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绚】下扬州并非一定需要阳春三月

世雄视点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p><p class="ql-block">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现有格局。</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霸中原,在长江以北建造了一座新城—邗城。同时开挖了流经邗城之下的运河—邗沟,此时的瘦西湖所在地区已有可能形成了水体。</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扩大楚广陵城,今大明寺东边的护城河已经成型,该段水体的护城河是瘦西湖水系最初的发轫。</p><p class="ql-block">隋代开始,隋炀帝时期,在蜀冈下,修筑了不完整的罗城,在罗城外缘开挖了护城河,并在罗城西北角开凿九曲池,引蜀冈山涧之水灌之,遂形成了平山堂至熙春台段的雏形。</p><p class="ql-block">唐代时罗城南扩,到了盛唐时代,蜀冈下罗城西城壕至少已经囊括了今瘦西湖景观内平山堂至熙春台段。</p><p class="ql-block">宋朝扬州城由州城(大城)、堡城、夹城组成。宋大城东、南两面仍沿唐罗城旧垣,城外即运河,北护城河为今漕河,西垣临唐代罗城西部的九桥河。</p><p class="ql-block">元朝在今冶春园附近斜向东南修筑了城墙,故今大虹桥南边的虹桥修禊至冶春园的护城河,形成。</p><p class="ql-block">明朝开凿打通了城北新城壕的水路,才使得扬州城的护城河水网全面贯通。于是,瘦西湖水系得以抵达天宁寺,往东直通运河,整条水系基本成型。</p><p class="ql-block">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