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大贤母——孟子之母(仉氏)

漢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母性’十分崇敬的民族。自西汉《列女传》将孟母教子经典故事载入史册后,贤母文化便得到历代推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德行,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会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一个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当然,这里所说的“富”,并非一定指有钱,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富,品德富,最终使自己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伟大的母爱、温暖的家风是我们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中华五千年出现的伟大母亲更是数不胜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大多名人志士,都是深受其母亲思想的熏陶,才成就和留下了他们的人生美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历史,古代最为著名的母亲有:孟母、岳母、陶母、欧母,她们被称为中华四大贤母。她们的儿子名垂青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育子之法及对儿子的思想熏陶和也成为了历代教子的典范。</p> 孟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因此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三迁’,以及‘孟母断织’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孟母三迁’典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柯三岁时父亲去逝,母子相依为命,因家庭贫穷,母亲靠給别人做针线活或防线织布维持生活。他家寄住在凫村东南方向,有两个像马鞍子一样的小山头,人称马鞍山。山脚下是一片墓地,墓地里,时常有人前来忙碌不停,有挖坟掘土的,有嚎啕大哭送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小的孟轲常来此处玩耍,有时就学大人的样子,邀请小伙伴一起来挖坟埋坟头,号哭取乐,甚至有时还去偷拿坟前供品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母见状,认为孩子来这里玩耍,不但会影响读书,而且还会败坏道德,若长居下去,不利于孩子成长,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于是便毅然迁居于庙户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户营是一处繁华的集市,行商客栗,迎来送往,江湖术士,瞒哄欺人。小孟轲常到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很感兴趣,有时还学做他们的样子喧闹。孟母意识到,长此下去,孩子会变成一个市侩,于是决定再次搬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居的东邻是一位屠户。有一天,邻居家一边磨刀霍霍,一边锅中水烧得佛腾翻滚,小孟轲觉得好奇,跑回家中追问母亲:邻居家是在干什么?孟母说:‘是在准备杀猪’,‘他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到‘给你吃啊’!说完这话,孟母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猪,我怎么能够欺骗孩子呢?这不是在教他撒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强忍家境困难,真的到邻居家,买了一块肉,让孟轲美餐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孟轲常到东邻家去学着杀猪,宰羊,有时还帮着到集市上叫卖,有时还捎些肉回来,孟母发现,这个环境仍然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下定决心又搬了一次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次,把家搬到了一个学营附近,这座学营是孔子的孙子,门人讲学的书院,后称‘子思书院’,聚集着很多有学问,懂世理的读书人,搬迁到这里后,孟轲被琅琅读书声所吸引,时常到书院跟读书人学习,演习礼仪,揖让进退。孟母选择了这个适宜孩子成长的地方,非常高兴地曰:‘真可以居吾子矣’,于是便定居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轲九岁上学,母亲给他做了一件新衣服,还领他到田野里挖回只菜,包饺子吃,因为在人们看来,只要吃过只(与‘智’谐音)菜饺子,孩子上学读书便会变得聪明一些。于此可见,孟母育子之用心良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孟母三迁’启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着实不易,而孟母确不怕麻烦,搬了三次家。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个道理在孟子成长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可见,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内在和外在的两种因素,二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少儿的成长发展也不例外,天赋秉性和刻苦用功是决定性的内因,而外部坏境,即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也起着至关的不可低估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母三迁’故事告诉我们,环境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好的环境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则有可能使孩子跟着学坏,甚至走向歧途。</p> ‘孟母断织’典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正在纺纱织布的孟母,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已。孟母一听,十分生气,于是便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的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孟子惊愕不解,惶恐的询问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织布机上的布一样。君子学习是为了树立名誉,向人请教是为了增广知识。有了学问,平常闲居时就能安静平和,行动就能远离祸害。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不免要成为仆役,难于避开祸害。这与织布养活自己没什么不同,如果织布半途而废,岂能让家人长年穿暖,吃饱不缺乏粮食呢?女人若舍弃衣食技艺,男人若怠惰修持品德,不沦落为盗贼,那么就将沦为奴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母“用断织”来警喻孟子“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要被外界所干扰,一个人做任何事,若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至哪之后,孟子便心生警惕,孜孜汲汲,日夜勤奋,向学不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乃至后来,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孟母断织’启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母断织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母断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的育子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织”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让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常生活中,仅凭抽象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生,左耳进右耳出;严厉的“惩罚”,则欲速不达,也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挺而走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果凡事都要遵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强求孩子学习名列前茅,孩子只有服从的份儿,那么势必就会导致拔苗助长,扼杀孩子个性,其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不仅要坚持不懈,从一而终,还应注重方法,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多用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借助事物的道理,让孩子领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真正做到“教子成才”,而不是“逼子成龙”、“逼女成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织布不能剪断,学习不能中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坚持到底,讲信用,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取得辉煌;学习要端正态度,积极向上,要一如既往,初心不移,要时时保持,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