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合同解除”类改发案件编︱裁判要点2

陈必胜律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问题之二:</b></p><p class="ql-block">违约方起诉解除合同,审理中应注意哪些要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裁判观点:</b></p><p class="ql-block">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违约方起诉主张解除合同的案件时,应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支持违约方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有利于破除合同僵局,实现实质正义,但须严格把握适用标准,即双方当事人对于合同履行已形成僵局,系争合同继续履行既非必要,也无现实可能,违约方不存在恶意违约的情形,若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对其显失公平,而守约方拒绝解除合同,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在此情况下,法院可以判决双方终止合同。第二,法院基于上述理由以判决方式终止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并非基于当事人享有的解除权,而是基于司法终止权,二者不应混淆。建议在判决主文中采用以下表述方式:“确认原告xx与被告xx于x年x月x日签订的《xx合同》于xxx之日起终止”。第三,违约方主张解除合同是形成诉权,只能通过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请求,不能通过向对方送达通知的方式行使,因此,法院应避免以违约方主张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到达对方的时间点作为终止双方权利义务的日期,此种做法系解除权意思表示到达主义的惯性延伸,等同于认可了违约方享有解除权,难以体现出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审判实务中,法院多以“一审判决生效之日”“二审判决作出之日”作为判决主文中合同终止的时间点。第四,违约方不应因其违约行为而获利,也不得因合同解除而逃避违约责任。违约方在提起诉讼时往往否认自己的违约行为而主张对方违约并要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此时,法院应审慎处理终止合同关系后的责任承担问题。特别是在经法院释明后,被告坚持不对原告的违约责任提起反诉的情形下,法院亦应基于原告的损失赔偿请求,全面查明合同履行情况,避免出现违约方获利的情况。第五,赋予违约方诉请终止合同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在一些长期继续性合同如房屋租赁合同、承包经营合同纠纷审理过程中,作为违约方的承租人、承包方向法院诉请解除合同,从起诉到裁判生效,有时耗时较长,不能有效地将非恶意违约方从已经失去履行利益的合同中解脱出来,因此,对于承租人弃租、承包方撤离情形下的合同纠纷,法院应考虑适用减损规则,以更有效地遏制出租人、发包方扩大损失,甚至是追求不当利益的情形,切实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声明:</b></p><p class="ql-block">本文来源于“至正研究”,非本人整理编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p class="ql-block">原创:陈晓宇审判团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p><p class="ql-block">供稿人:李洋、徐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更多北京法律问题,请拨打陈必胜律师电话:13601332499。</b></p><p class="ql-block">【免责声明】</p><p class="ql-block">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的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版权声明】</p><p class="ql-block">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且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特别提示:</p><p class="ql-block">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p>

违约方

解除合同

合同

法院

终止

解除权

判决

版权

违约

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