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特</p><p class="ql-block">让.保罗.萨特,出生于1905年,去世于1980年。法国哲学家也是戏剧家,他出版的专著是《存在与虚无》。他当过兵,也被德国军人俘虏。1964年,由于他在戏剧文学领域的特殊贡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拒绝了,没有去领奖。</p><p class="ql-block">存在主义哲学,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在20世纪40年代,尤其是在战后,发展到顶峰。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广泛流行的哲学流派,存在主义者认为有两个存在,一个是自我存在,一个是自我以外的世界,前者更重要。自我与世界是相对的,也是敌对的。世界对自我来说,是一种限制阻力,因此人在世界中,是孤立无援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存在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萨特。</p><p class="ql-block">1940年,萨特开始创作话剧,他一生创作了11部剧作。萨特的剧作不以情节取胜,但善于处理冲突,偏重于用古典主义三一律的结构方式,结局往往出人意料,造成突变。他的创作理念是,任何演技都是以表明哲理为前提的,他所要表明的哲理,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是处在焦虑和绝望中的孤独的生灵,并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中。在对自己未来的行动进程,作出决定的关键抉择之前,它仅仅是存在着,通过选择人将获得自我本质,其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具有的目的和尊严。</p><p class="ql-block">萨特创作的四幕剧,《死无葬身之地》的剧情,就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意志的表达。该剧的剧情是,在法国抵抗运动时期,5个游击队员,其中有姐弟俩,弟弟只有15岁,纳粹对他们进行轮番拷打,要他们供出游击队队长的下落。身陷囹圄的游击队员们,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每个人必须作出选择,是临死不屈,还是苟且偷生,震撼他们的心灵,激烈斗争之时,队长若望,也被抓紧监狱来了,这个英雄群体最后选择了自我牺牲的道路,一名游击队员在苦刑中自杀,那名最小的游击队员,有恐惧而不能自控时。队长没有被出卖,而是被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终于释放了。剩下的三名游击队员,在遭到侮辱和苦刑后,被枪毙了。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成就了萨特,成为存在主义戏剧的领头羊。</p><p class="ql-block">《死无葬身之地》,真正的表达了萨特创作了在一定境遇中的自由选择,因而他的剧作也被称为境遇剧。所谓境遇,就是制约人的自由行为的种种客观条件,包括国家,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以及传统习俗等等。人既然只能在一定的境遇中选择自己的行为。而行为与境遇,常常是处于一个尖锐的矛盾状态之中,那么表现这种矛盾冲突,便是境遇剧的核心问题,也是存在主义的,最高的精神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