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江堰市联络组成立以来,杨先治老师就一直担任组长一职,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对同志热忱关怀,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家至今不忘,深深地怀念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由黄埔军校同学组成的爱国群众团体,其宗旨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发扬黄埔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联络同学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促进祖国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致力振兴中华。</span></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于1984年6月16日成立的。 </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同学会主管单位:</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p><p class="ql-block">属性 </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同学组成的爱国团体</p><p class="ql-block">会员代表会议、理事会</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每五年举行一次,审议会长办公会议工作报告,改选理事会,决定同学会重大事项。</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11月13日通过的《黄埔军校同学会章程》规定:黄埔军校同学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顾问和理事若干人,组成理事会,领导黄埔军校同学会;聘请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至3人,处理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理事会根据会长办公会议提名;理事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讨论决定年度重大事宜,增补理事、顾问和副会长。理事会议闭会期间,由会长、副会长组成会长办公会议,主持同学会会务。</p><p class="ql-block">办事机构</p><p class="ql-block"> 截至2012年9月,黄埔军校同学会设有8个办事机构。办事机构:办公室、研究室、宣传部、人事部、台港澳联络部、海外联络部、理事工作部、刊物编辑部地方组织</p><p class="ql-block"> 据2018年5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官网显示,黄埔军校同学有30个省级组织。</p> <p class="ql-block">二,黄埔军校的分校</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的全称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在广州的黄埔的长洲岛上,故简称为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在抗战前各分校以地名和数字命名,抗战后则以数字命名。</p><p class="ql-block">抗战前情况:</p><p class="ql-block">第一分校,潮州分校,1926年办。</p><p class="ql-block">第二分校,武汉分校,1926年10月办,后迁往湖南武冈。</p><p class="ql-block">第三分校,南宁分校,1926年办。</p><p class="ql-block">第四分校,长沙分校,1927年2月办,后迁往南京。</p><p class="ql-block">第五分校,广州分校。黄埔本部迁往南京后,在广州设分校。</p><p class="ql-block">第六分校,洛阳分校,1933年办,后迁往汉中。</p><p class="ql-block">第七分校,成都分校,1935年办。</p><p class="ql-block">抗战后情况:抗战开始后,黄埔军校更名为“中央军校”,各地军校为分校,分校前以数字命名。</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在洛阳和汉中,从1938年到1944年,共毕业两万多人。</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二分校,武汉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冈,1938年到1944年,共毕业2.3万人。</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三分校,成都分校。南京沦陷后,中央军校本部迁到成都北较场,原三分校并入本部,三分校的名号移用到江西瑞金。</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广州分校,后改为四分校,后迁广西宜山,贵州等地,先后毕业2.5万多人。</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五分校,设在原云南昆明讲武堂。</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广西南宁,桂林分校。</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先设在甘肃天水,后迁西安王曲,1938年创办,共培养了3.7万多名学生,大部分在胡宗南的中央军内服役。</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设在湖北均县。</p><p class="ql-block">中央军校第九分校,设在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p> 广州黄埔校址复原貌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像。</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像。</p> <p class="ql-block"> “亲爱精诚”为孙中山先生亲自审定,由校长将介石亲书的黄埔军校校训。</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先生亲自担任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组成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p> <p class="ql-block"> 座落于广州黄埔长州岛上的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 广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二曰关于重建黄埔军校校本部之碑记。</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后任的两个校长关麟征(左)和张耀明(右。)</p> <p class="ql-block">军校内长廊。</p> <p class="ql-block">黄埔各分校档案。</p> <p class="ql-block"> 图为黄埔军校南京本部。1930年9月,黄埔广州校停办,北迁南京。</p> <p class="ql-block">军校内一角</p> <p class="ql-block">黄埔校内的教官办公宝。</p> <p class="ql-block">黄埔学生之床位。</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门外景。</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门外远景。</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的另一侧校门。</p> 会员天地 <p class="ql-block"> 二00一年十月,省黄埔同学会举行二届五次理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二00二年九月,省黄埔同学会举行第三届一次理事会。</p> <p class="ql-block"> 省黄埔同学会庆祝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p> <p class="ql-block"> 二00四年,黄埔同学纪念建校80周年大会。</p> <p class="ql-block"> 二00四年十一月,省黄埔同学会举行第三届三次理事会。</p> <p class="ql-block"> 二00五年,台湾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同学,在台中县举行入学六十周年同学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二OO五年十一月,省黄埔同学会第三届四次理事会胜利召开。</p> <p class="ql-block"> 二00七年十一月,省黄埔同学会举行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二00八年六月,省黄埔同学会在成都民族饭店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p> <p class="ql-block"> 省黄埔同学会举行黄埔后代联谊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十八期一总队同学毕业五十五周年部分同学及家属联谊会。</p> 都江堰黄埔人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四月,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向全体黄埔同学颁发会员证书,相当于黄埔学历证书。图为都江堰市政协四楼会议室举行颁证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四月,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向全体黄埔同学颁发会员证书。都江堰市黄埔同学参加发证仪式后全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参加领证人员姓名座位指示表。前排左五为当时的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国彬同志。</p> <p class="ql-block"> 全国统一到北京加盖钢印的黄埔会员证书,防伪程度极高。</p> 都江堰的好男儿 住都江堰的黄埔前辈通讯录 <p class="ql-block">三,黄埔军校中的灌县学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摘自《档案遗珍》</span>王克明、施廷俊/撰</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被称世界四大军校之一,它与美国西典军校、前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及日本士官学校齐名。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的25年间,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及各种培训班)共有100,000多人。黄埔军校将星辈出,战功卓著,名扬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年灌县地处川西,经济文化落后,消息交通闭塞,却有数以百计的灌县学子投笔从戎,进入黄埔深造,为中华统一、民族解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其中任文海、任觉五、王元辉、刘觉吾、贺宜修和傅西来等后来均升任少将以上,第十期学员唐前辙在抗战时的淞沪保卫战中于罗店捐躯,英名永垂后世。兹将搜集到的黄埔军校各期情况及灌县学员名单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期:1924年3月27日举行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将录取学生乏编成四个队。1924年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这个训词在以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军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p><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其中学生总队第四队学员任文海,为灌县人,任文海(1903-?)北伐时曾任军队党代表。后来升任国民政府陆军中央总医院院长,军衔为军政部军医署军医少将副监,1949年移居香港。</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1924年8月14日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共449人。暂时没有查到灌县学员。</p><p class="ql-block"> 第三期:1925年7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共1233人。暂时没有查到灌县学员。 </p><p class="ql-block"> 第四期: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10月4日毕业,共2645人。其中步兵科第一团第五连学员杨湛清、政治科大队第三队学员杨倬云、任觉五等三人为灌县人。任觉五先生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中央大学等。后来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见本书《民国时期的灌县三杰》)。</p><p class="ql-block"> 第五期:1926年4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0人。该班学员中有王元辉、刘觉吾(炮科学员)为灌县人。王元辉先生曾先后担任民国政府禁烟缉私处副主任,懋功(现阿坝州小金县)厅长,四川省第十六区、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四川省保安处少将副处长、处长等职(见本书《民国时期的灌县三杰》)。刘觉吾先生别号爵五,是灌县太平场人,抗战前在中央军校成都分校军官第二大队第五队担任少校队副。据说,1949年留在大陆,情况不详。</p><p class="ql-block"> 第六期: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北伐开始,广州黄埔学生随北伐军到南京学习。"4·12"后原4400人只留下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在南京毕业者为718人。第六期在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共3634人。第六期学员中有傅诗农、孙邦、刘世英和马讨等四人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七期:黄埔军校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共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月28日毕业,共852人。暂时没有查到灌县学员。</p><p class="ql-block"> 第八期:1930年5月在南京,第八期招生。从1931年起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共305人。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共1240人。第八期学员中有雷震霄、刘觉先、王学清等三人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九期: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共654人。第九期学员中有张君泽、唐赞勋两人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共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共621人。第十期学员中有傅秀元、唐前辙两人为灌县人。后来,唐前辙被分派到陈诚的核心主力——第15集团军18军11师,这支部队甚至连排级干部都是黄埔精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弹药充足,清一色的钢盔,还有高射机枪连。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唐前辙在上海西北郊外的重要的战略城镇罗店为国捐躯,成为永垂千古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期: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第二团毕业,共664人。第十一期有学员贺宜修、夏述尧为灌县人。贺宜修后来到台湾,曾任整编七十三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期: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在南京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共740人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于成都。该期步兵科学员傅西来,是灌县人。毕业后即投身抗战前线作战。与他一起在土木工程训练班学习的灌县学员还有雷梦麟、杨国栋、卫正明、闵秋炳等人(都属于军官第一大队学员)。</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还举办有军官第一、二期,校长为李明灏,设一、二、三大队、团警大队、车务大队、驾驶大队、通讯大队、土木大队等,该校学员与中央军校同时毕业。其中,灌县学员中除上述5人外,还有李可植、王荣新、程茂华、戴润明、荀志远、彭永发、张体前、杨福泰、任中望、罗怀明、陈泾南、尹丕彰、罗凌云、马天明、宋文钦、芍毓清、万君伯、马上歆、王玉铨、马朗清、周士钊、萧芳荣、张又巡、张晖、张蔚文、任伯英、杨栋、傅佐安、王泽膏、刘定臣、任中杰、都泽、吴俊、高向荣、王善煌、张明卿、曾鉴浓、石俊清、郭青云、胡光清、刘纬武、岳九皋、文翰钦、刘汉光、申德明、王晋怀、张华玖、吴天禄、游天启、万吉武、易善之、杨文清、张四维、马永辉、李少机、岳天仇、周士宏、申立品、宋毓成、殷仲淑、傅孝君、李果、仰仲坚等60多位。</p><p class="ql-block"> 第十三期: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共1412人。第十三期有学员黄元义、王仁远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十四期:1937年秋、冬,第十四期学生分别入校,分为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共1510人。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于成都,共1520人。第十四期有学员杨熙(炽昌、维寿)高致明、周介仁、张泽泉、黄云汉(倬昭)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十五期: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共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其中屈家永、唐朝选、李龙润等人的通讯地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十六期: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共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毕业,共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共1165人。第十六期有学员刘体元、张正心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共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共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共1030人。第十七期有学员周光德为灌县人。周光德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后来的职务在少将以上。曾任台北市政府城市环境清洁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共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共1237人。第十八期有学员秦松鹤、闵熙为灌县人。秦松鹤是灌县新民乡人,住家在今一环路翔凤桥旁,闵熙为灌口镇人,家住西街123号。两人均曾参加抗战,据吴涤夫先生回忆,闵熙还曾赴滇缅战场。</p><p class="ql-block">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共902人。第十九期学生有何永清、柏星萃、薛恕和马德荣四人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共1116人。暂时没有查到灌县学员。</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共2219人。第二十一期学员中有黄志远、官守朴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第二十二期学员中有戴宏基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外,其余留在大陆。第二十三期学员中有董正奇、徐隆光二人为灌县人。</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抗战时期被选进黄埔军校中高级军官培训班或将官乙级班学习的还有万里浪(万子恋)、罗绍文(罗英)等灌县籍先生和原籍四川渠县、1945年后迁居灌县的段仲戡先生等人,那时他们已经在国民革命军里担任中高级以上职务。</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六年六月,都江堰市黄埔同学,在政协三楼会议室庆祝黄埔军校建校72周年。</p> <p class="ql-block"> 黄埔同学会都江堰市联络组全体同学及部分家属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黄埔都江堰市联络组全体同学喜庆黄埔军校建校81周年。</p> <p class="ql-block"> 二0一三年十一月,都江堰市的黄埔老同学快乐聚会。</p> <p class="ql-block"> 二00七年二月,都江堰市的黄埔老同学举行春节团拜会。</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市部分黄埔同学及家属,参加例会学习合影。</p> <p class="ql-block"> 黄埔后代继承黄埔精神,坚持每月例会学习,完成前辈遗愿。</p> <p class="ql-block"> 在郫都区参加黄埔建校九十九周年话动时,与原省民革副主委、成都市民革主委、抗日名将邓锡侯之子邓宇民(中)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眉山市参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与抗日将领郭勋祺之女(中)、西南交大物理系教师郭开慧女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眉山市参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纪念活动,都江堰市联络组与会部分成员,与抗日将领郭勋祺之女(左三)、西南交大物理系教师郭开慧女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眉山市参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参加郫都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九周年</p> <p class="ql-block">二0二一年九月,都江堰市联络组参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六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省黄埔同学会副秘书长李彪同志,亲临黄埔都江堰联络组指导例会学习。</p> <p class="ql-block"> 省黄埔同学会副秘书长李彪同志(后排左五),亲临黄埔都江堰联络组指导例会学习,传达组委会学习精神,并与全组人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黄埔后代、省黄埔后代联工委常委、黄埔都江堰联络组副组长马越同志,发扬黄埔精神,组织和参加社会活动,传承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黄埔后代,光亚学校校长,省黄埔后代联工委副主委卿光亚同志风采。</p> <p class="ql-block">黄埔前辈杨文清。</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建校八十一周年校庆暨二十二期同学毕业五十五周年茶话会。</p> <p class="ql-block"> 二00七年八月,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成都同学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黄埔老同学成都人民公园聚会,</p> <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二总队部分同学在成都参加纪念毕业六十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黄埔老兵,在2015年,都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抗日老兵一生的殊荣,也是家属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纪念抗曰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徽章。</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纪念徽章。</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徽。</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旗。</p> 创作后记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编撰统筹:刘映福</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文学编撰:秦柏雨</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图文创作:秦柏雨</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图片收集:杨孟、秦柏雨、马越</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资料来源:据网络</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音乐美化:据网络</i></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声明:知识产权,敬请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2023年11月15日制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