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2023的美篇

风云2023

<p class="ql-block">要管住孩子,应该先管好自己</p> <p class="ql-block">01 反向暴力导致父母也成了“受害者”</p><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在江苏盐城,一个12岁男孩弄坏了物品,找妈妈要赔偿的钱,妈妈一边给钱一并顺口说了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一气之下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对妈妈怒目而视。</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2017年12月,一个穿校服的男孩子朝着自己的母亲大打出手。只因为母亲在接的零钱不小心挡到了手机屏幕,妨碍到了他玩游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反向暴力具体表现为父母做的一些行为或者对孩子说的一些话让孩子感到生气、难堪时,孩子就会以暴力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p><p class="ql-block">地铁站上的女孩踹妈妈的原因就是嫌弃妈妈走错了站,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愤怒无处表达,矛头直指妈妈。</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大众比较常见到的家暴是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打孩子,但是最近子女打骂父母的行为也越来越多,为此衍生出一个新名词——反向暴力。</p><p class="ql-block">反向暴力就是指弱者对强者施加暴力,就像是,前面文章里提到的子女对父母实施暴力行为。</p><p class="ql-block">一位网友也讲述了他曾在大街上看到的一幕:</p><p class="ql-block">男孩正在玩手机游戏,爸爸劝孩子不要再玩了,孩子全然不听,爸爸便直接上手将手机收走,男孩便直接冲过去殴打爸爸,不断撕扯爸爸的衣服想将手机拿回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拥有反向暴力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易怒、具有攻击性,他们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也不知道如何发泄坏情绪,只会以最原始的状态去发泄愤怒,最后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p><p class="ql-block">02有句古话叫“子不教父之过”,武汉地铁站女儿打妈妈这件新闻的评论里,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说,女儿打妈妈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p><p class="ql-block">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妈妈一声不吭地跪在地上,儿子坐在躺椅上翘着二郎腿玩起了手机游戏,甚至还拍了一张妈妈跪地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炫耀。</p><p class="ql-block">妈妈跪地求儿子的理由也非常简单,求儿子回去上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海一位成年男子,因还不上信用卡,向妈妈借两万块钱,妈妈没钱也不肯向亲戚借,男子便直接拉起妈妈的衣领向前拖,将其摔倒在地,用上衣狠狠抽打妈妈。</p><p class="ql-block">整个过程,妈妈一直没有还手也没有反抗,任凭儿子发泄怒气,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p><p class="ql-block">出现反向暴力的原因之一便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p><p class="ql-block">当父母开始溺爱孩子时,孩子就在暗暗蓄力准备“报复”父母。</p><p class="ql-block">有多少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缺衣少食,所以巴不得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到孩子,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学习工作,父母都为其大包大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p><p class="ql-block">但父母需要明确,生而不养是孽,养而不教是祸,溺爱孩子,只会让他变成一个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目无法纪的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成长启示录》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过完18岁生日的男孩子将自己的父亲刺伤。</p><p class="ql-block">原因是孩子回到家看到爸爸在殴打奶奶,生气之下向爸爸挥起了拳头。</p><p class="ql-block">出现反向暴力的原因之二是父母成为了孩子的“暴力榜样”</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实施暴力,即使不是对孩子,也会让孩子学会“只要我不顺心就能打人”如此理念。</p><p class="ql-block">当孩子理解为拳头是解决问题最好最简单的方式,他开始崇尚暴力、富有攻击性。</p><p class="ql-block">作家李敖曾说过:打骂孩子有一百个理由,不打骂孩子,一个理由就够了,比如想让孩子知道,没有人可以对他使用暴力。</p><p class="ql-block">出现反向暴力的原因之三是孩子不懂感恩</p><p class="ql-block">之前有则视频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一名穿着校服的男生咆哮着对一名中年女性拳打脚踢,女性没有还手,因为她没有还手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残疾女性,打她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儿子打她的原因仅仅是母亲令自己丢脸。</p><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写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p><p class="ql-block">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是没有同理心的,也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尚且都能如此,可以想象他之后在社会上会如何对待不顺心意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求助,称初三的儿子最近暴力现象特别严重,只要父母说他几句,孩子就会怒目而视,甚至推搡父母。</p><p class="ql-block">这位妈妈也意识到孩子处于叛逆期,但是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自己还是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其实当孩子出现暴力时,父母可以做三件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一、父母要主动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p><p class="ql-block">育儿专家兰海老师在一档家庭调解节目里遇到过一个熊孩子,经常对父母和朋友使用暴力。</p><p class="ql-block">兰海老师到孩子家庭中观察时发现,当孩子对父母使用暴力时父母没有一丝反抗的迹象,任凭孩子发泄。</p><p class="ql-block">孩子在玩玩具,妈妈叫他吃饭,孩子低着头不理会。</p><p class="ql-block">当妈妈拿走玩具的后一秒,孩子便冲上前去想要打妈妈,兰海老师便直接制止住他的行为,严厉地说:不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孩子有暴力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制止住孩子,可以束缚住孩子的双手或者直接用力抱住孩子,任凭孩子哭闹。</p><p class="ql-block">这个行为除了不让孩子伤害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孩子慢慢冷静。</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大多数攻击行为都是控制不好情绪,一时冲动导致的,制止孩子一定是孩子使用暴力的第一行为。</p><p class="ql-block">第二、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p><p class="ql-block">知名育儿专家大J曾讲过她和女儿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女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一直不听的妈妈的规劝,将玩具弄得到处都是,甚至故意将沙子到处撒。</p><p class="ql-block">大J生气极了,忍不住大声吼了女儿,女儿似乎是没见过如此生气的妈妈,开始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哭声加深了大J的愤怒值,她坦言当时唯一的想法便是打女儿一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后,她第一时间去了卧室,让自己冷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一是不损害亲子关系,二是不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行为。</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是父母经常在家对孩子或者对另一半使用暴力,孩子就会吸收到这种意识:只要我不开心我就可以使用暴力。</p><p class="ql-block">所以,当父母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想使用暴力时,可以找一个地方让自己冷静一下,等情绪稳定后再面对孩子。</p><p class="ql-block">第三、父母要询问并理解孩子为何使用暴力</p><p class="ql-block">知乎上一位妈妈讲到自己是如何应对孩子对自己使用暴力的。</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妈妈和孩子一起在玩堆积木,都各自搭了一个城堡,网友看到孩子搭的城堡笑着说了一句:你搭得好丑啊。</p><p class="ql-block">孩子听到后直接用手打了一下妈妈,然后直接回了房间,妈妈一开始很生气,但最后还是耐心问孩子,为什么打妈妈。</p><p class="ql-block">孩子解释道因为妈妈搭积木比自己打得好,还嘲笑自己,所以很生气。</p><p class="ql-block">当孩子使用暴力时,父母在制止后要做的不是生气打骂孩子而是等孩子情绪冷静下来,再去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打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有时在大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在孩子眼里是天大的事。</p><p class="ql-block">虽然家长要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共情孩子后再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坏情绪。</p><p class="ql-block">比如可以像大人一样,当感到生气时,先到一个地方冷静一下,若是实在很生气,也可以扔枕头这些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会造成损失的物件。</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情绪是需要发泄的,一味制止对孩子的身心也会有影响,所以家长要不断教给孩子正确面对负情绪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暴力这两个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直会存在,从孩子两岁时第一个叛逆期到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暴力可以是说是孩子最快、最简单的一种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为此,父母要给孩子做好好榜样,不对孩子使用暴力也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在孩子初次使用暴力时就要制止并且加以正确引导。</p><p class="ql-block">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父母言而无信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以下是可能发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 失去信任感。如果父母常常言而无信,孩子就很难信任他们所说的话。这会导致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不相信父母会遵守承诺,以及不认为父母会对自己的承诺认真对待。</p><p class="ql-block">2. 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经常期待父母履行承诺,但如果父母多次言而无信,孩子就会产生沮丧和失败感,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产生怀疑。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值得父母对自己诚实,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p><p class="ql-block">3. 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的价值观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如果父母经常言而无信,孩子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这将对孩子的人格和道德标准形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未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p><p class="ql-block">4. 学习能力下降。孩子在掌握语言和信任方面存在着较高的敏感度。如果父母不遵守承诺,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合理的学习行为,认为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来完成任务和学习。这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产生严重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因此,父母应该尊重自己的承诺,与孩子建立诚信和信任,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孩子犯错,父母情绪异常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的情绪失常,就变成了面目狰狞的恶魔。</p><p class="ql-block">前不久,辽宁的一位妈妈,为了惩罚孩子上课不认真的问题,把女儿拉到海里“轻生”,只是为了“吓唬”孩子。</p><p class="ql-block">小女孩一直在哭,在挣扎,看到民警立马伸手求救,而女孩的妈妈却执意不肯上岸,最终民警只好把母女俩“捞上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位妈妈的初心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好好学习,但是这种“粗鄙”的教育方式太过极端,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而这种阴影将伴随孩子成年,甚至终身,成为他们大部分情感伤痛的来源。</p><p class="ql-block">父母如果无法管控自己的情绪,那么也无法教育好子女。</p><p class="ql-block">广东的一位妈妈,饭点的时间叫孩子回家吃饭,由于贪玩,5岁的儿子还不愿回家,暴躁的妈妈将孩子拖进电梯里暴打1分钟,看着这段监控,隔着屏幕都觉得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位妈妈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发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天性贪玩,不听话,不安分,父母没办法疏导自己内心的愤懑,便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打孩子逞一时之快,只是父母逃避本该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责任罢了。</p><p class="ql-block">犯错对于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似乎也成了很多父母的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像以上的两位妈妈,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犯错,不惩罚显然无法让孩子真正得到成长,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p><p class="ql-block">1、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p><p class="ql-block">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小责任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承担。比如弄坏玩具,告诉孩子:“玩具坏了,是你自己弄坏的,以后玩不了了。”</p><p class="ql-block">这么说是提醒孩子玩具是他自己弄坏的,那么后果由他来承担,同时也在提醒他,如果不好好爱惜玩具,那他下次还会承担相同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也许孩子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会哭闹,但他会开始思考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在以后玩耍时会格外珍惜。</p><p class="ql-block">比较严重的错误比如打碎玻璃、打碎碗等比较危险的后果我们这时候就应该提醒孩子不要让孩子去处理,但是要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不可以鲁莽。</p><p class="ql-block">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千万不要说“狠话”如“你下次再不听话我就揍你”或者用“狠招”直接朝孩子拳打脚踢。</p><p class="ql-block">这些行为只会给孩子留下“爸妈爱打人”“爸妈真可怕”“爸妈爱吓唬人”的印象,并且让孩子变得脆弱,缺乏安全感、做事情唯唯诺诺、叛逆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允许孩子犯错,以后不再犯同一种错</p><p class="ql-block">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错误,但是有的父母把规矩定得十分严苛,比如,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时绝对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严厉惩罚。</p><p class="ql-block">这些严厉的规矩对孩子是一种过度的约束,反而不能让孩子在错误中实现自我成长,在严厉的规矩下孩子会变得不自信,也失去了应有的效力。</p><p class="ql-block">没有不犯错的孩子,父母没必要过于纠结孩子犯错这件事,而是我们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容忍到何种程度,有的父母过分容忍,有的父母完全不能忍。</p><p class="ql-block">过分容忍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是非不分,而完全不能忍的父母则对孩子改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没好处。</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孩子打碎了一个碗,有的妈妈会喋喋不休地批评训斥孩子,一通责骂后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错误不可饶恕,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妈妈的责备,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错误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孩子犯错的根本问题,告诉他怎样才能避免这类的错误,提醒孩子在哪些细节可以纠正,可以给孩子建议,也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细节,“不贰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不过度保护、不过多干涉、不过分要求孩子</p><p class="ql-block">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立规矩就是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使孩子不会因为太过自由的行为而让自己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或者其他事物造成影响和损伤。</p><p class="ql-block">规矩的存在已经起到提醒和保护作用了,我们就不必再过度地保护和干涉了,孩子应当通过努力遵守规矩而逐渐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父母在制定规矩时应当张弛有度,太紧的约束会让孩子感到不适,毕竟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事情了,父母最好不要在规矩中提太多过分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对孩子的保护要适度,除了保护孩子的基本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之外,能放手的就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过多插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一生不犯一些错误,也许就是一种错误。只有在不断地试错,孩子才能在改进中实现蜕变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