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怀天下的学问

心延

<p class="ql-block">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叙述体巨著,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以及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孔庙中常见一幅赞誉孔子的对联,上联是“德配天地,道观古今”,下联是“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上联说的是孔子以道德立身,人格伟岸,其精神与天地相往来,亘贯古今,至今仍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孔子的学说中,第一看重的就是德行。传统上认为,孔子的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有七十二个学生非常出色,是贤达之人。从这七十二个出色的学生中再挑,然后挑出来孔门十哲。在《论语.先进篇》当中,孔子说:“从我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对跟随他自己子弟们做的一个评点。“德行”排在最前边说明孔子第一重视德行修养。首先“德行”,然后是“言语”,再说“政事”,最后是“文学”。这四项合起来就是孔门四科,基本就是孔子考察学生时用的四种科目,其中“德行”排在第一。下联说的是孔子一生的事业,当然孔子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他做的最成功的两样事,一就是开办私学教育,孔子的私学区别于当时的官学,叫做“有教无类”,孔子是所有中国老师当中的祖师,可以说孔子是所有老师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的八月二十七。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大乘至圣先师”。“至”是达到极致的意思,“大乘至圣”就是圣到顶头上了,再没有比孔子更圣的圣人了。第二件事-删述六经,说的是孔子晚年整理文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孔子在《论语.述而篇》当中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于我老彭”。也就是他评价他自己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整理典籍,而不是创作。六经是《易》《诗》《书》《礼》《乐》《春秋》,“删述六经”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文化必须要有文献传承下来,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论语八佾篇》当中,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其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也”。意思是说,夏代的礼,孔子能说;商代的礼,孔子也能说,但能不能说清楚,主要看文献资料是不是充足,而不在于有没有血脉子孙流传下来。(杞是夏的后世,宋是商的后世)所以,“仅仅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是没有用的,人的因素才是传承发扬文化的基本条件,但仅仅有人也是不够的,有文化的传承,有文献的流传也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孔子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呢?孔子的目的在当时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使社会所有成员都安居乐业。客观来说,孔子在世的时候,这件功业并没有完成。所以,孔子所做的事情为什么还会对后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是因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一种关怀天下的学问,自古以来,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以“文化担当为己任”的精神吸引着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为天下而奋斗,儒家的精神气质成了古代中国士族阶层的一种内在的要求,甚至在今天的知识分子身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气质。这种气质,首要特点就是“以道自任”,也就是一种对天下的关怀,这种关怀始终超越个人利益得失而指向“道”。比如,《论语.卫灵公篇》当中说“君子谋道”,“君子忧道”,到《大学》当中的“修、齐、治平”,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始终指向实现“家-国-天下”的太平幸福的目标。就像我们国家领导人所说的“世界命运共同体”是同一个道理的。于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而从“格物修身”开始做起,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自觉。</p><p class="ql-block"> 此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问,还能让人修养出与天地一样伟大的人格,让人养成一种处乱不惊、娴静沉着、淡泊宁静又睿智深沉、自我剖析且洞察是非的气质。而且按照孔子的说法,一旦达到这种人格修养的境界,接着就会于微妙之中带着一种神奇非凡的力量,使得很多事情就能自然而成,而不费吹灰之力了。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自然就来了,又比如《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处身正直,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行事,那不用命令什么,自然就能被执行,显得很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治理家、国、天下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孔子的学问,孔子的气质指引了我们两千多年,今后仍将指引我们完善道德,修养人格,成就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