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3日,在黎里古玩市场与几个相识闲聊,看到一张1958年6月7日的《吴江报》,征得摊主同意,翻拍了照片,回家细看,头版刊头的图文很有意思(见图)。</p><p class="ql-block"> 先看文字:插秧机在庞山湖农场实验。看图:三个男人正在操作着水牛拉的插秧机,一人牵牛,水牛拉着滚筒式机械,滚筒带动秧爪将秧苗插入水田,滚筒上方按装有座位,一人坐在上方分配着秧苗,一人跟在旁边,应该是为为“插秧机”续添秧苗。</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这畜力插秧机的实际效果如何,反正后来并没有在苏南大地普及,但我认为这是水稻插秧机的雏形。现在大家知道,可靠实用的插秧机日本产的最好,但曾是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华老感概地说过,水稻插秧机发明于中国,但质量不行,易坏、故障多,被日本学走后,他们工业基础雄厚,造出了高质量实用的插秧机,真正实现插秧机械化。</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中国正值大跃进年代,涌现出很多滑稽事,我们今天不谈。但这个畜力插秧机的尝试,我却不认为滑稽,确实是农民欲摆脱繁重劳累而且低效的手工插秧的一种创新试验,不论成败,都是在为后来的机器动力插秧机的闻世积累技术。</p><p class="ql-block"> 欧美的农业机械很发达,他们其实也是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欧美人喜欢偷懒使然?还是他们喜欢异想天开?反正在机器动力闻世前,他们的畜力(主要是马匹)拉的犁地机、播种机、收割机就很普及,他们载客的马车已经具备前轮转向、轮鼓刹车、车身悬挂避震等现在仍在使用的机械系统,这为后来的机器动力的各类农机、汽车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待蒸汽机、内燃机的闻世,他们的农业机械、高速汽车就横空出世,如今几乎已经用上数控技术。从创新发明的状态看,日本只是依葫芦画瓢,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又让他们的产品质量完美。</p><p class="ql-block"> 遥想,大清皇帝出行坐十六人抬的轿子,座填是用特殊的纤草捆扎、用布皮包着以避震,那时我们真的太落后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国的工业水准上了新台阶,但我感觉,这畜力插秧机实验创新思维不能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