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画画给我的反思

晨爸育儿

<p class="ql-block">之前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姑娘将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比如牙膏包装盒上的图案、洗洁精外包装图案、沐浴露外包装图案等等画在了自己创作的各种动漫人物的衣服上,其逼真度简直一模一样,好像只是按照比例缩小了而已,而且她还有自己的创意,看起来与人物本身非常贴切,当时我就感觉如果把这种画画的形式放在别的平台上去推广,出一次类似的合集那就太棒了,因为这种作品不仅有视觉冲击力,如果再有点收入的话,对孩子来讲也是一种激励,最重要的是孩子也喜欢画动漫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于这样的想法,我让孩子看了看视频,她好像有点兴趣,我便去洗手间拿出一瓶花露水,鼓励她可以试试看,等她画完之后我看了一下,说实话,有点小惊喜!虽然颜色与瓶子上的图案有些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感觉挺有创意的,尤其设计的斜边花裙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后来她好像并未对这样的创作形式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在我唠叨她的时候,还有些许反感,实际上我是想鼓励她,但由于迫切希望她能够听进去,讲得话未免就多了一点,她已经觉察到了自己创作被我限制,没有了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她看到了我平台上的原创内容确实会有收益,我便找准时机给她讲:“我的这些作品收益基本都是视频收益,文字创作的收益很少,而且这些视频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你的。”我还给她讲:“我把上次你画得那张花露水动漫人物也上传了,挣了几块钱,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所有的收益可以都归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听了之后有些兴奋,我便拿来一瓶洗洁精,让她看着创作,不过这次的画作我感觉不太理想,人物太小了,基本看不到细节部分,而且颜色差异很大,我心里有些不悦,虽然没有完全讲情绪表露出来,到嘴里仍旧是不停地唠叨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醒到孩子想要作品有收入,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视角,画面一定要有冲击力。孩子后来在我反复唠叨之下有些厌烦了,反抗了一句:“我不想画这样的,我想画铅笔画”,听到这些我就有些反感了:“你如果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那就不用考虑什么作品,但是你想要让作品有收入的话,必须需要考虑到别人喜欢什么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你在强迫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画自己喜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不懂,想要有收益,你得听点我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时间我们并没有达成一致,当时因为情绪的影响我心里还一直埋怨她,嘴里默念着:这孩子怎么就跟别人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心情已经平复了许多,回头想想自己的认知确实有点偏离了轨道,说的话更是有问题,我好像被钱冲昏了头脑,完全站在了收益的角度去考虑作品本身,我让孩子画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长大后当大画家吗?难道就是为了挣钱吗?我们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快乐吗?现在我给她设定了具体的作品内容类型和标准,是不是局限住了孩子的创作思维呢?这样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创作,会不会因此而抵消掉孩子兴趣的风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静下来才能更为理性,在这件事情上面,我确实做错了,眼睛光盯着钱了,把更重要的东西忘掉了。做父母对自己的言行得随时反省,孩子因为单纯,在兴趣这件事情上面往往比我们成人要更加纯粹,而且往往是自发的,一旦被束缚,孩子就会失去兴趣给自己带来的原本的快乐,而我们会因为金钱的腐蚀,常常因此而迷失掉自我,丢掉了这一最重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在世俗的社会规则当中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面对内在真正需求的时候,也常常用固有的思维考虑问题,想要在这种情绪中剥离出来,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其次,在对抗的当下给自己在情绪预留出缓冲的时间,等到平静的时候再思考问题才能更趋于理性,也更加接近最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