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人,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偶尔能听见一两句熟悉的乡音。</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六月份的一个周末,我陪老伴去江边转转。先去了绣球公园,出来后一路步行又去了阅江楼景区。等到了阅江楼南门检票口已是正午时分。负责检票的小姐姐很贴心地提醒我们说,现在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不妨找个地方先吃午餐,顺便休息一下,然后再爬阅江楼不迟。觉得此议甚妥,谢过小姐姐后,便在附近的街道找寻吃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没走多远便找到一家小饭店,推门进来便觉一阵凉爽。刚找个地方坐下,服务员便拎着茶壶、拿着菜单走了过来:“请问两位,想吃点啥?”</p><p class="ql-block"> 啊!这么熟悉而又亲切的乡音!忙抬头一看,见面前站着一位姑娘。从这家饭店的规模看,应该是一家“夫妻店”,这位应该就是女主人了。</p><p class="ql-block"> “阜阳过来的?”我用家乡话问到。</p><p class="ql-block"> “是呀,听话音你也是阜阳老乡?”女主人听到我的家乡话,也感好奇。</p><p class="ql-block"> “对,老乡。”</p><p class="ql-block">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哈哈!”女主人有点快言快语。</p><p class="ql-block"> “别,打住!咱今天不哭!我可只是来吃饭的。”我也随口开起玩笑,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要了一荤一素两个菜、一碗汤、两碗米饭。边吃边有一句无一句地和女主人聊着。</p><p class="ql-block"> 从聊天里得知,小两口来自阜阳市阜南县,到南京开店已将近十年。由于靠近景区,所以一开始生意不错。但近两三年来由于疫情影响甚是艰难,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好在饭店规模不大,没有外雇员工,成本不高;加之夫妻俩能吃苦、会经营、有特色,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随着防控措施逐步放开,饭店的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小两口都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不仅要干下去,而且要干好,干个名堂才行。</p><p class="ql-block"> 聊着聊着一顿饭的时间便过去了,结账时老板说好不容易遇见老乡来吃饭,一定要免单。我们自然不肯,结了账离开时约定下次如有机会,一定还来这里吃饭,并祝他们生意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是在南京儿童医院,我和老伴带孙女看病后准备返回,就用手机在网上要了一个“滴滴”。</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一辆出租车便停在我们面前,开车的是一位女师傅。车门刚打开里面就传来了客气的问候:“您好老板!是您要的车吗?”</p><p class="ql-block"> 纯正的阜阳口音!</p><p class="ql-block"> “哇!又一个老乡!”我心里想。</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一个特有包容性的城市,这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多样,口音复杂。来到这里以后我已经习惯于在外出时尽可能的使用普通话以确保沟通顺利,可当我听到这纯正的家乡口音时,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是哩,就是我要哩车。”</p><p class="ql-block"> 来而不往非礼也,咱的回话也是“有假包换”的阜阳话。</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师傅一听就笑了起来,“今天又拉了个老乡。”</p><p class="ql-block"> “南京的阜阳人真多。”我打趣的说。</p><p class="ql-block"> “是哩,多哩很。干啥哩都有。”</p><p class="ql-block"> “来这边多少年了?”我问到。</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了吧。和俺老公一结婚就过来了。两个小孩都是搁这边出生、这边长大的。如今小哩上中学,大哩都上班了。”</p><p class="ql-block"> “那就算是在南京扎下根了。”</p><p class="ql-block"> “可以这么说吧。在这边也买了两套房,有了自己的车。也喜欢这边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时常回阜阳吗?这几年家乡也发展得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不经常回去。只是逢年过节时才回去,看看父母就回来了,蹲不住。知道家乡这几年变化挺大的,只可惜没时间好好逛逛。”</p><p class="ql-block"> “家是阜阳哪儿的?”</p><p class="ql-block"> “娘家是阜南的,婆家在颍州区。”</p><p class="ql-block"> “老人身体还好吗?”</p><p class="ql-block"> 她沉思了一下,回到“还好吧。就是太忙了,没时间多陪陪他们。”</p><p class="ql-block"> “相信他们能理解,在外打工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乡话你问我答,感觉这辆车就象驰骋在阜阳的大街上一样。</p><p class="ql-block"> 没多久,车就到了小区门前。司机除了提醒我们别忘记自己的东西之外,还说了一句:“你是网上叫的车,上面有我的联系电话,以后有什么需要用车的地方,尽管说!”</p><p class="ql-block"> 阜阳人的豪爽和仗义显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好咧!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阜阳,是皖北人口大市,户籍人口超千万,也一直是劳务输出的大市,每年约有300万人口外出打工,有“中国第一农民工大市”的称号。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是劳动力对外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南京这边随处可以看见阜阳人辛勤打工的身影,仅我所遇到的就有超市及饭店的老板、菜市场摊主、出租车司机、地铁站的环卫工、家电维修人员和送货工、家装工人、回收破旧家电的......等等。他们基本都劳作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一线。有的是独身一人在外打拼,有的是拖家带口一起苦干,有的挂靠企业在单位上班,有的单打独斗灵活就业。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在为自己能拥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地奋斗着,同时也在为所在城市的各项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阜阳老乡,加油!真诚的希望你们无论在哪里,生活的环境可以变,但为了美好生活而打拼的初衷不能变,阜阳人真诚、善良、淳朴、厚道的品格不能变。受过的累、吃过的苦可以忘,但远方的父母、妻儿不能忘,家乡的土地、村口的小河不能忘!要记住自己的根、来时的路和肩上的责任,做一个充满阳光和正气的新市民!</p> <p class="ql-block"> 愿你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随风飘荡的路上,一旦遇上合适的土壤,就能落地、扎根、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