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兵团回忆录(7)忆战友王延年

ybmark49

<p class="ql-block">七、忆战友王延年</p><p class="ql-block">(此文曾在《红柳赞》一书中发表)</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调回岛城转眼已是十八年,与在青海兵团的时间差不多了,在这十八年中我经常回忆起在兵团十八年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为建设西北而牺牲的战友们,王延年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三月底,我被批准参加青海农建十二师,在沧口广场接受队列训练一星期,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瘦高个,黝黑的脸蛋,大眼睛,因个头与我差不多,每天排队时总和我站在一起,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告诉我他叫王延年,来自国棉七厂宿舍,我们就算认识了,集训节结束时我们已成了好朋友。到马海后虽然不与他在一个班,但他那个班的战友告诉我说,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虽与我们是同令人,但他却能象大哥一样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有什么杂活,如打饭、打水,他总是抢着干,从不计较,有一次,他到我们班去玩,正好赶上我在洗脚,我就和他开玩笑说,大家都说你很勤快,帮我把洗脚水倒了吧,他竟真按我说的干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这也可见他是多么憨厚、可爱。一年后,可以探亲了,他总是让给别人先走,可先走的人却爱开他的玩笑,有一个见到他父亲后,很神秘地告诉他爸爸说:“延年是个好孩子,会过日子,攒了很多钱。”他父亲信以为真,在来信中说:“延年吾儿:听说你攒了很多钱,探亲时要把大宗的钞票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几十元的零用钱也要随时保管好。” 我们知道后都偷着笑,因当时我们每月六元津贴,怎能攒起大宗钞票呢?从那后,我们常装腔作势地逗他玩,这个说:“延年吾儿,大宗钞票一定要保管好。”那个说:“延年吾儿:零用钱也不可麻痹大意。”每当这时他总是咧着嘴憨笑,也不反驳我们,好象是我们抓到了他的什么短处似的,他无话可说,所以我们为此都很得意。七0年,我因工作调动与他分别了,但没想到那就是永别。</p><p class="ql-block">第二年冬天,因肥料被冻结,无法装车运输,当时正当文革期间,无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同志们自发地用炸药将肥料炸碎,出现哑炮时,延年急着要去排除,有人劝他先不要去,但他的勤劳的本性和实干的热情已使他忘记了个人安危,他冲了上去,当他正在查看时,哑炮响了,“轰”的一声,凶狠的炸药无情地将他的身躯炸碎,事故现场惨不忍睹,死神就这样夺去了他的生命,悲痛笼罩着整个马海盆地,伙伴为失去这样一个好战友而哭泣,远方的父亲为失去这样一个好儿子而悲痛,他的牺牲虽没有电影和小说中的英雄那样惊天动地,让世人皆知,但他毕竟是为建设大西北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走的那么仓促,还没有恋爱、结婚,也没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父亲接噩耗后来到了马海,他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在他那本已饱经风霜的脸上又添加了一层失去儿子的悲伤,长途旅行使他疲劳,脸色有些憔悴,当他接过兵团领导交给他的抚恤金时,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低声说:“延年吾儿,你让国家破费了。”因王延年是回民,兵团领导尊重民族习惯,当对遗体进行火化时,特地送来供火化用的一匹白布和一桶柴油,老人见后激动不已,喃喃地低声说:“延年吾儿,你让国家破费太多了。”老人家在失去儿子的大悲中还处处为国家着想,使人很受感动,在场人无不潸然泪下,这使我想到广大兵团战士的父母们,他们的胸怀是多么伟大,为了建设大西北,他们将未成年的儿女们从美丽富饶的东海之滨送到了这荒凉的青藏高原。经历了十八年中思念儿女的痛苦和许多个悲欢离合。承受更大痛苦的是那些为建设大西北而献身的烈士们的父母和一些病故战友的父母。当我们返城时,他们的儿女仍安息在青藏高原的祁连山下。烈士们的功绩虽已载入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史册,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但在他们亲人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将会永远存在的。</p><p class="ql-block">此事已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也已过天命之年,而活在我脑海中的延年还是那么年青,因当时他才不到二十岁。</p><p class="ql-block">我谨借此机会向为建设西北献身的王延年烈士及其他各位烈士及病故战友表示深切悼念,并向他们的亲人们表示亲切问候。&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延年的父亲很关心我们青海兵团出版的书,老人家读【红柳赞】一书时,读到此文后,就到处打听我的地址,后来终于从战友那里得知了我的地址,并专门到我家造访,再三表示感谢,说我没有忘记他的好儿子王延年,并写了文章表示悼念。我盛情招待了老人家,留他在我这里在吃了个饭、喝了点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