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我初中毕业了,转而升入高中,就读于信丰中学。信丰中学位于县城南端的公佛村,距县城约4公里。原信丰中学位于县城南郊花园里晒谷岭,因“文化大革命”,1968年信丰中学被迫停办,原校舍被拍卖,图书、仪器、设施等全部散失。1972年恢复,另择今址(原信丰二中)重建校园。先设高中,1973年秋恢复完全中学。</p><p class="ql-block"> 刚恢复的信丰中学,一片荒芜,百废待兴。学校仅有两栋两层楼的砖木结构老教学楼,一排土木平房,一座土木结构的礼堂和一个小食堂。校园里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施和器材,只有一个简易的蓝球场,没有操场和运动场。学校没有大门和围墙,四面通透,环顾四周,随处可见一片片的松树林和荒岗野地,显的有点荒凉。</p><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只设有4个高中班,每班有40余名学生,我在读高一(3)班时,班主任是朱老师,读高二(3)班时,班主任是谢老师。</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学以阶级教育为主,以劳动为中心,对教材大砍大并,以毛主席著作代替政治、语文,以“三机”、“一泵”、“二土”(即柴油机、发电机、抽水机,水轮泵,土化肥、土农药)代替理科教材,以“革命文艺”代替音乐、美术,并实行军事体育,停教历史。至1972年,恢复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部分文化课。1973年,又增加了英语等课程。</p><p class="ql-block"> 高一年级 教语文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朱清棠老师,他是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家在农村,烟瘾大,他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他教课很认真,同学们都很爱听他讲课。我记得他当年给同学们讲课文鲁迅的《药》,古文《曹刿论战》和高尔基的《海燕》时,绘声绘色,情感很投入,同学们听的很入神。数学老师舒文明是赣州市某中学的下放老师,当时年纪有五十开外,身体健壮,讲课声音宏亮,形象幽默,同学们印象深刻。教英语的是刘乙忠老师,个子较矮小,普通话讲的不是很标准,但教学很执着。英语课是一门新课程,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大家都学的很用心,班里每次英语测验时,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担任了班里的英语科代表。后来,我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英语科代表就由肖运阳同学担任。上历史课的刘老师是学校的副校长,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乡下客家普通话,讲课时绘声绘色,时不时还会比划一些肢体动作,有时讲到精彩处,他会提高嗓门,拖音拖调,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p> <p class="ql-block"> 刚恢复的中学,一切都在初始建校阶段。为了尽快恢复教学秩序完善基础设施,走上教学正轨,学校在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扶持的同时,积极采取自力更生,勤工俭学的办法,组织学生一边在课堂上课学习,一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劳动,开挖田径场、足球场和蓝球场,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农副业生产。学校拥有稻田、旱地、林木和几口鱼塘,学校将种菜和养鱼的任务划分给每个班,同学们要利用课余时间挖土、种菜、施肥、浇水和割草喂鱼。虽然干活又脏又累,但同学们都年轻气盛,干起活来风风火火,不但不觉得脏和累,还觉得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上午在课堂上课,下午参加劳动。每天早上,同学们在家吃过早饭后,就背起书包,挑着劳动用的竹箕或扛着锄头,带着午餐食用的米,沿着通往学校的沙质公路去上学。到校后,放下书包和劳动工具,拿着自己蒸饭用的盆钵和带来的米到食堂洗米上架待蒸,尔后回到课堂上课。中午下课玲响后,同学们蜂拥而至食堂,在饭架上各自寻找着自己的钵子饭,找到饭后就在窗口排队买菜,尔后随处找个地方用餐。餐毕,各自将洗净的盆钵放置饭架备用。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或在校园内休息,下午上课时间就开展劳动。</p><p class="ql-block"> 劳动的主要任务是挖山填土,修建田径场和蓝球场。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锄镐挖,肩挑,板车推。每天挖山填土不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修建好了一个简易的田径场和几个蓝球场,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同学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学校还有一个农场位于桃江公社的上七里村,距离学校有十几里的路程。农场里有稻田和旱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往农场参加劳动。由于路途较远,徒步往返和劳动需要有一天的时间,同学们都自带饭菜,中午在农场用餐,下午劳动结束后各自步行回家。有时去农场,同学们都会抄近路,大家常走县化肥厂边上的一条小路到达桃江河的一渡口,然后搭乘木船渡河上岸后再走一段路就到了农场,可省一半的路程。搭乘木船过渡是免费的,渡船通常是为村民们渡河提供服务的,但渡口只有一条木船靠人工撑渡,往往过河需要等待,平常船工也不太愿意搭乘过河去农场劳动的学生,如遇雨天河水上涨,船工就不愿开船过渡。有一次,我和几位同学挑着煤炭灰和草木灰绕近道去农场送肥料,为了能顺利搭船过渡,我们就让刘勇同学妆扮成老师领着我们去劳动的摸样。刘勇同学戴上眼镜,打着背手走在前面,到了船边,我们就故意喊到: “刘老师,要上船过渡了。”船工用眼光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刘老师”,也没说什么,就让我们上船把我们渡过了河。</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各项条件差,老师的待遇也差。我读高二时,班主任是谢过房老师,他是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是学校的化学老师,家和夫人都在农村,孩子小,家庭负担重,他每月的工资就几十元钱,家庭生活入不敷出。他平时生活节俭,衣着朴素,从不乱花钱,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但一直都是买土烟丝和烟纸,抽手卷烟。为了多攒些钱贴补家用,他组织发起学校的部分老师们每月发工资轮流做东抱团取暖活动。即由四五个老师组团,每月发工资时,每人除留下一小部分零用钱外,大部分钱都集中给一个老师寄给家中使用,以解家中燃眉之急,大家轮流做东。此办法很实用,很受老师们的欢迎。谢老师家在极富公社乡下,每周都要回家探望,每到星期六下午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他就肩背袋子,在后颈衣领上勾一把雨伞,沿着学校后山的一条小路步行回家,星期一早上赶回学校上课,长期以往从不间断。</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文艺活动氛围浓厚,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丰富多彩。每当重要节日,各班级都要组织排练节目,登台演出,庆祝节日。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开展节目评比,激励先进。记得当年,我们高二(3)班排演了一个叫《补课》的独幕话剧,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表演的很成功,受到轰动,反应强烈,得到全体师生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独幕话剧《补课》是七十年代初,由上海钢铁三厂“五• 七”中学 和上海话剧团集体创作。剧中反映的是: “某中学的金老师与张老师都热心为同学们补课,但他们两人在补课的主导思想和做法上有分歧,张老师“恨铁不成钢”,补课不补思想;金老师主张“把铁炼成钢”,补课先补思想。最后,在金老师与校外辅导员赵师傅及红卫兵的帮助下,张老师认识到转变学生思想,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想,他为同学补课的方法也随之变化了”。当时,该话剧的剧本在报纸上已全文登载,班主任和我们读后觉得该剧非常好,既紧跟形势,又很贴近学校生活,随后我们班就按照报纸上《补课》的剧本认真组织排练,准备在全校的文艺汇演中演出。我在剧中饰演张老师,刘勇同学饰演金老师,李妥善同学饰演李钢同学,范元辉同学饰演赵师傅,还有两位男女同学分别饰演周敏和高翔同学。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排练,自导自演,并请有关老师进行指导,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演出获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 话剧《补课》演出后,学校领导很重视,并决定抽调全校的文艺骨干组团排演话剧《补课》。我仍然饰演张老师,刘勇饰演金老师,李妥善饰演李钢同学,其他饰演人员作了些调整。饰演人员调整后,话剧进一步加强排练,添置补充了演出道具,改进了舞台设计,并由学校文艺老师进行排练指导,演出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后,我们常在学校登台表演或在校外巡回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重视抓好学生的体能教育和训练。学校每天上午都要组织学生坚持做广播体操,每周安排2至3节军体课,军体课的内容主要是开展田径和蓝排球教学和训练。记得当年体育老师有李玉山、黄富荣和一位姓肖的老师。体育老师教的很认真,同学们学练很刻苦,课余时间,同学们都会开展一些蓝球和排球比赛,体育活动的氛围很浓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田径运动会,参赛学生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分男子和女子组参加田径的各项比赛。各班同学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参赛。运动会时,运动场上彩旗飘飘,人声鼎沸,哨声,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们挥汗如雨,奋勇拼搏,场面非常热闹。我当年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既要组织协调参赛有关事宜,也报名参加了几个项目的比赛,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男子甲组400米赛跑第二名;男子甲组跳高第二名;男子甲组跳远第一名;男子甲组标枪第一名。全班获得总成绩为全校第二名。</p><p class="ql-block"> 学校还组建了足球队和排球队,我既是足球队员也是排球队员。因我喜好运动,身体素质较好,基本功也不错,奔跑速度快,在足球队里担任主力左内锋。学校足球队虽然刚组队,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但队员们训练刻苦,敢打敢拼,实力快速突现,不久就代表县青少年足球队到赣州市参加全赣南地区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取得较好成绩。在学校排球队里,因我个头不高,但弹跳力较好,基本功较扎实,在排球队里担任主力二传手。排球队教练是李玉山老师,他执教非常严肃认真,对每个队员的要求很严格,每次训练他都身先士卒,耐心细致讲解示范,每个动作要求都讲解的很到位,队员们都很尊重和敬畏他,大家平时训练都很刻苦,配合默契,技能提高很快,校排球队逐渐成为了一支劲旅,并先后代表县青少年排球队参加全赣南地区的比赛均取得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 当年署假期间,学校开展学军,组织高二年级的同学进行野营拉练,体验部队生活。野营拉练队伍由高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和班主任约150余人组成,由一名校领导领队,还邀请了县武装部军事科的科长和一名参谋作为军事向导随队伍同行。同学们精神抖擞,兴高采烈,打起背包,带上洗漱用具和干粮统一在学校集中,尔后在老师和军事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小路,向目的地大余南安中学的方向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小路,翻山越岭,当天下午就到达了油山共大。我们参观了油山共大校园和几处校办工厂,当晚就住宿在共大的教室里。第二天早饭后,我们打起背包继续出发,同学们沿着通往大余县城方向的公路继续赶路。中途分别经过大余青龙和黄龙中学时,同学和老师们都到青龙和黄龙中学进行了参观见学。当天下午,野营拉练队伍抵达了大余南安中学。大余南安中学是全赣南地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建校时间长,校舍和教学设施较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在整个赣南地区教育界小有名气。我们到达南安中学时,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欢迎,当天,我们就在南安中学的教室里安营扎寨。当晚,在南安中学的礼堂里举行了联欢文艺晚会,整个礼堂灯火通明,坐无虚席,南安中学的学生和我们都各自登台表演了一些节目,演出的节目获得台下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南安中学作为东道主,准备充分,出演的节目较多,且内容形式较丰富,尤以舞蹈和歌伴舞的节目有一定的水平。而我们的节目少,且内容形式单一,与南安中学的表演节目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坐在台下的我校领导和老师们有点坐不住了,晚会结束后,当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调整布署,决定在明天的晚会上我校出演独幕话剧《补课》,并连夜召集演出《补课》的有关人员集中开会,研究制定演出方案。第二天晚会上,我们表演了独幕话剧《补课》,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南安中学全体师生的高度赞扬,我校的全体师生内心都感到很欣慰。晚会结束后,有位南安中学的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表演的很好,很成功,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都被话剧感染了,尤其是你们的普通话讲的很标准,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p><p class="ql-block"> 在南安中学期间,我校还与南安中学举行了排球比赛。南安中学排球队的实力很强,个人基本功和整体配合都很好,加之在主场作战,士气高涨,一开局我们就处于劣势,整体配合不好,接发球和扣球还频频出现失误,头两局我们都输了。第三局开始前,我们研究了对策,调整了战术,重点接好对方的发球和封网,加强配合。接下来,后三局我们越战越勇,发挥了二传到位和一传大力扣球的优势,至使对方频频出现了失误,最终,我们于3比2的比分,取的了排球比赛的胜利。 </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上午,我们打起背包,带上行李,告别了大余南安中学的师生们,就离开了大余南安中学,沿着沙质公路向大余新城空军飞机场站方向前进。很快,中午就到达了大余新城空军场站。场站的空军领导接待了我们,并安排了飞行员驾机飞行表演,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空军飞行员驾驶歼击机飞向蓝天和飞机安全快速着陆的情景,同学们从内心感觉到人民空军的威武和祖国的不断强大而深受鼓舞。 离开新城空军场站后,我们在军事向导的引导下,抄近道,走小路,野营拉练队伍绕道南康县,经龙回进入信丰县,经西牛,当天就返回了信丰县城。</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转眼间到了1974年秋。二年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按照当时的形势和政策规定,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凡应界高中毕业生除特殊情况外,都必须自觉执行上山下乡的有关规定,到山乡和农村落户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此,学校做了一系列的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同学们上山下乡,到广阔的天地里炼红心。我们高二(3)班的全体同学,每个人都写了决心书并轮流上讲台宣读,都表示响应国家的号召,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决定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1974年7月8日上午,班干部用剩余的班费到县城买了些糖果、水果和点心,高二(3)的全体同学围坐在教室里举行毕业座谈会,座谈会由班主任谢老师主持,同学们轮流发表感言,大家纷纷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和表达对同学们的惜别之情。座谈会结束后,全体同学和班主任都到县城照相馆照毕业照。在照相馆内,全体同学们拥围着班主任合影,留下了一张值得永久纪念的毕业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