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名师”赛课观摩活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实录加课件

朱曲小学语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执教:陕西 龚哲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整理 :陈丽英</b></p> <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在我国南朝的历史上,文人刘义庆编撰了一部笔记小说,这本书的题目是《世说新语》。这个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齐读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p> <p class="ql-block">师:这里的“戎”字,看看他的字形演变,结合你的预习单,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啊?有人马上就举手了,但是一定要思考好思考再举手来,谁说来你说。</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他的意思是武器。因为他一开始就是盔甲,盔甲旁边还有一把武器,那是用来打仗用的武器,所以盔甲和武器合在一起,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来代表着兵器。</p> <p class="ql-block">师:兵器或者战争,是不是?在这里戎是个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他叫做王戎。题目告诉我们王戎做了一件什么事儿啊?你举手了,你说。</p><p class="ql-block">生:王戎,他看到路边有李子。王戎不拿道边的李子。</p><p class="ql-block">师:王戎不拿,不摘道边树上的李子,那他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故事背后的智慧,请大家翻看书,翻到25课。自由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听清了吗?每个人至少两遍,开始。</p><p class="ql-block">生自读</p> <p class="ql-block">师:谁来给大家读读?你来吧!</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p><p class="ql-block">生:很好,很流畅,还有停顿。</p><p class="ql-block">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字音读的准,句子读的流畅,而且还注意了停顿,古文的停顿太重要了,</span>读古文一定要读好停顿,一定要理解具体的意思,那么下面我们再结合这篇古文后面的注释,再读读这个文章,看你能不能读出意思来,边读边圈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开始!</p> <p class="ql-block">师:一边读一边画,把他认为的重点字词画出来。分享一下你认为要理解这篇文言文,哪些字词很重要,来请你。</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尝”最重要,因为“尝”是曾经的意思,如果不加“尝”的话,一句子不通顺,二王戎七岁与诸小儿游,尝是曾经的意思,如果不加的话,就会以为是现在还在和小孩玩。</p><p class="ql-block">师:我想问你这个字现在我们说“尝”的时候,他是啥意思?</p><p class="ql-block">生:现在我们说“尝”是吃东西时只先吃一点点,就是尝味道好不好吃。</p><p class="ql-block">师:比如说尝一尝这个苹果甜不甜,酸不酸是不是?但是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尝”的意思是曾经,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呀?</p><p class="ql-block">生:多音字</p><p class="ql-block">师:一个词在古代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你说多音字,多音字吗?他的音变了吗?没有变,但是他什么变了,他的意思变了,对,这就叫古今意义不一样的意思,古代的词跟现在的词一个词,但是在古代和现在不一样,所以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种现象来理解,还有没有别的词需要你强调?来,你说你想强调什么。</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唯”这个字很重要,因为他证明,别的小孩子都急急忙忙的跑过去摘李子,就只有王戎他一个人,冷静的思考,代表了他的与众不同,比别的小孩子要聪明。</p><p class="ql-block">师:唯一王戎跟别人不一样,但现在我们说唯的时候,还是这个唯一的意思,古今的意思是接近的。还有没有别的词语啊,每个人都说的刚才不一样的啊,有自己的思考的,好吧,你来。</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竞走”也很重要,因为“竞走”表示真的跑过去,如果没有竞走的话,就会以为是慢慢走过去。所以,“竞走”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师:是吧,那“竞”的意思是?</p><p class="ql-block">生:竞的意思是争。</p><p class="ql-block">师:走呢,走的意思是跑,古代人说走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跑,那我们现在说走呢,就是走路,你看这又是古今异义,意思是不是不同啦。他讲清楚这个“竞走”了啊,你还要说,你来。</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信然”也很重要,因为“信然”在古时候是说的确如此啊,我们现在一般都是说相信他,他说的是对的意思。现在“信然”的意思大概是相信他,相信他说的话。</p><p class="ql-block">师:的确如此,就是这个样儿,是不是也是相信他的话啊,他把信然给我们解释清楚了,说明白了,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字词需要你强调,还有,同学你来说。</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多子折枝”也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表示王戎她不去摘道边的李子的原因。很多果实,枝头快压弯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你还有补充的,你说。</p><p class="ql-block">师:根据刚才他说的,那我觉得“道边”也很重要,比如说你离那个大道很远的一个地方,那你就算有一棵梨树,上面有很多果子,那谁会去摘啊。如果你就在道边,如果那个果子甜的,肯定有很多人摘走,被摘光了。所以“道边”就是一条大路,这个路边肯定来回有很多人经常在走。</p><p class="ql-block">师:明白了没?周理中讲到了啊,咱们很多路的名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径”指的是非常小的路;但是“途”,路途的途,指的是有一辆车可以过的路;“道”指的是两辆车可以过的路;而“路”的话,是最宽敞的,是三辆车可以走的路,你太会读书了,他关注的细节还有没有补充的。</p><p class="ql-block">师:来,再给你一次机会。</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诸”字很重要,“诸”字代表很多人。如果不加这个“诸”的话,就变成了“尝与小儿游”,那就变成了一个小儿跟王戎一起出游,如果有“诸”字,就是很多人一起。</p><p class="ql-block">师:好,刚才咱们同学说了那么多,老师也想补充一点。你看这个文章中有一个字,就是这个“之”,这个字出现了几次呀?赶快找一找吧。</p> <p class="ql-block">师:他思考过后就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了,那你说吧。</p><p class="ql-block">生:这三个词代表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之”指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是指王戎他不摘道旁李的这件事。</p><p class="ql-block">师: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说</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第二个“之”指的是王戎。</p><p class="ql-block">师:“人问之”人问谁呢?别人问谁呢?所以这个“之”指的是王戎,明白了没?</p><p class="ql-block">师:你明白了没?这个“之”指的是什么?人问之,人问谁呢?王戎!大家听懂了吗?好,赶快拿笔在这个“之”旁边标一下啊,第一个“之”指的是李子,但第二个“之”就变成王戎了,那第三个之呢?标完之后谁找?嗯,你找的最快,你说。</p><p class="ql-block">生:第三个之也是李子。取之,取的是李子,就是摘摘李子。</p><p class="ql-block">师:大家发现了没?这三个“之”意思不一样,所以要认真思考,认真读啊。</p><p class="ql-block">师:你还有意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我在想这个“之”,我觉得它跟现在的“他”这个意思应该差不多。</p><p class="ql-block">师:你看一个知识在古代汉语中变来变去,他有着不同的指代,有时候他指的是人,有时候他指的是物,明白了没?好,结合注释,我们一定要把这篇古文读懂,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读这篇文章,我请五位同学。这五位同学一人读一行原文的话,然后其他同学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现代的意思,要注意读对的停顿,来,你第一句啊,你第二句来,第三第四第五,好,准备好了吗?看着屏幕做,听明白了没?好开始</p> <p class="ql-block">师:这篇文章中哪句话你看出王戎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表现,你说?</p><p class="ql-block">生: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p><p class="ql-block">师:看到道边多子折枝,你们见过多子折枝没有,谁见过啊?</p><p class="ql-block">师:谁刚才说自己见过,你说你在哪儿见?</p><p class="ql-block">生:我老家爷爷经常种橘子,秋天的时候我回老家,看见了很多橘子把树枝压断了。</p><p class="ql-block">师:多子折枝!来,我们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师:看到这个景象你想干嘛?</p><p class="ql-block">师:摘下来吃,尝一尝。你呢?还要带回家里给家人分享一下是吧。好,那么其他小孩看到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其他小孩看到了,“诸儿”,他们怎么做的?用一个词来说叫做“竞走”。但是王戎为什么不动?他是怎么想的?</p><p class="ql-block">生:在文中“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李子必定是苦的。</p><p class="ql-block">师:我想问王蓉为什么做出这个判断,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做出这样的一种判断来。</p><p class="ql-block">生:因为“道”一般都是大路,很多人走过,如果是甜的话,应该早就被人摘光了,但是上面呢,还有很多李子没有去摘,说明他是苦的。</p><p class="ql-block">师:他先发现道边这棵李树啊,而且这个李树是长在道边的,它上面的果实特别多吧,这个树枝都快压弯了,压折了,而且他发现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 )应该怎么填,树在道边却没有人摘,无人摘取。</p> <p class="ql-block">师:无人摘取,所以他做出了判断。那我们试想另外一种情况,假如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大家都争着去摘,争先摘取,应该怎么说?你说。</p><p class="ql-block">生:树在道边而少子。</p><p class="ql-block">师:那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说呢?树在道边儿,树上没有果子了,大家不都去摘了吗?推断过程,我们想想王戎会怎么做?你说。</p><p class="ql-block">生:树上的果子都被摘光了,那肯定有很多人过去摘李子,说明那个李子很甜啊!</p><p class="ql-block">师:那么王蓉刚才推断出了李子苦味,肯定是先观察再思考再判断的。</p> <p class="ql-block">师:其实《世说新语》中写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这一篇,我们再来读一读。也可以看你的学习单,借助注释自己读,至少两遍,开始自己读吧!</p> <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读好之后马上就坐端正了,读得慢的同学也一直坚持到最后在认真的读,这种学习的精神值得表扬。谁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来,你来说吧。</p><p class="ql-block">生:王彦博小的时候与很多小孩子玩球,球掉进了树洞里面,那些儿童在想怎么取回来,因为那个树洞很深,不能拿到,文彦博就用盆子取水装水,灌注到了那个树洞中,球逐渐浮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因为遇到了这个问题,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有的同学举手特别快啊,有的人还没有想到,那互相交流一下,互相说一说,来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要求只能用一句话概括,而且不重复。</p> <p class="ql-block">师:哪个组讨论好了,你来吧!</p><p class="ql-block">生:我们可以去找一个网,那个网必须得可以套住球,我们拿一个可以套住球的网,然后再把网扔下去,套住球之后就捞上来,球就上来了。</p><p class="ql-block">师:一句话,用网把球捞上来,大家听懂了没?听懂了,其他小组还想到了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生:可以用这种钩子把那个球给勾上来。我觉得以前的球不是用空气做的,也没那么容易破,所以我们可以用钩子勾上来。</p><p class="ql-block">师:我想说的是,每种办法都有优点或者缺点,只要他具有可行性还有什么办法吗?</p><p class="ql-block">生:把树洞给捅烂,然后呢,那个球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生:可以找大人帮忙。</p><p class="ql-block">师:找大人帮忙也是个办法呀,还有没有别的办法?</p><p class="ql-block">生:用梯子爬下去再抱出来。</p><p class="ql-block">师:好,同学们说的这都是办法,当然还有很多办法,那我想问的时候,为什么文彦博最后想的办法是灌水取球?</p> <p class="ql-block">生:水最容易得到,而且这个办法又快又好,很可能这个附近就有水,而且还有盆子,就用盆子去取水了。</p><p class="ql-block">师:这附近就有水或者有盆儿,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有什么启发?</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做什么事情想方案必须要找到最捷径的一个方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来看,最好就是周围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就地取材</p><p class="ql-block">师:我觉得文彦博应该会选择更快捷的一个方法,比如说附近没有大人就可以不用叫大人,附近没有梯子就不用叫梯子,所以附近很可能就有水,这个办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观察,要思考,要推断,但是我们要做出行动的时候呀,还要符合实际。找一种最快捷的办法,是不是这个道理?你看咱们同学一下就明白了这些故事给自己的启示了。王戎和文彦博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他们会判断,会思考,而且会行动,找出最佳能力。还有一个这样的人,他也遇到了问题,你们读了这个故事,看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启发?两遍自由读,结合注释,开始</p> <p class="ql-block">师:这个文章讲了什么故事呢?</p><p class="ql-block">生:讲了有一个鲁国人,他拿着长杆要入城门,他最开始竖着拿要进城门,可是进不去,后来又横着拿,还是不能进去。然后他没有办法可想可用了,过了一会儿呢,有一个老人家过来了,他说我不是圣人,但是见过很多世面,为什么不把竹竿锯成两半,再进入城门,然后这个人就把竹竿截断了。</p><p class="ql-block">师:这个人叫做执竿者,是吧?我们就用这个来代替名字了,你有什么启示或者启发?</p><p class="ql-block">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竹子头放在前面,我觉得后面也可以进去,就是前后着拿竹竿。</p><p class="ql-block">师:所以我们应该是多思考,多尝试几种办法。还有没有启发,你说。</p><p class="ql-block">生: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要多试,也许试着试着就过去了,多试几种办法,横着不行,竖着也不行,那就斜着,斜着斜着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盲目着就做自己,你想到的可以现在想一想,还可以用其他什么办法再试一试,可能就成功了。</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个执竿者的问题了,其实他刚开始竖着拿那个竹竿儿的时候呀,他可以正常走,走在街上,有可能还对周围的人影响少一些,可是他过城门的时候,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从中家截开这种办法怎么样?嗯,这种办法有点蠢。你想把一个办法从头一直用到尾,那这个办法本来是好办法,但是后来又变成了一个坏办法了,所以我们应该要随机应变啊,不能太死板,要灵活变通。(板书)</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今天呢,我们跟着这三个文言小故事进行了一场思维之旅,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灵活变通的解决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呀,我们经常会遇到王戎所遇到的问题,文彦博所遇到的问题,还有执竿者所遇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中得到思考,在观察思考中,在推断行动中学到灵活变通,这些就是我们老祖先给我们流传下来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师:在《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多读一读,从中学到智慧,让自己也变得更加的智慧。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p>

王戎

这个

意思

李子

办法

我们

同学

很多

还有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