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半仙”刘伯温既然能预言2023年的运势,为什么没有算到自己会被朱元璋毒死

老兵

<p class="ql-block">刘伯温留下了许多预言,包括广为人所知的《烧饼歌》,以及出土于南京金陵塔附近的《救劫碑文》。</p><p class="ql-block">他在《烧饼歌》中预言预言了明朝的历史走向,精准到让人惊骇,基本上全部应验了。</p><p class="ql-block">最近,人们对他出土的《救劫碑文》中的一条预言十分关注。</p><p class="ql-block">在《救劫碑文》中,刘伯温预言的原话是“十愁难过兔虎辰蛇年”,意思是说,在这些生肖所对应的年份,会发生很多灾难,而今年正好是兔年。</p><p class="ql-block">这个预言看起来有点神秘,再加上刘伯温在《救劫碑文》当中提到的前一条预言已经实现了,原话是“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恰好说中了三年前发生的那场变故,所以人们对《救劫碑文》后续的预言能不能实现更加关注。</p><p class="ql-block">虽然中国传统预测之术无法用科学解释,但历史上的刘伯温确实是和张良、诸葛亮齐名的智者。</p><p class="ql-block">有句古话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有空城计、借东风,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把刘伯温视为“半仙”,说他有预言未来的神力。</p><p class="ql-block">刘伯温真的有这么神奇吗?</p><p class="ql-block">既然他能预言未来,为什么没有预料到他自己的命运,及时逃命?甚至连他死后,自己的全家都没能保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刘伯温出道很早,他在地方当官的时候,朱元璋父母还健在,而朱元璋本人正在给地主家放牛。</p><p class="ql-block">当了四五年地方官后,刘伯温觉得在县里没有上升空间,又和同僚关系恶劣,他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辞官回乡。</p><p class="ql-block">回乡后,刘伯温又在元朝江浙行省担任儒学副提举,但因为越界举报监察御史,多次被上司责难,最终不得不再次辞官回乡,这时候,比他小17岁的少年朱元璋因父母双亡,进了皇觉寺当和尚。</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十年里,天下逐渐动荡起来,反元势力纷纷出现。而刘伯温却过着闲适的名士生活。直到公元1352年,徐寿辉部起义军攻破杭州,他才带着家人提前逃离。</p><p class="ql-block">之后,刘伯温被朝廷任命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并开始了自己的“剿匪”工作。然而他却对朝廷招抚方国珍部不从,并激烈上书反对。结果被朝廷降职并剥夺参与军事的权力,于是他再度辞职。</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1360年,刘伯温接受了朱元璋的征召,开始了新的篇章,并逐渐被赋予了“神机妙算”的称号,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预言”故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据说,在陈友谅逼近南京的危急时刻,刘伯温坚定地支持主战派,并且跟随朱元璋亲自参加了多次战斗,但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p><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曾经在元朝做官多年,对于典章制度非常精通,在筹备朱元璋登基仪式、修建南京城、制定《大明律》、恢复科举等方面,刘伯温终于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370年,天下大势已定,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这个封赏要做到让大部分人心服口服,基本是公平的,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当时的功勋并不算特别出色。</p><p class="ql-block">当时公爵有六位,文臣以李善长为首,武将以徐达战功最高,封户数最多,刘伯温的排名在六位公爵和二十八位伯爵之后,俸禄也很低。</p><p class="ql-block">那刘伯温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半仙”称号的?</p><p class="ql-block">据传说,刘伯温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和能力,能够预测未来、化解危机。他还会用奇特的算法计算天时地利人和,指导朱元璋制定战略。在南京城修建期间,他还发明了一种叫做“鸟语”的信号系统,可以远距离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这些神秘主义的传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支持,但却为刘伯温树立了一个神奇而充满想象力的形象。让他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敬仰的人物,连朱元璋本人都亲自鼓吹过刘伯温的“半仙”身份。</p> <p class="ql-block">当年,朱元璋在淮西地区起义,他的核心团被誉为“淮西勋贵”。但随着朱元璋越来越强大,权力分配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淮西勋贵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专制,必须加以铲除。</p><p class="ql-block">李善长是朱元璋手下的文臣之首,淮西集团公认的领袖。由于李善长的地位和权力威胁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开始扶植其他文官来对抗李善长和淮西集团。这些人大多数是刘伯温家乡的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浙东集团”。</p><p class="ql-block">为了平衡政治势力,朱元璋选择树立刘伯温作为对抗淮西集团的旗手,并亲自鼓吹他的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刘伯温是前朝进士出身,比朱元璋年长一代,在朱元璋的团队中几乎是最有文化的人。他担任的太史令一职,一方面负责典章制度,另一方面负责观察和解说天象,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享有“代言天意”的权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神圣性。</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刘伯温的“半仙”形象,很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强迫刘伯温配合他故弄玄虚,装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洪武元年,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官员。李善长的心腹李彬因为涉嫌贪污被捕,并按照律法应当处以死刑。</p><p class="ql-block">李善长多次找刘伯温求情,并提出由于当时天下大旱正在祈求雨水,不适宜执行死刑的请求。但是刘伯温明白朱元璋任命自己背后的意图,拒绝了李善长的说情请求,将李彬处决。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刘伯温倍感不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由于大旱持续,李善长借机弹劾刘伯温擅杀惹怒了神明,李善长的党羽也纷纷跟进。朱元璋不愿意支持刘伯温,他顺着李善长及其党羽的弹劾象征性的责备了刘伯温,用实际行动表示了“脏活你来干,好人我来当”的基本逻辑。</p><p class="ql-block">刘伯温心灰意冷,一方面是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对自己恨之入骨,一方面是朱元璋的薄情寡义,刘伯温无法扛住官场的双重压力压力,借着妻子离世料理后事的由头,刘伯温回到老家,暂时淡出了官场。</p><p class="ql-block">从此,刘伯温逐渐进入半隐退的状态,之后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刘伯温便顺势告老还乡,归隐田园。</p><p class="ql-block">树欲静而风不止,此时淮西集团的领衔人物胡惟庸一直记着刘伯温杀李彬、当众打脸李善长的仇怨。</p><p class="ql-block">刘伯温归隐后两年,胡惟庸把对手都斗倒了,他可以报仇雪恨了。于是报复刘伯温,导致刘伯温被夺禄,刘伯温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南京城谢罪。</p><p class="ql-block">刘伯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者被关押在京城中,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还写下了感慨自己年华逝去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到了1375年初,他感染了风寒,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朱元璋派李善长的接班人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并给他开了一些药方。但刘伯温的身体情况却日益恶化,而朱元璋也对此不太关注。于是刘伯温只好返回家乡治疗,没过多久就离世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从刘伯温死前的症状来看,他可能是死于肝癌或其他肝部疾病。胡惟庸和御医造访刘府时,御医开出了药方,而药材则由刘府家人按方子准备。可是十几天后,刘伯温开始感到腹内像有块石头一样难受极了,这明显是肝硬化的迹象。</p><p class="ql-block">接着,在进宫时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到御医开的药方没什么效果,病情反而加重了。刘伯温的意思是他非常不信任胡惟庸,怀疑他和御医勾结,给他下毒。</p><p class="ql-block">刘伯温死后五年,他回乡前对朱元璋所说的怀疑胡惟庸对他下毒的猜疑,被朱元璋拿出来当成对付淮西集团的工具,成了胡惟庸的罪证之一,以至于刘伯温的死亡原因,也逐渐被扭曲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之后,朱元璋发起胡惟庸大案,淮西集团也随之覆灭,李善长、胡惟庸及他们的党羽都成了罪恶昭彰的罪臣。</p><p class="ql-block">那么,曾经对抗过淮西勋贵、正面硬抗过李善长的刘伯温就逐渐成为开国文臣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加上明代市井文学发达,刘伯温本人在民间故事中也逐步被神化,变成历史上那个“半仙”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刘伯温的水平也没有民间传说得那么高,早年效命元朝负责剿灭方国珍未果,投奔朱元璋的实际战功和战略规划成果也乏善可陈,反而在制度建设上有些成就。</p><p class="ql-block">总之,历史上的刘伯温是个相当聪明的人,但是把他的功勋和诸葛亮等名臣相提并论实在是过于夸张,他也不是真的有预言能力,不过是后人对他的神化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