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培民(1943年7月23日—2002年3月11日),1943年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十三至十五届人大代表。郑培民当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6月至1992年10月,郑培民先后担任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在市、州工作的近10年里,他兢兢业业,夙兴夜寐,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经济,促进了湘潭市和自治州的两个文明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一个高官,但他更像一介平民。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儿女的普通男人,他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为官数十载,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为官数十载,他没有一件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流传着一首这样的苗歌,唱的是当年郑培民带领群众修路致富的故事。郑培民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进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埂。这一年,郑培民添了一项病症,脑震荡。但也就是这一年,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 一个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一九九八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郑培民担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他在分管教育工作时,注重调查研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汛救灾、水利建设、扶贫、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说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说他爱民、亲民、一心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2年3月11日,因突发心肌梗塞,郑培民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他的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