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博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豆苗奶奶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来这里参观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免费。刷身份证安检,需按预约时间段进入。开馆时间:早9:00——晚17:00每周一闭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器、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该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佩饰,服饰的观念此时已经出现,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发端。 距今 45000 年前的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曾出土穿子骨针,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旧石器时代先能利用骨针将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成简单的衣服,并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新石器时代,捻线的纺轮在各地诸遗址中大量出现。这时已能纺织葛、麻、丝织物,制作衣、裙、开裆长裤和鞋、靴、帽等,服饰类文物出土的数量增多。</p> <p class="ql-block">商周服饰,这时华夏族的服装为上衣下裳,但互不连属,因内裤尚不完备。</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也不同。《礼记·玉藻》说:“君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接武是“二足相蹑,每蹈于半”;继武是“谓两足迹相接继也”;中武则是“足间容一足之地”。“行接武”时,走得极慢。</p> <p class="ql-block">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秦汉时期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服饰的革新。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而后者服装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中华服饰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冠和现代的帽子不同,它起初只是加在髻上的发罩,并不盖住整个头顶。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为成人,所以戴冠首先是礼仪上的要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戴的冠也有所差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贤冠是我国服饰史上影响深远的</p><p class="ql-block">一种冠式,从汉代到唐宋,一直在文职 人员的礼服中居重要地位。东汉时的进贤冠衬以介帻,并在介情后部延伸出上翘的冠耳。原来的冠体成为它的一个部件,名展篇.汉代的展篇是有三个边的斜俎形。至晋代则成为只有两个边的人字形,同时冠耳升高。至唐代,冠耳由尖变圆,展策则由人字形变成卷棚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袍 在先秦时指内衣,东汉则以袍为外衣,应是一种宽大的长衣,贵族、平民均可穿着。</p><p class="ql-block">图为山东长清汉画像石中的着袍者</p> <p class="ql-block">檐也是一种直裾长衣,与袍相近但更宽大,因其宽博而下垂的形状而得名。《释名·释衣服》记载:“檐襦言其弘裕也。”檐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当时还不被认为是正式的礼服。但到了东汉初,穿檐就带有着盛装的意味了。图为河南密县打虎亭汉画像石中的着檐愉者</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南北一统.男装却分成两类: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汉式衣冠,川作礼服。另一类则是继承北齐、北周时的圆领袍,并将鲜卑头中改造成幞头,用作常服。此后,我国的男装就由汉魏时的单一体系变成两个体系并存的双轨制、这两套体系井行不悖、相互补充,组合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冕服仍是隋唐时最尊贵的礼服。汉代与之前的冕服仅用于“祀天地、明堂”。隋代在“元会临轩”时亦用冕服。到了唐代,虽然从名义上说冕服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但因为太隆重了,实际上应用不广。</p> <p class="ql-block">唐代前期女性有着胡服或男装的。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上层女性为了猎奇,偶有穿着;二是由于穿这种服装行动便捷。唐代宫内执杂役的宫女叫“袍袴(kù)宫人”,官宦人家将使女呼为“袍袴”,以便与穿裙、衫的女主人相区别。袍袴在各图中均居主人之后</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女性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还做成脱戴方便的假髻,即“义髻”,髻上插发钗、簪、步摇簪、梳篦(bì)等。其髻式繁多,根据出土的形象资料并与唐段成式《髻鬟品》等文献对比,可知其名的约有十余种。</p> <p class="ql-block">唐代皇帝着朝服时,一般戴通天冠,是等级最高的冠帽。汉代时又叫高山冠,“前有高山”,即前部有高起的金博山,上面饰有蝉纹,后来这部分变成“圭”形,并且逐渐缩小。唐代有时在其中加饰珠翠,更加富丽堂皇。宋明通天冠基本造型与唐代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宋辽金西夏元服饰: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动乱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程朱理学”占据了宋代的思想统治地位,影响了宋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在服饰上表现为一种简朴、内敛的倾向。与此同时,和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皆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p> <p class="ql-block">公服指“公事之服”,即官吏用于君臣日常会见或于衙署办公时穿着,为官吏正服,低朝服一等。公服是官吏区别于庶民的重要标志之一。宋代公服延续了隋唐常服,形成了着公服也戴幞头、穿长袍、系革带、穿靴子的服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代男子穿的交领窄袖长袍常在腰间打细褶,用红、紫色帛拈成线横向缝纳,使腰间紧束,以便弓马,称辫线袄子。还有衣服上部前后缀以方形图饰的,名“胸背”,实为明代官服上补子的前身。蒙古贵族女性多穿传统的宽大袍服,也称“大袖衣”,袖口收窄,长曳地。民间多着团衫,汉族女性则多循中原裙衫旧制。</p> <p class="ql-block">宋代女装上衣有福袄、衫音子平、背心等形制,下装以被为主,整休风格趋于修长,飘飘曳地.显得风姿绰约,与晚唐,五代宽绰的服式有别。</p> <p class="ql-block">明代服饰,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p> <p class="ql-block">「冕服」明初恢复汉唐传统,制定各种祭服、朝服、公服。但明太祖认为:“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而明人说:“冕服亦不常服。”“郊天、祀祖俱服通天冠”祭祀天地和祖先不穿冕服,而是穿戴通天冠、绛纱袍。</p> <p class="ql-block">清代服饰: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其服饰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骑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及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p> <p class="ql-block">清代官定冠帽主要包括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及雨冠。</p><p class="ql-block">朝冠分冬季的暖冠和夏季的凉冠。冬朝冠之冠体拱起,缎表布里,上缀朱纬,冠檐上仰,用裘皮制作。皇帝冬朝冠的冠顶为三层,皆嵌东珠,承以升龙。一般官员的帽顶仅一层,依品级分别嵌以红宝石顶、珊瑚顶、青金石顶以至金顶等。夏朝冠之冠体作圆锥形,下檐呈喇叭口形,上缀朱纬。皇帝的夏朝冠前装金佛,后装舍林。官员的夏朝冠前后不加饰物,冠顶之制则与各自的冬朝冠相同。吉服冠较朝服冠简化,形制小异。</p><p class="ql-block">清代官员在朝服冠和吉服冠上有插翎之制。翎分花翎、蓝翎、染蓝翎,以花翎为尊。花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以三眼为尊。翎子插人翎管,系在顶座之下,缀于冠后。清代前期戴花翎的多为满员中的亲贵或武臣,汉官和外任文官极少赏戴,清代后期渐滥。顶戴花翎成为高官显赫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旗人女性梳旗头,较有特色的是将真发平分两把,在头顶绾成平髻,再用扁方别住,名两把头或一字头。光绪晚期,做成硬质扇面形假髻,固定在发座上,显得更高大,名大拉翅。</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室成员和官员在穿着朝服、吉服时都须佩戴朝珠,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朝珠又称“数珠”“素珠”,是记录在清代冠服体系中的一种颈饰,不同品阶的官员所用材质不同,串珠线的颜色也有差别。这串朝珠使用了紫水晶、珊瑚和青金石等材质。</p><p class="ql-block">朝珠通常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每二十七颗之间穿一大珠,称作“佛头”或“分珠”。朝珠两侧有小珠三串,每串十粒,名“记念”,男性两串在左,女性两串在右。顶端的佛头下缀有“佛头塔”,塔下垂一椭圆形玉片,因佩戴时位于背后而称作“背云”,底端系“坠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太后、皇后朝冠分冬、夏两式,冬用薰貂,夏用青绒,缀朱纬,形制大体与皇帝朝冠相近,但三层顶子均承以金凤。吉服冠形制与皇帝吉服冠相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缠足的风气虽然在清代汉族女性中一直沿袭,但旗人女性却不缠足。她们所穿的旗鞋按鞋跟薄厚大致可以分为平底、厚底与高底三类。平底鞋底为正常薄厚,俗称“绣花鞋”。厚底鞋底通常以木头来制作,厚度在平底基础上增高一到两倍,既有正常鞋底形状,也有鞋尖翘起翻上,与鞋面相平的“平头鞋”。高底鞋同样以木头为底,穿着时往往鞋面已破但鞋底仍完好。</p><p class="ql-block">根据鞋底形状的不同,高底鞋又可细分为花盆底、元宝底、马蹄底等。马蹄底的旗鞋虽然走起路来最为困难,但广泛流行于清朝晚期。鞋底中部凿成马蹄样式,踏地时印痕也类似于马蹄,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高底鞋的兴起,有说法认为是为了掩盖没有缠足的脚,但更有可能是为了增高,使体态修长,行走时呈现出婀娜的姿态。在清代后期,梳两把头,穿长袍、高底鞋的造型成为宫廷中的时尚,慈禧太后也常常作此装扮出席宴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多彩梦幻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