="ql-block">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p><p class="ql-block">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p><p class="ql-block">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p><p class="ql-block">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正是中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 class="ql-block">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4、抒发作者对三峡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学步骤</b></p><p class="ql-block">一、导语:</p><p class="ql-block"> 1、 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p><p class="ql-block"> 2、 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逝去的三峡神韵。</p><p class="ql-block">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领略美景</p><p class="ql-block">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p><p class="ql-block">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p><p class="ql-block">(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三峡之秋的?</p><p class="ql-block">(2)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并用文中的词语说说每幅画面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学生活动:</p><p class="ql-block">(1) 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p><p class="ql-block">(2) 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并整理归纳小组意见。</p><p class="ql-block">(3) 全班交流。</p><p class="ql-block"> 3、教师总结:(投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赏析美点</p><p class="ql-block"> 1、布置任务(投影):</p><p class="ql-block">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p><p class="ql-block"> 2、学生活动:</p><p class="ql-block">(1)精读课文,批注。</p><p class="ql-block">(2)全班交流。</p><p class="ql-block"> 3、教师总结:(投影)</p><p class="ql-block">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朗读美文</p><p class="ql-block"> 1、布置任务(投影):</p><p class="ql-block"> 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p><p class="ql-block"> 2、学生活动:</p><p class="ql-block">(1)各自放声朗读。</p><p class="ql-block">(2)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并相互作出评价。</p><p class="ql-block">(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畅所欲言</p><p class="ql-block"> 1、 布置任务(投影)</p><p class="ql-block"> 对比今昔,你更喜欢哪种三峡风光,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2、 学生活动:</p><p class="ql-block">(1) 自言自语。</p><p class="ql-block">(2) 个别发言。</p><p class="ql-block"> 3、 教师总结:</p><p class="ql-block">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布置作业</p><p class="ql-block">(一)必做作业</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p><p class="ql-block">(二)超市作业</p><p class="ql-block"> 1、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p><p class="ql-block">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方纪</p><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笔 名: 公羊子、方纪</p><p class="ql-block">原 名:冯骥</p><p class="ql-block">性 别: 男</p><p class="ql-block">出生年月: 1919-1998.4.29</p><p class="ql-block">民 族: 汉族</p><p class="ql-block">经历简介</p><p class="ql-block"> 现当代著名作家,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人,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农民家庭。著有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和诗歌集,代表作《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方纪原名冯骥 ,在北平读书期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开始,曾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做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到延安,延安时期曾在在中央党校、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导报》工作,参加过土改工作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等职。1956年春,方纪随长江三峡地质勘查队在长江中上游工作、采访,直至同年秋天。这次旅行,他写了《长江行》《到金沙江去》《三峡之秋》等散文。方纪的散文以《挥手之间》(1960年10月)影响较大,其他作品有长诗《大江东去》《不尽长江滚滚来》、评论集《学剑集》等。193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农村土改,写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和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1956年到西南旅行,写下了歌颂祖国飞跃前进的散文特写集《长江行》。以后他写了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和《大江东去》;发表了短篇小说《来访者》。1965年出版了散文集《挥手之间》。另外还有文学评论集《学剑集》。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造成严重病残。1979年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1939年从重庆到延安,在《解放日报》社等单位从事编辑和写作。抗战胜利后曾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在前线做随军记者。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留言联系作者,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多多指教,谢谢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近期其它文章还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