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邱体隶书字贴:“麦秀两岐”邱承彬(邱兮)书法</p><p class="ql-block"> 麦秀两岐同麦穗两岐,典故二则</p><p class="ql-block">一:麦秀两岐</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东观汉记》:“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欺。”</p><p class="ql-block">语法:</p><p class="ql-block">麦秀两歧作宾语、定语;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p><p class="ql-block">示例:</p><p class="ql-block">明·郭勋《英烈传》第80回:“麦秀两歧,处处村云蒸夏泽。”</p><p class="ql-block">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源见“两歧歌”。指丰收之兆,多用以称颂吏治卓著。《宋史.五行志二下》:“乾兴元年五月,南剑州麦一本五穗,绵州麦秀两歧。”</p><p class="ql-block">主谓 一株麦子长出两穗。《艺文类聚》卷19引《东观汉记》:张湛为渔阳太守,开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欺。褒义。象征丰收,并用以称颂吏治。麦穗两歧 赤地千里</p><p class="ql-block">词语分解</p><p class="ql-block">麦秀两岐的解释 指麦子秀发而未实。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朝 周 ,过故 殷虚 ,感宫室毁坏,生禾黍,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与我好兮!’” 唐 杜甫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诸公:“白屋花开里,弧城麦秀边。”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一望田畴半皆荒芜,间有麦秀青青者。”后常以 箕子 的麦秀之诗为感叹家国破亡之两歧的解释 见“ 两岐 ”。</p> <p class="ql-block">二:麦穗两岐的典故</p><p class="ql-block">麦穗两岐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这个典故主要讲述了项羽与韩信相互争斗的故事,也揭示了权谋之间的微妙关系。</p><p class="ql-block">相传,项羽在攻打韩信的时候,曾经派人给韩信送去了一捧麦穗。韩信接过麦穗后,将麦穗摔在地上,用脚踩碎了它。项羽的使者不解,问韩信为什么如此做。韩信答道:“这麦穗分叉成两个,代表着将来会右两个诸侯国,项羽你就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在将它摔碎,就是要告诉你,只有一个国家才能存在,而这个国家将是我所建立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典故中的麦穗两岐象征着国家的分裂和统一。项羽送麦穗给韩信是为了警告他,告诉他将来会有两个诸侯国。韩信摔碎麦穗则是表明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p><p class="ql-block">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权谋之间的斗争是充满智慧和策略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古代的战争中,权谋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战局的走向。这个典故中的麦穗两岐就是项羽运用权谋的手段,通过送麦穗给韩信来传递自己的意图,警告韩信。</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这个典故中,韩信也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他不畏强权,将麦穗摔碎,表示自己要统一天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他的行动表明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p> <p class="ql-block">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诗人,作家,天珠学家,书法家,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邱体字隶书创始人,邱体诗创始人。图书著作有《解密天珠》《邱承彬诗集》,均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邱承彬诗集》录有二十四节气诗四十八首。《中国颂》《泰山颂》《黄河颂》《山东颂》《西藏颂》《淄博颂》《章丘颂》《孔子颂》《伏羲颂》《黄帝颂》《黄山颂》《长白山颂》《父亲颂》《母亲颂》《妇女颂》《四季颂》《老师颂》《同学颂》《五一颂》《雪山圣湖颂》《聊斋颂》《四季颂》《春天颂》等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p> <p class="ql-block">邱承彬诗集,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二十四节气诗大全</p> <p class="ql-block">邱承彬编著解密天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