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水也

<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最早出自于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这个故事虽然很简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却是十分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  相传,孟子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孟子是由妈妈带大的。妈妈知道孩子五岁了进入了启蒙教育阶段,一定要有好的成长环境,便坚持给孟子选择一个好邻居,前后搬了三次家。</p><p class="ql-block"> 最初,他们住在坟地旁,常有送葬队伍来来往往。于是孟子便玩起做丧事的游戏,模仿吹鼓手吹吹打打,模仿送葬的人号哭。妈妈觉得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把家搬到了街上。</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们的隔壁住着一个屠夫,天天杀猪宰羊。孟子觉得很好玩,每天都跟着去学。妈妈知道这样下去也没有好结果,便再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每天书声琅琅,学习气氛很浓。孟子十分新奇,每天都去学校外边玩,偷偷看学校里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识字。回到家,他还学着他们的样子,一遍遍练习礼仪。妈妈终于放心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孟子被妈妈送到学校去正式读书。他非常认真,但也有调皮的时候。有一天,他竟然逃学了。这可把妈妈气坏了。妈妈把孟子叫到身边,当着他的面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梭子折断后就不能织布了。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孟子一个道理——学习也是不能中断的,中断后就会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 孟子知道了妈妈的苦心,从此以后静心苦读,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中,孟母三次迁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舒适,而是为了孩子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孟子学有所成,君子都以为这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孟母三迁”,称颂贤母善于教子,教子有方。也用此成语比喻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到好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这一典故于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启示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最优的学习环境与机会。它提醒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它告诉人们要保持对教育的持续关注和参与,并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p> <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等等,都是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阐述。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古至今都是永恒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家长们为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高价买下学区房进入重点小学,都是期望自己的“小皇帝”们“成龙成凤”。朋友,您赞同他们的做法吗?希望能产生回响!</p> <p class="ql-block">【鸣谢网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