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植物王国,生物多样性-游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红太阳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境内,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中国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于1959年领导创建。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平方千米,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平方千米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被先后评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教育基地”“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云南省精品科普基地”。</p> <p class="ql-block">建设沿革</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始建于西双版纳景洪大勐龙小街;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因距边境太近及社会治安等原因搬迁至勐腊县勐仑。</p> <p class="ql-block">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葫芦岛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1959年至1970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  王莲,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1963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始引种,经过多年的培育,已成为植物园一张亮丽的名片。园中一年四季均可看到王莲,最佳观赏时间为6月到10月。被冠以王者之名的王莲,是著名的水上观赏植物,叶片直径可达2米以上,叶面光滑,叶缘上卷,犹如一只浮在水面上的翠绿色大玉盘。</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收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领导。</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对云南三个生物学机构体制调整,除实验植物群落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外,其余并入昆明植物研究所,恢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称,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1996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划出,与原昆明生态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沿用现名,建制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首批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现更名为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挂靠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5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  2019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三个组成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园区布局</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平方千米,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平方千米的原始热带雨林。</p> <p class="ql-block">植物资源</p><p class="ql-block">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p> <p class="ql-block">  2023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工作人员在苗圃清查中发现一株形态奇特的攀爬植物,它除了正常的卵圆形叶片外,还有一些长条形囊状的特殊结构。该植物在2017年从缅甸德林达依省保护区引种,之前一直被记录为球兰一种,经过工作人员鉴定为大王眼树莲(Dischidia major),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之前没有记录到过的新增物种。</p> <p class="ql-block">  榕树园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44亩,收集保存榕树属资源100余种。园内的高榕、垂叶榕、菩提树、钝叶榕、木瓜榕等已形成独树成林、绞杀、树包塔、树包石等热带景观,丰富的科学内涵使该园日趋成为一个近于自然雨林外貌的生态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2016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首个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p> <p class="ql-block">  荫生植物园于2002年建成,占地面积15亩,是一个收集和展示观叶、观花、地生和附生植物的专类园,共收集保存了约600种(含品种)植物,主要类群包括热带兰花、附生植物(重要包括风梨科和蕨类植物)、姜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苦苣苔科植物。</p> <p class="ql-block">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教育基地”“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云南省精品科普基地”。 </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花卉园占地面积31亩,共收集保存各类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花卉植物250种。以水面为衬托,水映花艳,景观别致。</p> <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入选2022年11月“AAAA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p> <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p> <p class="ql-block">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下设3个实验室、共41个课题组。</p> <p class="ql-block">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p><p class="ql-block"> 动植物关系研究组、古生态研究组、化学生态学研究组、恢复生态学研究组、节肢动物行为与生态研究组、快速进化与保护研究组、林冠生态学研究组、全球变化研究组、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生态水文研究组、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组、生物互作与演化研究组、生物入侵生态学研究组、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土壤生态研究组、协同进化研究组、植物进化生态研究组、植物逆境生态学研究组、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p> <p class="ql-block">综合保护中心 </p><p class="ql-block"> 大型兽类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宏观进化研究组、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群落生态与保护研究组、生物多样性研究组、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p> <p class="ql-block">科学研究、人员编制</p><p class="ql-block">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有在册职工768人(岗位聘用318人,项目聘用73人,一般聘用合同制37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9人。[3]</p> <p class="ql-block">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p><p class="ql-block"> 创新药物研究组、能源植物分子育种研究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组、 热带稻种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组、生物信息研究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研究组、油脂合成与代谢研究组、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组、植物环境适应性研究组、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组、植物基因组、演化与次生代谢研究组、植物基因组、演化与基因功能研究组、种子生物学研究组。</p> <p class="ql-block">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完成科研项目2100余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励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5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授权专利13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50余部,8个林业植物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p> <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下放地方,更名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隶属于云南省科委领导。</p> <p class="ql-block">期刊资源</p><p class="ql-block">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综合保护)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办、Wiley出版的中国国内专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英文开放获取期刊。</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入选2022年11月AAAA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p> <p class="ql-block">  当时植物园第一批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  树木园现已引种栽培750种热带植物,园内绿树成荫、蔚然成林,已成为一个接近于自然森林外貌的生态公园。</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境内。[3]</p> <p class="ql-block">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有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植物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在读研究生371人(含外籍77人),其中博士生134人、硕士生237人。在站博士后共计31人(含外籍9人)。 </p> <p class="ql-block">  百花园占地面积25.3公顷,收集各类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花卉植物近600种,移步百花园,天女散花,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国际合作</p><p class="ql-block">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中国国内120多个植物园、大学以及国际上5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p> <p class="ql-block">  百竹园面积104亩,引种栽培竹子250余种,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竹种,如茎粗达25厘米的巨龙竹、竹间似佛肚的佛肚竹、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枝长满钩刺的刺竹、更有罕见攀树缠枝的藤竹,以及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凤尾竹。</p> <p class="ql-block">  藤本园于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100亩,按藤本植物的攀援方式和展示效果,分为园艺观赏藤本区、自然生态藤本区、种群藤本区和悬垂藤本区。园区中既有观赏藤本花卉和蔓性灌木,也有生机勃勃、自由生长的本土野生藤本,此外,还包括一部分在建园初期种下的木本植物。</p> <p class="ql-block">  藤本园占地面积约7.3公顷,收集种植藤本植物约400种,不仅向公众展示的各类藤本植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5月,藤本园共收集植物700余种,其中藤本植物有400余种,主要类群包括夹竹桃科、豆科、紫葳科、五味子科、山柑科、番荔枝科、旋花科、葡萄科、葫芦科、素馨属、西番莲属和马兜铃属等,是版纳植物园物种比较丰富的精品专类园区。</p> <p class="ql-block">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植物园作为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已经与世界上有数百年历史的重要植物园并驾齐驱,成为国际著名植物园之一。</p><p class="ql-block">介绍: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扶桑花。</p> <p class="ql-block">热带植物。</p> <p class="ql-block">热带植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