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名故事|平丘墩

嘉兴往事

平丘墩,原名“平邱墩”,古文化遗址。位于独山港镇聚福村东北部平丘墩自然村,距镇政府偏西北6.6千米。相传,平丘墩原是三国时代一个人工堆积而成的墓葬群大坟岗,明天启和清乾隆年间的《平湖县志》卷一中对该地名均有记载。明代时期,平丘墩周围系芦沥盐场所属,有荡地1889.57亩。其时,韩家庙至平丘墩筑有“邵家车路”相通,为隆庆年间(1567—1572年)韩家庙的秀才邵言出资所建。清代时期,平丘墩属武原乡东十九都西区新港庄、斜勒庄。民国期间,先后属褚泾乡、周泾乡。1949年初属韩庙乡,1956年初并入黄姑乡;此后先后属黄姑公社、黄姑乡、黄姑镇、独山港镇。<br>清咸丰年间黄姑书生高权在《黄姑竹枝词》中说:“塘北里许名滥街,相传旧有街市。雨后有蜃气,隐见城市。故土人讹言东京城。”诗云:<br>平邱墩似远山平,<br>滥尽泥街不可行。<br>笑煞子虚工附会,<br>痴人犹是说东京。<br>诗中提到的滥街,大概就是当年的“邵家车路”。所谓蜃气,也称“海市蜃楼”,其实是一种光学现象,太阳光线经过空气层后发生的显著折射,使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古人误以为是“海蜃”吐气而成,“仙气”所在,还将它比作“东京城”显现。<br>同代黄姑书生顾长清在《黄姑竹枝词》中也有诗云:<br>滥街一道长蓬蒿,<br>拟约良朋醉浊醪。<br>黄菊开时重九近,<br>平邱墩上去登高。<br>古老的平丘墩,5000年前就有先人繁衍。1969年12月开卫国河时,在平丘墩自然村的东侧,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文物。经钻探,遗址中心位于卫国河五号桥东北,东距卫国河东岸约230米,南至夏家浜,西距卫国河东岸100米,北至杭浦高速公路南侧约250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文化厚层约0.5米,属新石器良渚文化遗址。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卫国河五号桥北侧进行考古发掘,清理良渚墓葬28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等。1995年9月至10月间,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北部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良渚墓葬8座,出土各类器物76件。玉器中有玉锥形器、玉管、玉珠;石器中有石钺、有段石锛、石镞;陶器中有陶鼎、陶豆、陶簋、陶盆、陶罐、双鼻壶等。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卫国河五号桥北侧的水塘中采集到陶、玉、石器共计42件,从出土遗物和水塘剖面地层判断,此处为遗址的墓葬区。<br>平丘墩遗址是平湖境内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经过3次正规的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各类文物,是研究平湖区域内、特别是平湖中部东西向条状遗址带分布规律的重要资料,有较高的研究价值。<br>平丘墩历史悠久,民间传说颇多。其中“金鸡增福”的故事,尤为动人。<br>相传很久以前,平丘墩树木葱茂,景色秀丽,是一块绝妙的风水宝地。每当东方欲晓,当地村民都会清楚地听到从平丘墩传来清脆的金鸡啼鸣,悦耳动听,神奇无比。有人出于好奇,常整天在那里守候,希望能捉到那只每天报晓的金鸡。有一次,有人终于看到那只金嘴红冠、长着金灿灿美丽羽毛的金鸡,高昂着头从平丘墩的蓬蒿中走来。他喜出望外,赶紧大把大把撒米,引金鸡过来。可是,金鸡吃完米却回头又藏到了密不透风的蓬蒿中。<br>第二天清晨,金鸣照旧不误啼鸣。此后,虽然引来了更多人的守候,可是偌大的平丘墩就是找不到金鸡藏在何方,大家还是带着遗憾的心情空手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捉到金鸡能发财的欲望不灭,可是金鸡就是永远捉不到手。每天清晨,平丘墩里那只金鸡依然在啼唱。后来,村民们意识到平丘墩里的那只金鸡,是当地宝贝,是捉不得的,能给周围百姓招来风水,带来财富,送来好运。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不止,安居乐业,好梦成真。<br>千百年来,平丘墩“金鸡增福”的传闻,也一直传到今天。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聚福村”。<br>1984年1月,平丘墩遗址被公布为平湖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7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