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有效的教研活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搞好正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11月2日上午,二年级组语文教师王海波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纷呈的教研课。</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这是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寓言故事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围绕葫芦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展开,讲述了一个人种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p> <p class="ql-block"> 教学伊始,王老师播放葫芦丝音乐,通过动听的葫芦丝歌曲直观、快速吸引学生,继而出示葫芦图片,加深学生印象,这样的教学过程快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课文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王老师重视识字和朗读教学。生字词语认读和识记的形式多样,方法巧妙,富有变化,主要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p><p class="ql-block"> 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归类识记。在教学中学生能找出带有草字头的字:"葫、芦、藤"和竖心旁的字"怪、慢",王老师让学生说说这些字分别与什么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p><p class="ql-block"> 随文识字降低了难度,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识记生字时,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王老师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王老师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王老师采用查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细长,长满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在理解“长满”的意思时,王老师开始只贴了几片叶子,再问是不是够了,从而理解了“长满”的意思,帮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事物形态 。</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用“观察—书空—范写—练写—展示—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写字,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细节,每一个教学的点都能落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课后,王海波老师对自己所执教的课进行了反思。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指出教学中的亮点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王莉莉老师评课: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王老师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多个角度体会,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想法是对的,但学生的情趣调动不起来,指导不到位。</p> <p class="ql-block"> 刘荔老师评课:“产生好奇,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考虑到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很想看到真葫芦是什么样的,所以王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小葫芦,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植物是和叶子、藤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认知世界。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王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 教研课是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是一个反思与提高的途径。在这次教研课中,我们收获的是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是一起进步的动力。但教研之路是漫长的,且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起上下求索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