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对利溪镇的考察后,我们前往三坝乡附近的柳林坝。下图为途经三坝乡大石塘村时拍摄的街景。 三坝乡一带漫山遍野都是柑橘果橙,时值收获季节,放眼望去硕果累累。下图为在三坝乡一条乡村道路拍摄的橙园。 柳林坝位于三坝乡附近,是嘉陵江河畔一处面积广阔的平坝。附近有一处面积庞大的江心洲,是本次嘉陵江水道考察所见到的最大的江心洲。下图为航拍柳林坝附近的江心洲。 柳林坝北侧还有一处江心洲,由于距离较远,超出无人机飞行范围。于是我操作无人机对其进行远拍。下图为柳林坝附近另外一处江心洲。 结束对柳林坝及附近江心洲的考察后,我们前往镇源镇。镇源镇地处嘉陵江西岸,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未进入镇源镇,而是在嘉陵江东岸利用无人机对镇源镇进行航拍。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镇源镇全貌。 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镇源镇。能够看到河边依然保留有连片的传统建筑。 结束对镇源镇的航拍后,我们前往太湖岛考察。太湖岛是嘉陵江一处江心洲,周边地势平坦,在嘉陵江西岸有连片的菜地,种植着萝卜。下图为太湖岛附近的萝卜种植区。 下图为太湖岛航拍。该江心洲目前已经与嘉陵江西岸陆地之间有桥梁相连。 结束对太湖岛及周边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江陵镇吊马坝。吊马坝地处嘉陵江东岸,江陵镇位于此地。下图为吊马坝。 结束对吊马坝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江陵镇。江陵镇有一条嘉陵江支流汇入干流,下图为在河口处大堤上拍摄的景观。 江陵镇老街名叫兴旺街,目前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下图为江陵镇兴旺街街景。 结束对江陵镇的考察后,我们前往南充市区的龙门镇。龙门镇是一处面积庞大、人烟稠密的乡镇,这里老街保存非常完好,还保留有万寿宫这样的传统建筑。下图为龙门镇万寿宫外景。 龙门镇万寿宫有修缮的痕迹,目前并未向游人开放。我们只好通过门缝向内察看。下图为透过万寿宫大门缝隙拍摄的其内部景象。 龙门镇繁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地有南充师范学院、龙门中学等学校,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及经济发展。下图为龙门镇老街,连通龙门码头与镇上。 龙门码头为当地开发的一处景点,现为儿童游乐园。这里与码头原始样貌已有很大不同。下图为龙门码头新建的仿古建筑。 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龙门镇。 下图为龙门镇另一条老街,根据其门牌得知名为“和平街”。同样是连通码头与镇上的交通要道。 结束对龙门镇的考察后,我们来到高坪区东观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东观辣仔鸡。该店地处318国道路北,售卖辣仔鸡与鳝鱼均是140元一份。下图为东观辣仔鸡门店外景。 东观辣仔鸡虽然价格贵,但份量属实不多。其味道偏麻辣,对于不爱吃辣的人士而言并不值得推荐。下图为东观辣仔鸡。 在东观镇吃过午饭后,我们向东回到嘉陵江沿岸。首先前往永安镇。永安镇地处嘉陵江东岸,传统时代是嘉陵江水道沿线场镇之一。在江边有一座长条状的小型江心洲。下图为在江边拍摄的江景。 下图为永安镇嘉陵江边的江心洲,岛上已经无人居住,且没有前往岛上的桥梁。 离开永安镇后,我们前往土门镇考察。土门镇地处嘉陵江西岸,当地老街已经无传统建筑留存,但码头遗迹依然保留下来。下图为土门码头旁边树立的交通标识碑。 下图为土门码头现状,当地仍有少许民众在此洗衣物。 结束对土门老码头的考察后,我们回到土门镇上。土门镇规模较小,当地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谋生,整个街道略显宁静。下图为土门镇街景。 结束对土门镇的考察后,我们来到歹溪村。歹溪村地处嘉陵江东岸,隶属于广安市岳池县镇裕镇管辖,与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接壤。下图为进入歹溪村之前拍摄的一座小桥。 歹溪村目前保留有一座镇江王爷庙,位于当地老码头旁边,该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正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规模较大,面朝嘉陵江,颇具气势。镇江王爷庙的存在充分说明过去此地航运之兴盛,并且集合了大规模的船帮群体。下图为歹溪村王爷庙正殿。 从外观上判断,歹溪村码头目前应当依然发挥渡口的作用,只是我们没有见到渡船。码头边还树立有交通部门设置的安全告示。下图为歹溪村码头现状。 结束对歹溪村码头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村中老街。后来经过与当地民众交谈得知,歹溪村有新旧两条老街,目前旧老街两侧有零星老房子残存,新老街两侧基本上已经变成新式民居。下图为歹溪村新老街街景。 下图为歹溪村旧老街现存的一处传统木结构房屋。 结束对歹溪村的考察后,我们前往岳池县东关村。中途经过岳池县坪滩镇,该镇规模较大,较为繁华,人口数量较多,嘉陵江支流越江河穿镇而过。下图为坪滩镇街景。 东关村现为岳池县嘉陵乡新街居委会所在地,有一处中心广场,广场中央为一棵老树,当地许多老人在此散步。下图为东关老树。 东关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嘉陵江流经该区域受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河道呈“牛轭”形,而东关就位于“牛轭”东端。东关北部与南部均为嘉陵江,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开发水利资源、降低通航成本,在东关开挖明渠,连通嘉陵江,修建著名的东西关水电站。此后过往船只不必绕行烈面镇即可从东关北上,大大节约了航运时间和成本。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东关及东西关水电站。 叶家坝位于东关南部,与东关隔河相望,是一片形似半岛的平坝。在大桥未修通之前,从东关去往叶家坝主要依靠渡船。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叶家坝。 汉初坝位于东关北部,与东关隔河相望。今有汉初村,汉初坝历史悠久,在西晋时期此地曾设置有汉初县。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汉初坝。 结束对东关的考察后,我们通过东西关水电站进入武胜县礼安镇境内。礼安镇东与岳池县坪滩镇相接,西与烈面镇隔江相望,四周都被嘉陵江所环绕。下图为礼安镇街景。 在礼安镇我们并未停留,而是继续向西过江前往烈面镇。礼安镇与烈面镇之间有嘉陵江大桥相连,在桥上可眺望烈面镇老码头遗址。下图为在嘉陵江大桥上拍摄的烈面镇。 烈面镇是武胜境内一处规模庞大的集镇,其建筑密度、人口数量仅次于武胜县城,是武胜县域副中心,武胜县第二人民医院坐落于此。下图为烈面镇街景。 我们并未在烈面镇停留,而是直接前往龙女镇。龙女镇地处嘉陵江西岸,传统时代是嘉陵江水道沿线一处繁忙的场镇。如今随着嘉陵江航运的衰落,该镇人口大量外流,镇上年轻人数量已经不多。下图为龙女镇街景。 龙女镇沿江区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这一带名为“小河村”,目前已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下图为龙女镇老街入口。 下图为在龙女镇老街拍摄的“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 龙女镇老街完整地保留了旧时的建筑风貌,行走在街巷之中,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下图为前往龙女镇老码头途中经过的一条老街。 龙女镇老码头附近仍停留有几艘货运船只,还有一艘客运渡船停靠在码头边,表明龙女镇码头仍在发挥渡口的功能。下图为龙女镇老码头现状。 龙女镇当地对老码头进行了初步的打造,修建有文化墙作为装饰。下图为龙女老码头边树立的“龙女古渡”石碑。 下图为站在河边拍摄的龙女码头全貌。 下图为站在河边拍摄的客运渡船及嘉陵江风景。 结束对龙女镇老码头的考察后,我们返回至老街区域,沿老街步行。下图为龙女镇老街之一的正街。 龙女镇原先有万寿宫,位于正街,现已拆除,只留基址和台阶。下图为龙女镇万寿宫遗址现状。 龙女镇还有一条小河街,同样也是老街,宽度不及正街,两旁保留了连排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下图为小河街街景。 龙女镇还有一条小河穿过,目前当地在老桥的基础上增加了护栏,保障过往行人的安全。下图为龙女镇小河桥。 结束对龙女镇考察后,我们返回至正街,经由万寿宫遗址来到当地农贸市场,在此等候司机师傅。龙女镇农贸市场规模不大,时值傍晚,此地只有打扫卫生的阿姨,并未见到售卖蔬菜肉类的商贩。下图为龙女镇农贸市场内景。 结束对龙女镇的考察后,原本计划去往石盘镇继续考察嘉陵江水道沿线场镇,只不过由于天色渐晚、行程安排因素,我们提前结束了本次嘉陵江水道考察,剩余的站点留待以后合适的时间补充考察。返程途中,我们首先前往武胜西高速收费站,随后沿兰海高速返回北碚。下图为武胜西高速收费站。 11月18日6点半,经过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安全返回西南大学荟文楼,此时月色初上,星光闪耀,本次嘉陵江考察暂告结束。<div>嘉陵江航运在过去曾有无比辉煌的历史,在川江诸多支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沿线许多城镇因嘉陵江航运而走向兴盛,至今仍保留下来大量的码头遗迹与传统街道,这些都是川江流域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几十年来,随着嘉陵江水利资源的不断开发,大量水利设施的兴建让昔日水势凶猛、河道狭窄、滩险遍布的嘉陵江呈现出水天一色、碧波荡漾的胜景,同时也让许许多多的码头渡口、乡镇街道淹没于水下。这是人力利用自然的结果,我们需要感谢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丰盈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不应当忘却前人走过的道路,对于那些失去往日繁华与喧嚣的沿岸场镇,用脚步来丈量其老街的宽度、用手机来拍摄其老街的面貌,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历史、传承历史的途径呢?</div><div>感谢蓝勇师带领我考察嘉陵江水道,让我再次领略巴蜀山水的壮美与神奇。</div><div>感谢您的浏览,祝您愉快!</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