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秀水甲天下  莘莘学子践研行 ——走进青岩古镇

一览众山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6)江旭阳</p> <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是贵州通往广西、湖南和四川等省份的重要通道,因此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镇内有城墙、街道、庙宇、书院等建筑,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是一个典型的西南古镇。</p> <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这里的山峦叠嶂、峰峦秀丽,是一个山水田园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的地方。古镇周边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天星桥、一线天、九曲桥等,都是一些自然景观绝佳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 </p><p class="ql-block"> 谈谈青岩古镇的建筑风格青岩镇的建筑,大多以石块奠基,以石板砌墙,以石片盖顶,俨然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普普通通的石头,在青岩人的手中,变幻出多彩多姿的花样来,比如用石头砌墙,有平砌法、立砌法、斜砌法还有各种砌法融于一体的特殊工艺。平砌、立砌“仿生学”有关,因为当地有些岩本身就是水平生成的。而另外一些水层岩,在“造山运功”中,被挤压起来了。斜砌法除受“仿生学”的影响外,明显地注入人类智慧。 </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为了防御敌人,青岩古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的城墙是用巨石筑于悬崖上的,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北城门又称玄武门,是进入古镇的正门。南门定广门是最气势恢宏的一座,历史上曾是扼守贵阳南大门的第一座门户。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的城墙,上面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定广门的城墙能够攀登,虽无长城的宏伟霸气,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站在城墙上可以俯瞰小镇全景,欣赏镇外绿水环绕、青山逶迤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牌坊</p><p class="ql-block">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位于青岩定广门之外约300米处,建立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据传是为表彰周朝忠妻王氏、儿媳刘氏抚育教养子孙的事迹而立的。</p><p class="ql-block"> 石坊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约9.5米,宽9米,面南背北。四柱南北两面有云鼓护柱,并置有长方形柱基,中间二柱,南面有直隶州知州、河南商水县知县曾文昭题书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中间还嵌圣旨立匾。贞节牌坊下不知走过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游客,也许并不知道将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人们赞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背街</p><p class="ql-block">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昌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青岩古镇文昌阁位于古镇内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赵公专祠</p><p class="ql-block"> 赵公专祠祀贵州团务总理赵国澍(又名赵慰三),建于同治年间(1863-1865),系悬山顶砖木结构,二进院。坐南向北,建筑面积923平方米,整个房屋由门牌坊、门厅、东、西厢房、大殿、配房、后殿组成,有木雕“龙”、“凤”百寿字等图案。</p><p class="ql-block"> 赵国澍咸丰十一(1861年)年时任贵州团务总理,在贵州提督田兴恕的支持下,发动了青岩教案,杀死教徒陈昌品等四人,火烧天主大教堂。青岩教案发生后,清朝庭迫于法国的压力降罪于田兴恕、赵国澍二人:田兴恕发往新疆效力,赵国澍带罪出征战死沙场。赵国澍战死后清庭追赠太常寺卿,准许建立专祠,并令国史馆为之立传。</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之父曾居</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日本占领武汉以后,八路军责贵阳交通站接待了一批经桂林转移到贵阳的抗日革命家属。同年二月四日,日军对贵阳进行大规模空袭,贵阳道到严重破坏。为了更好的保护抗日革命家属,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租用背街和南街等处民房将革命家压加以安置。这里就是周总理的父亲周燃臣者先生当时居住的地方,房主系丁姓人家。当时客居青岩镇的抗日革命家属均以难民身份分散在各个民居,当地百姓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一九六六年周恩来总理视察青岩时,这些革命家属的身份方得以公开。丁姓人家知道周者先生的身份后,即将当年供周老先生使用的部分家具,物品保存了下来。当年流亡青岩的革命家属都是由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特殊流亡群体。革命家属流亡青岩,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制造灾难和痛苦的又一例证,通过这段往事去体味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虚,我国劳苦大众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扶者携幼四处逃亡;人民饱受国破家亡的离愁别苦和种种悲惨遭遇。今天我们应倍加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特色古建筑与人文文化 </p><p class="ql-block"> ——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传入青岩,约在清道光年末年到威丰初年(1846年~1851年),当时贵州天主教教会为培养神职人员,于咸丰六年到九年(1846一1851)在姚家关修建贵州天主教第一所大修道院。现在的天主教堂,是1867年由姚家关迁建。</p> <p class="ql-block">特色美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状元猪蹄</p><p class="ql-block"> 在青岩有个百年“都市传说”:清朝有个姓赵的书生,就是因为吃了青岩大猪蹄子才中了状元,所以当地一直流传着“吃了猪蹄,金榜题名”的说法。地道的青岩卤猪脚一定要蘸辣吃才最香肥而不腻,香甜可口。“游青岩古地,品青岩美蹄”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旅游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特色美食文化 </p><p class="ql-block"> ——洋芋粑</p><p class="ql-block"> 洋芋(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而贵州身处云贵高原,更适合土豆生长,所以盛产土豆。</p><p class="ql-block"> 洋芋粑是贵阳街头的小吃摊随处可见的一种汉族传统名小吃,走近看到被烙得金黄,老远就能闻得土豆和葱花的混合香味,特别的诱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群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广泛受到人们得喜爱。</p> <p class="ql-block">特色美食文化 </p><p class="ql-block"> ——糕粑稀饭</p><p class="ql-block"> 相传清光绪年间,贵阳一卢姓小贩,用糯米粉加碗耳糕,磨成浆汗甑蒸熟,其色洁白,松色如雪,遂用竹片划成块状,点缀玫瑰、芝麻、桃仁米遂成风味小吃,人称""卢糕粑"",后又有城隍庙侧(大同街西口)宋姓小贩,改作园形,不加佐料,做成""宋糕粑""。</p> <p class="ql-block">特色民族服饰文化</p><p class="ql-block"> ——民族服饰</p><p class="ql-block">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p><p class="ql-block">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1。苗族服饰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线条流畅。苗族服饰的图案多为自然景观、动植物、神话传说等,寓意深刻,富有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特色民族服饰文化 </p><p class="ql-block"> ——民族银饰品</p><p class="ql-block"> 走进青岩古镇,古街古巷、寺庙牌坊、炊烟袅绕的民居,仿佛诉说着古镇千百年来的古老故事。漫步在古镇街头,不时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来自于古镇内各家手工银器作坊。</p><p class="ql-block">  在一间叫做“贵州苗族印象”的店门口,我们正巧遇见店主正在手工打制银器,一个简单的打银墩子,一些锤子、钉子就是工具,而就在这一敲一击间,朴实的银条变成了精巧的饰物。</p><p class="ql-block">  点火、熔银、夹起、淬火、敲打、雕花,不一会,一个手工精美的手镯便出现在了眼前,手镯两端,玲珑精巧的枝叶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交相呼应。张谨告诉我们,打造苗族银饰讲究的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这样没有图纸,全靠银匠心手相应的制作技艺常常引得游客们驻足观赏,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而在店内,除了各式各样的银饰外,还有日常用的银壶、银碗、银茶杯等。精细的做工,新颖的设计让许多游客在游玩之余,也将银饰作为尚好的伴手礼带了回去。</p><p class="ql-block">  尽管和机器制作相比,手工打制银器既费时又费工,但正是由于手工赋予了银器新的灵魂,才让越来越多的人醉心于古老银饰的魅力。苗族的全部历史和迁徙路径也是通过银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我的青岩之旅</p><p class="ql-block"> 国庆假期里我去了青岩古镇,这里风景优美。</p><p class="ql-block"> 古镇里,青色的石板铺着小路,晴朗的天空与青色的石板相呼应,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许清凉像一条无形的丝带,乘着风,飘进我的心堂。</p><p class="ql-block"> 古镇里,树上,偶尔飘出小鸟的歌声。溪边,小石头零散地坐在草地上,就静静地看着小溪,缓缓地流过它身边,流向远方。大树密布古镇周边,古镇空气清新。 我还体验了少数民族服饰,拍了许多美照,了解了许多民族文化与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美食文化,石巷青岩古镇有许多美味的小吃。最著名的状元猪蹄也满足不了我呢!这里还有油腻腻裹满糖浆的冰糖葫芦;花样多的小糖人;又酸又甜的酸梅汤;美味好吃的鸭爪。 青岩古镇十分热闹温暖,两侧都是商铺。商铺里的商品十分多,琳琅满目,挑得眼花缭乱。每一样做工精致,纪念性强。</p><p class="ql-block"> 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再走过去看看那个,我都挪不开双眼了。 走出商铺,从天空暗沉的灰色和商铺那灯火通明的对比,我发现商铺竟让古镇变得十分温暖。如果你去了这个青岩古镇,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是一个旅游景区,更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