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山奇水秀,道教祖庭

琴心剑胆

<p class="ql-block">到龙虎山,先到了上清古镇。</p> <p class="ql-block">明初,上清镇即形成规模。至明代后期,上清古镇已相当繁荣,《徐霞客游记》称上清街“甚长”。晚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太平军和清军曾在上清激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直至民国年间大体修复,其面貌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上清镇,没有上清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道教文化,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张天师塑像</p><p class="ql-block">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p><p class="ql-block"> 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丰县阿房村。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道陵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中,精思学道。汉章帝、汉和帝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60岁,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p><p class="ql-block">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升仙而去,时年123岁。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正一派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p> <p class="ql-block">这里建的长庆坊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庙宇初建于元代,几经修复,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门上方镶有门块,上刻“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均为清雍正、康熙年间重修镌刻的。整个庙宇不大,分正殿和偏殿两部分,占地约三亩,砖木结构,若你稍留心,可发现庙门正殿门的西侧有两扇耳门机配,门扇门呈葫芦形,对称工整,大水得体,正殿于民国十四年重修,正殿前东西两侧开了2个小天井,那是为采光之用的。殿内塑着朱丹溪夫妇、子女像四尊,偏殿内塑着地藏王及送子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到此已非无缘客</p><p class="ql-block">进来便是有福人</p> <p class="ql-block">天师故里</p><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首先让人称奇的是古街的路面。几乎所有的路面都是用泸溪河里的鹅卵石铺成的,其形如鹅卵,光滑溜圆,扁长不一,密密地排列有序,泛着光,自然和谐,有的还排成太极或八卦状,精巧至极。这些小石头经过成千上万年泸溪河水的冲洗、撞击,棱角尽损,再加上近千年路人的脚底打磨,已是光亮可鉴,行于其上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从脚底渗到发根,一种古老的足音由远而近,仿佛触摸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据专家考证上清建镇于南北朝时期,镇内道路历尽沧桑。</p> <p class="ql-block">留侯家庙</p><p class="ql-block">天师家庙又名留侯家庙,是道教创教者张道陵天师的家祠,内供奉由祖宗张良及张道陵第一代天师至第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的神位,是道教的祖庙。</p><p class="ql-block">天师第六十四代后裔:</p><p class="ql-block">张源先:恩溥堂侄,1971年起执掌天师教职。于2008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在南投县草屯镇羽化,享年78岁。</p><p class="ql-block">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p><p class="ql-block">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p><p class="ql-block">张金华: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留侯家庙</p><p class="ql-block">子房勋功御封留侯</p><p class="ql-block">张陵传道勅赐家庙</p> <p class="ql-block">留侯天师府祖庙</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广场</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张天师就是曾经在这里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天师府坐落在道教第三十二福地的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上清镇中心,南朝琵琶峰,背靠西华山,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天师府宋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祐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占地二万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家庙、私第(即三省堂)、味腴书屋、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筑大部分已毁于清康熙年间,现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遗物。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天师府始建于北宋,是宋徽宗赐建给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府第,至今已有900年历史。原址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祐六年迁建长庆坊后迁今址。南宋嘉熙三年(1239)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元朝,历代天师均赐银印,命“主管江南诸路道教事”,其中,三十八代张与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并赐白金十五镒重修天师府第。三年(1370)钦命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直至清朝和民国,天下符箓出此一家。</p> <p class="ql-block">临溪耸立,古镇小街东西横穿,面阔五间,约二百平方米,高达二丈有一,十几根大木柱,六扇三开大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山中宰相家”,东侧置大鼓一面,名曰:“通报鼓”。门前东西墙间有石刻“道尊”,“德贵”二坊(今不存)。建筑雄伟,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全府现占地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三省堂、玄坛殿、法箓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授箓院等,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天师府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重檐丹楹,彤壁朱扉。头门“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尽显神仙洞府,相国侯门之威严。玄坛殿为历代天师登坛授箓旧地,法箓局曾为掌管道门公事之官署。二进之玉皇殿金碧辉煌,“宫保第”古色古香。院内豫樟参天,绿草如茵。三进为天师居室,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授箓院与万法宗坛分置两侧,乃万法归宗之根基,道门玄风之祖脉。四进为灵芝园、敕书阁,后有百花塘。</p> <p class="ql-block">仪门</p> <p class="ql-block">永掌天下事——法箓局</p><p class="ql-block">法箓局原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署。</p><p class="ql-block">法箓局:正一派的符箓在此书写、盖印。</p> <p class="ql-block">历代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这里是办事机构。2000年修复,现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九位女神。正殿三间为斗姥殿,左右配殿各三间,分别为玄母殿、慈航殿。</p> <p class="ql-block">正殿中间祀斗姥元君,又称“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斗姥法象即取《易经》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之义。</p><p class="ql-block">殿左祀西王母,为太阴之精,女仙之宗,常赐福寿给人间的善男信女,西王母崇拜在民间十分兴盛。</p><p class="ql-block">殿右祀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道教“三清四御”中的“四御”之一。是协助玉帝掌管阴阳、生育、万物生长的自然之神。</p><p class="ql-block">左配殿——祀九天玄女、魏夫人、妈祖 </p><p class="ql-block">左配殿为玄母殿。</p><p class="ql-block">左配殿——祀慈航道人、何仙姑、碧霞元君 </p><p class="ql-block">右配殿为慈航殿。</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仁靖碑</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天师府里,在玉皇殿右侧七棵大樟树中悄悄地藏着一座碑亭。讲的是元代从天师府出去的高道张留孙之生平功德事迹。</p><p class="ql-block">《仁靖碑》,全名《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宏教冲元仁静大真人张公碑》。此碑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人)奉诏而书。</p><p class="ql-block">张留孙(1248-1321)字师汉,信州贵溪(今江西鹰潭)人。据史书记载,张留孙相貌非凡似是神仙中人。至元十三年,他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元大都,元世祖初见即对其赞赏。张留孙不仅长得帅,且“法力高深”可洞察先机!“朝廷每有大谋议,必见咨询”。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其政治地位、权力居当时道教诸派之首。元帝欲封其为天师,张留孙言“已有天师”,拒而不受。至治元年张留孙羽化,英宗为其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书丹后,刻碑两处存世:一碑在北京东岳庙,立于天历二年(1329年);一碑在龙虎山天师府,立于至正四年(1344年)。位于天师府的《仁靖碑》,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石碑2009年新建碑亭一座。</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前左右两侧种植有樟树,并树有大石块假山。与天师府西南角宫保第门宕上阴刻的“斗转南屏”相一致,宫保第东侧与玉皇殿西侧间的空地上种植有七棵古樟。七棵古樟连线则成为北斗七星,为“斗转南屏”样式。据各树下石块的阴雕介绍:这七棵古樟树龄“八百余年”、“六百余年”不等。</p> <p class="ql-block">广济斋、官保第约建于明末清初,属古徽派建筑风格。“官保”二字乃“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明末,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均加赠“太子少保”,故有“官保第”。旁边的广缘斋与官保第本为一体建筑,是历代天师及家人用膳之所,今已对外开放,荤素两全。</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后,便是天师府内二、三进院落的分界,构成“前宫后府”式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名“三省堂”,私弟门原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白金(即银子)十五镒(约合360两)重建。明嘉靖五年(1526)又进行了大修葺。门额“相国仙府”四字,其中“国”字由“西、国、人”三字组成,是道教独创的一个字。“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是一副古对联,不知何人所撰,说的是南张(张天师)、北孔(孔夫子)两大世家的荣耀与显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道姑在清扫庭院。</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文化长廊</p><p class="ql-block">沉浸式道德经文化长廊坐落于上清古镇嗣汉天师府旁的,长约560米,长廊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廊内木柱刻有道德经,全文注解及各种典故。巧夺天工的中国古建筑工艺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结合,体现出《道德经》天人合一、和谐社会明道崇德、天下大道协和万邦的核心思想。</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图腾柱</p> <p class="ql-block">花语世界</p> <p class="ql-block">空中栈道</p><p class="ql-block">龙虎山高空栈道位于景区内的象鼻山上,高空栈道建在丹霞绝壁之上把一座座山峰串联起来,走在栈道上远山近水,丹霞美景尽入眼帘。沿途岩洞下还有给顾客休息的板凳,颇具人性化。</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龙虎山高空栈道 🗣象鼻山高空栈道全程3180米,建在悬崖绝壁的半腰上.整个栈道就像一条游龙蜿蜒缠绕在悬崖峭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象鼻山,属石梁穿洞类景观类型,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点为主的游览区还有仙丹盒峰、龙胆赤壁、观象台、正一仙峰、百岁洞府、金龙汲水、倒挂藤萝、虚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狮回头、金龟翘首等众多景点。“仙象雨霁”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象鼻山位于江西泸溪河东侧,与清澈见底的河水并驾齐驱,形成龙虎山水陆联游的最佳线路。这里一座形象逼真、巨大无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硕大的象鼻似乎从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灵性暗蕴,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p> <p class="ql-block">无蚊村是指位于江西龙虎山泸溪河东岸仙水岩景区的许家村。</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个“无蚊村”,在古代靠念咒语保佑无蚊?专家给出正解,许家村的村民们在斜坡依山垒屋,面水而居,充分利用山水的自然屏障,而且村民传承着先人的智慧,保留了完善的排水方式,用长久的格局实现了千年无蚊。</p> <p class="ql-block">天师孝母坊</p><p class="ql-block">许家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这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什么无蚊村没有蚊子呢,众说纷纭。有说张天师母亲居住在此地,因晚上蚊子太多睡不着,因此天师施法把蚊子灭了,如今无蚊村还可看见天师孝母坊。也有人说是村子后山有一山洞,里面住满了蝙蝠,它们把蚊子吃光了;还有一说是此地地理环境特殊,周围又种有桉树樟树等驱蚊树木,因此没有蚊子。不管是哪种说法,无蚊都令人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桃花洲</p> <p class="ql-block">自助测算运程</p> <p class="ql-block">观看崖墓悬棺表演</p><p class="ql-block">龙虎天下绝,最著名也最是吸引游客的一绝便是墓绝,即仙水岩悬崖上的岩洞里有数以百计的悬棺,大多都是距今2500多年前即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棺木,至于古人是如何放上去的至今未解。龙虎山景区曾经悬赏50万重金让天下人破解这千古之谜,可惜至今未解,如今的升棺表演只是专家的一种假设。</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仙水岩的悬崖峭壁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岩洞,这岩洞里面放着数以百计的棺木,他们为什么要放在悬崖上的岩洞里?又是怎么被放上去的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专家考证,这些衙墓、玄关大多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乐人的棺木,据说他们坚信,弥高者以为智孝高葬者必有好报,所以把祖先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的岩洞中。玄关是一种丧葬形式,在咱们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比如在山西、四川、重庆、台湾等地,甚至在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都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山奇水秀,道教祖庭,传统文化根深叶茂,地杰人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