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星期天,我们去洛阳偃师香庐峰赏红叶返程的途中,来到了唐僧寺游览。唐僧寺始建于北魏,原名灵岩寺。寺院大门正中的三个黄色金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的<b>"玄奘寺"</b>匾额。</p> <p class="ql-block"> 走进寺门,烟雾缭绕,香客众多。此情此景,耳边响起伟人毛主席曾以"西游记"与郭沬若的和诗:</p><p class="ql-block"><b> …… 僧是愚氓犹可训,</b></p><p class="ql-block"><b> 妖为鬼域必成灾。</b></p><p class="ql-block"><b> 金猴奋起千钧棒,</b></p><p class="ql-block"><b> 玉宇澄清万里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玄奘取经的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 玄奘(公元602-664)俗名陈祎,洛州维氏人(今洛阳偃师境内)。唐代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家、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字学家、法相唯识宗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玄奘取经回国,为弘扬玄奘大师坚毅卓绝的精神,灵岩寺更名为"兴善寺"。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武则天从洛阳至登封中岳,路过该寺,因感念玄奘伟业启蒙于此,赐地百顷重金扩建。后人为纪念大师,将寺院及寺院所在的村子更名为唐僧寺和唐僧寺村。</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 唐玄宗和唐王李世民对待佛教政策有着独特的思想,提出了<b>"释教敦诗"、"诗教合一"</b>的思想理论。 唐王李世民派典籍学者行走西域,运用文化交流领域,向周边的国家传播唐朝的文化和权威,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玄奘被李世民选中主持"水陆大会",观音菩萨赠与他佛宝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指点他前往西天去取大乘佛法。</p> <p class="ql-block">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大殿内的壁画</span></p><p class="ql-block"> 师徒二人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p> <p class="ql-block"> 玄奘的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从天竺带回经、论有75部1335卷。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陈祎的前身是轻慢佛法,被如来贬到大唐,托生为状元陈光蕊的儿子。因父母遭遇磨难,陈祎从小在金光寺长大,他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千经万典无所不通。</p> <p class="ql-block"> 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曾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对其说:<b>"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b>"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编辑唐僧<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行途中先后收得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为护法和脚力,在西天路上一路降妖除魔,赖其护持直至西天大雷音寺。</span>其实指的就是<b>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扫除心魔,战胜自己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七层宝鼎 </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高高的七层宝鼎 ,后边是大雄宝殿。寺内至今尚保存着历代修葺唐僧寺的古碑多方,元代经幢。据说海法老和尚重振千年古刹,印定、印观二位当家人及众位师父,宏愿: <b>"要发扬玄奘大师百折不挠的求法精神,恢复重建千年古刹唐僧寺"。</b>印观法师智慧运筹,集腋成裘,风雨不辞,寒暑不辍。</p> <p class="ql-block"> 二位法师启建山门、钟鼓楼、客堂、斋堂、僧房、大雄宝殿、莲花甬道、玄奘大师铜像、天王殿、七层宝鼎….形成东西宽九十余米,南北长一百三十余米,总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僧俗弟子戒行清净,秉承玄奘大师求法的卓绝精神,已成为十方信众修学及观光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大雄宝殿</span></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门两侧的对联:</p><p class="ql-block"><b> 兰若護慈云地湖西殷法承东汉</b></p><p class="ql-block"><b> 竹林传懿笵奘公胜迹樸老嘉题</b></p><p class="ql-block"> 幽香的兰花如果真的能护着慈祥的云朵西行带回佛的旨意那一定是承启了东汉先辈王玄策未尽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竹林流传出美好的典范那一定是玄奘的足迹赢得了世上有德之人的赞扬。</p> <p class="ql-block"> 玄奘殿称为"上殿",正中供奉玄奘大师塑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玄奘《大唐西域记》:</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b>唐僧性情纯良,慈悲仁爱,取经意志坚定,一心一意前往西天,克服八十一难,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b>"旃檀功德佛"。 </b></p> <p class="ql-block"> 院中有座观音亭,亭中立有一碑,碑后边刻着观音菩萨有三个纪念日 。</p> <p class="ql-block"> "出生"在世间代表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在佛法中代表者光明智慧的出现。古人说,<b>"圣者不出,万古长夜"。</b>意思是说,这个世间如果没有圣者诞生,凡夫众生就会因为迷惘无知广造众恶,沉沦于生死苦海中不得解脱。唯有圣者出世给这个世间带来光明智慧,才能够把我们从生死的苦海中救脱出来。</p> <p class="ql-block"> "出家"与"成家"是人生的两种选择。世俗人结婚以后,要用全部精力经营家庭,照顾子女,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家庭的义务。一个修行者发心出家以后,就要尽其一生奉献三宝,继承佛陀家业命脉,普度众生。"出生"代表新生命的诞生,"成道"则代表着一个法身慧命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天王殿</span></p><p class="ql-block"> 称"下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塑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来佛的座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佛祖说</span><b> :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b>贾平凹说过:会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那就是"舍得"。人越长大就会越明白,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舍,既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人生经营管理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正是唐僧的执著精神,使取经大业得以完成,才使 《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和精神上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细细品味咀嚼,当今社会更需要唐僧这样脚踏实地 、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成功道路的坚定思想者和实践者。毕竟这个酝酿着崛起、腾飞的民族和国家,更需要唐僧这样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为职责使命敢于舍生取义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古寺前朝建,后世历代传,也是落实习总书记指示<b>"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b>的具体体现。此番游学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就是:不断学习,接受励练,执著修行的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