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转发。</p> <h3>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村隆重召开,历时40天。这次盛会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选举出以杨秀峰为主席的边区政府领导人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h3></br><h3>桐峪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为辽县东南重镇,全村150多户,630多口人。桐峪紧挨滩里村,两村时合时分,共1000余人,是方圆一带地区集贸中心。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区各界参议员133名。参议员的选举工作从4月份就开始,采用竞选方式,各党派、各界各团体均提出候选人参加竞选。侯选人的比例,严格按照“三三制”,共产党员人数都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在与会的参议员中有跟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的国民党老前辈,有学者名流,无党派人士,工人、农民、商人、妇女、青年、宗教、少数民族等各界人士。在所有参议员中,共产党参议员有邓小平、李大章、李雪峰、滕代远、申伯纯、何云、王悦尘、王必帜、杨珠等46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会名誉主席团名单有国家主席林森先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先生、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先生、国民党领袖宋庆龄女士、中共领袖周恩来先生、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先生、中共领袖洛甫先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先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先生、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先生、副总司令彭德怀先生。大会主席团由宋维周、石璜、邢肇棠、王乃堂、李雪峰、王悦尘、孙文淑、李之乾、罗青、范子侠、何云、李大章、滕代远、邓小平、杨珏、王振华、申伯纯、陈光、石泰和(回族)、袁致和、绪连柱、李纪月、陈同元等23人组成。冀太联办主任杨秀峰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他建议将鲁西33个县划归晋冀豫区,改晋冀豫临时参议会为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代表八路军讲话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求最高民意机关,号召政府和边区人民爱护军队,壮大军队,监督自己军队;(二)要求临参会号召各级政府和边区人民,展开全面和全力的对敌斗争。工人参议员代表袁致和、国民党参议员代表李之乾、妇女参议员代表傅俭香、少数民族参议员代表石泰和等讲了话。大会通过参议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及提案审查委员会名单。邢肇棠代表大会向政府代表及来宾代表致答词。当天晚上,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在李大章主持下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了提案及分组问题。会议决定将与会的133名议员和有关人员划分为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青年妇女、民众运动等七个组。</h3></br><h3>7月9日,临参会主席团通过决议,将晋冀豫边区参议会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7月12日,举行全体会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到会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政策》的报告。7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发表了题为《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的社论。社论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幅员之大,人口之多,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堪称第一……</h3></br><h3>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于7月17日,举行全体会议,确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全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7月18日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决定起草边区政府组织章程,选举边区政府委员。7月19日,李大章作了以中共中央北方局15项主张为基础,制定边区政府施政纲领的发言。会议一致通过以中共中央北方局15项主张为基础,起草边区政府施政纲领。选举了由李雪峰、罗青、何云、邢肇棠、李大章、游仪声、孙文淑等七人组成的起草委员会。7月20日,大会决定在全区发行生产建设公债600万元,还决定调整全区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7月23日和29日,大会分别通过了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和施政纲领。</h3></br><h3>7月30日,大会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正副议长及委员。申伯纯当选为议长,宋维周、邢肇棠当选为副议长,王乃堂当选为秘书长。李大章、邓小平、李之乾、高沐鸿、谢好礼、邵红叶、陈光、王悦尘、齐谷生、赵明囿、石璜、马绍唐、蒋毅、申济舟等人为委员。</h3></br><h3>7月31日,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委员。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胜;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孙文淑、李一清、游仪声、宋任穷、晁哲甫、刘岱峰、王振华、牛琮、孟夫唐、董启毅、罗青、刘季兴等15人为委员。杜润生、刘雨辰、李棣华、贾心斋等4人为候补委员。浦化人为高等法院院长。</h3></br><h3>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于会8月7日以后接连举行大会,通过了《土地使用法》《统一累进税条例》《1941年度全区财政预算案》《婚姻法条例》及《新民主主义的新闻政策》。8月15日,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大会闭幕。彭德怀副总司令、晋西北考察团及各区代表共计数百人参加了闭幕式。同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副主席及全体委员在桐峪镇宣誓就职。</h3></br><h3>会议期间,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由太行山剧团、鲁艺剧团、抗大文艺工作团等文艺团体,先后向大会演出了《青天白日》《小狗沟》、《朝鲜的女儿》《日出》等文艺节目。这次大会,是在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形势下召开的。通过这次大会,不仅以民主精神团结了全区各党派、各阶层及各民族人民,而且选举了边区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了边区施政领及许多重要法令,成为开展民主政治的典范。大会还进一步确定了“坚持抗日,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h3></br><h3>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适应了华北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要求,正式建立了边区政府领导机构。这次会议结束后,边区政府抓紧在各级政权中贯彻、落实“三三制”建政原则,参议员返回各县并大力宣传“三三制”,动员了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各地经过村选,建立了真正符合“三三制”原则的村政权。这种普遍的“三三制”政权,从政治上调整各阶级的关系,使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到现在,虽然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但左权老区人民特别是桐峪镇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在本地召开,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为了把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精神和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共左权县委和左权县人民政府,已经把座落在桐峪村西端大庙院——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址,进行了整修和保护。并确定为对广大青少年及人民群众讲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1985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来左权视察走访时,还亲临桐峪村,在边区政府临时参议会会址的北大殿前摄影留念,回忆了当年辽县、黎城两县民众五千余人在桐峪隆重集会,载歌载舞,热烈庆祝临参会胜利召开的动人场面,给人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口碑资料。秦基伟还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搞好桐峪镇红色旅游基地的开发工作,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见。</h3></br> <h3>桐峪村座谈会笔录</h3></br><h3>时间:2006年10月31日</h3></br><h3>参加人:贾炳智:79岁退休教师</h3></br><h3>段文元:73岁退休教师</h3></br><h3>贾邦拴:80岁农民(以上均为桐峪村人)</h3></br><h3>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桐峪村西街西老爷庙召开。西老爷庙是一座古代建筑的庙院,北面为正殿,东西厢房各2座,南面为大门,大门顶上建戏台。庙院分为上下院,当时辽县第三民族革命两级小学校(简称三民校)就设在此院。临参会召开,三民校全部停课放假。学校的桌凳供会议使用,部分学生留校服务大会,主要任务是负责为参议会参议员住地打扫卫生,打洗脸水、打饭、送信等。参议员开会时,学生负责看护参议员住宿处。贾邦拴当时在三民校念书,他负责为一个秘书长服务,秘书长住在贾炳升家。会议期间,服务人员不能出入会场。</h3></br><h3>由于参加会议人员多,庙院房同都比较小,所以整个庙院金部用席子棚顶,主席台设在戏台上,参会人且就在院内就坐。会议开幕不久,听说从山东又来了一部分人参加会议。会议设有两个伙房,一个设在郝治山(郝福庆父亲)家,一个设在郝明兆(郝耀增父亲)家。会议开的时同很长。会议期间,在桐峪村南边的小河搭有大戏台,几乎每天唱戏。有八路军前线剧团演出的《血泪仇》,有辽东县剧团演出的《土地还家》,有朝鲜义勇军演出的《朝鲜女儿》和舞蹈,演出的节目还有《雷雨》《日出》《群魔乱舞》等。戏场紧靠段文元家,晚上戏场汽灯就在他家点着,才往戏场挂。当时在大堰江沟驻有部队。</h3></br><h3>采访申廷玺笔录</h3></br><h3>2007年9月7日上午,我们采访了退休干部申廷玺前辈。老申是本县桐峪镇滩里村人,一生在公安战线工作,退休前任左权县公安局政委。桐峪和滩里两村紧挨着,中间只隔着数尺宽的马江沟河。老申虽然只有72岁,但他回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桐峪召开的情况还很清楚,现整理如下:</h3></br><h3>我记得召开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是在西街庙院内,那是个很大的庙院。被老百姓称为“三民校”的学校就在庙院。其实,学校的全名是“辽县第三民族革命两级小学校”。学校除了本县学生外,还有来自相邻武安、武乡的学生也很多。我后来也是三民校毕业后上初中的。开临参会时学校基本上是停了课,庙院一进几串院,群众都叫那里是圪台上。因为几串院,高低不平,要上几个台阶。开临参会就在庙院的圪台上搭主席台。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自带软凳在主席台下面坐着。老百姓只好站在外面,看热闹。参加会议的人多,看热闹的百姓也特别多,连西面檐底上也都站满了人。参加会议的人,有的就住在庙院,都说彭德怀住在庙院的北殿,还有一位领导住在离庙院不远处核桃树旁边的那个庙里,现在那个庙已不在了。其余参加会议的人员都在村上住,家家户户都住满了,村民们都是把好房让出来给开会人住,自己住破旧房屋,草房。我父亲弟兄五个,房子很紧,因为我家就一座房,其余是租来的,只好男女各合并住,就这样也只能让出来一座好房子。村里人都是这样合并让房也还是不够住,开会人仍有的打地铺(地上只铺些旧玉米杆子或麦秸)。杨秀峰等领导和一部分开会人员就住到离桐峪十里的西隘口村。</h3></br>文字内容来源: 陈厚裕 邢晓寿 编著《八路军总部在左权》 中央文献出版社<br></br>主要参考文献:《华北抗日战争史》、华北《新华日报》等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YCI5jSewTW9MNcfFgKY4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