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休闲游(二)刘公岛

朋友

<p class="ql-block">刘公岛,别称刘家岛,古称刘岛,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距威海市区2.1海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刘公岛森林覆盖率达87%,是国家林业部公布的“国家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年平均气温12℃左右。主要景点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p> <p class="ql-block">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距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乘船20分钟可到达。它面临黄海,背接威海湾,素有“东隅屏藩”、“海上桃源”和“不沉的战舰”之称。</p><p class="ql-block"> 刘公岛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53.5米。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炮台</b></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上有清代炮台6座,分别位于黄岛、麻井子、旗顶山、迎门洞、东泓、南嘴,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除炮台外,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其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85%。岛上地势北高南低,北坡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坡海滩绵延,水清沙洁。岛上气候宜人,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和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2℃左右,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刘公岛风景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温度12.6°C。由于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平均温度24°C。降水量940—1073.7毫米,是威海市市最湿润的地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为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委变化及季风进退明显。但由于三面环海,地形复杂,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虽属大陆性气候,但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与相似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及温差小、风大、雾多、雨水充沛等特征。最佳旅游时间:夏秋两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甲午战争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物馆之林。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日岛炮台等共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开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该馆利用原北洋海军提督署等清代建筑为陈列展示场所,将传统陈列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影视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原貌,使人身临其境,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直观的历史场景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了陈列展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北洋海军陈列、礼仪厅复原陈列、威海卫之战陈列、北洋海军将领会议蜡像厅、丁汝昌殉难处、济远舰打捞文物展、复制克虏伯大炮、丁汝昌生平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甲午战争史研究成果展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洋海军提督署</b></p><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提督署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p><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画栋,结构严整。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p><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边门,分别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楼。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钓鱼岛主权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8日,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纪念馆于威海刘公岛开馆。</p><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的图片画册有限,对此,刘公岛管委会方面称将增加多媒体、影视、互动环节,同时持续增加藏品。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主任盖广生也表示,国家海洋局支持刘公岛方面继续充实该馆史料及收藏各类钓鱼岛主权物品,将之建设为永久性的钓鱼岛主权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丁汝昌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忠魂碑丁汝昌纪念馆原为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家眷进居刘公岛,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该建筑为砖石结构,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组成,占地约15000平方米。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会客的地方。中院与东、西院有圆门相通,如今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所植,至今仍根深叶茂。大门两侧为门房,如今是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门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铜像一尊。东西两侧建有红柱飞檐的六棱形凉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公岛博览园</b></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博览园是刘公岛管委会兴建的一处融历史文化与影视科技于一体,集古典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身,汇甲午风云、英租历史、刘公文化、海权文化、海洋文化于一园的综合性景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包括六大展区,因其展示内容广博故而得名博览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花石</b></p><p class="ql-block">五花石刘公岛北部海水深邃,蓝中透黑,经常有巨浪翻滚,古人认为这里是东海龙王的潜居之处。传说,当年十余名牟平能工巧匠乘船外出做工,路过刘公岛,碰巧龙王正为修建龙宫人手不足犯愁,龙王得知后,派虾兵蟹将把他们掳到龙宫,命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将龙宫建好后,方可回家。这些石匠、木匠害怕将来回不了家,在用五花石建龙宫的檐角时,故意建得很高,一直延伸到刘公岛北坡的岸礁上。五花石是水中宝石,经水浸浪溅,便显出红、黄、灰、白、黑等不同色彩,与蓝天、碧水相互交映,色彩斑斓,蔚为壮观。龙宫完工后,龙王赏赐这些能工巧匠金银财宝,并直接将他们送回牟平北海。五花石就成为这些人为龙王做工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