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梦太公到营丘——寻根记

姜兴旺(阳光普照人间)

<p class="ql-block">心梦太公到营丘 ——齐国首都营丘寻根记 转自姜自东先生</p><p class="ql-block"> 姜自东与营丘镇党委书记刘刚、《潍坊晚报》总编张学启、山东尚太公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王亓业等人共同探讨齐姜文化丁酉年深冬的周五,应五年未曾谋面的友人之约,独自驾车北行二百里,造访魂牵梦绕的血脉老家、圣祖姜尚首封地——昌乐县营丘镇,与当地政府官员和友人共同探讨营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事宜。说起来,这位称得上商界大腕的朋友王丌业,我们相识近10年。他从商我从文,均有惺惺相惜的心志。当他从事太公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时,偶然间听到我多年来参加姓氏文化活动和炎姜文化暨齐文化传承课题研究时,一个电话让双方找到了文化传承的契合点,我们怎奈不早日会谈呢?2000年清明,我从出生地临沂姜姓族长带领族人续修家谱、兴建姜太公祠开始,循序渐进十五六年的时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年代迥异、形态万千的炎姜文化遗存的考据整合,对姜子牙等姜姓人物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脉络追踪辨析,从姓氏文化探索研究的视角,于2015年12月主编出版了《炎姜文化·姜姓人》一书。中华民族号称炎黄子孙。炎帝是我们得姓始祖,姜尚是炎帝后裔,是姜姓圣祖。对于“百姓始祖”、“百学宗师”的姜太公首封地昌乐县营丘镇姜太公祠,我当年的考证可谓走马观花,实在浮浅。向营丘镇党委刘刚书记赠送《炎姜文化•姜姓人》并签名心梦太公到营丘。当天晚上,王总便带我去拜会了营丘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恰巧遇到了来营丘镇调研的《潍坊晚报》张学启总编辑,大家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据营丘镇党委刘刚书记介绍,营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项目是潍坊市实施“文化名市”建设的“潍坊样本”,是昌乐县“一三四七”规划中,以“内强文化实力,外树文化美名”工作思路和“六大行动计划”中的“姜齐文化”名片打造行动之一。为此,昌乐县又将马宋镇、崔家庄镇、阿陀镇合并,统称为营丘镇,县镇两级领导为做好营丘太公古城项目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凝聚政府、院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太公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可谓境界高远,目光独到,意义非凡。通过与营丘镇各界人士的沟通交流,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齐姜文化研究探索拓展的思路和方向,真情感受到齐姜文化传承弘扬的力量。第二天上午,由王总引路,我和从济南来访的专家一道,驱车前往齐国首都、太公古城所在地古城村。一路上,王总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说着齐都古城的古今传奇,他娓娓道来,更令我这位太公后裔心向往之。一下车,我们便见到心梦太公到营丘 ——齐国首都营丘寻根记□姜自东与营丘镇党委书记(左二)刘刚、《潍坊晚报》总编张学启、山东尚太公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王亓业等人共同探讨齐姜文化丁酉年深冬的周五,应五年未曾谋面的友人之约,独自驾车北行二百里,造访魂牵梦绕的血脉老家、圣祖姜尚首封地——昌乐县营丘镇,与当地政府官员和友人共同探讨营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事宜。说起来,这位称得上商界大腕的朋友王丌业,我们相识近10年。他从商我从文,均有惺惺相惜的心志。当他从事太公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时,偶然间听到我多年来参加姓氏文化活动和炎姜文化暨齐文化传承课题研究时,一个电话让双方找到了文化传承的契合点,我们怎奈不早日会谈呢?2000年清明,我从出生地临沂姜姓族长带领族人续修家谱、兴建姜太公祠开始,循序渐进十五六年的时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年代迥异、形态万千的炎姜文化遗存的考据整合,对姜子牙等姜姓人物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脉络追踪辨析,从姓氏文化探索研究的视角,于2015年12月主编出版了《炎姜文化·姜姓人》一书。中华民族号称炎黄子孙。炎帝是我们得姓始祖,姜尚是炎帝后裔,是姜姓圣祖。对于“百姓始祖”、“百学宗师”的姜太公首封地昌乐县营丘镇姜太公祠,我当年的考证可谓走马观花,实在浮浅。向营丘镇党委刘刚书记赠送《炎姜文化•姜姓人》并签名心梦太公到营丘。当天晚上,王总便带我去拜会了营丘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恰巧遇到了来营丘镇调研的《潍坊晚报》张学启总编辑,大家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据营丘镇党委刘刚书记介绍,营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项目是潍坊市实施“文化名市”建设的“潍坊样本”,是昌乐县“一三四七”规划中,以“内强文化实力,外树文化美名”工作思路和“六大行动计划”中的“姜齐文化”名片打造行动之一。为此,昌乐县又将马宋镇、崔家庄镇、阿陀镇合并,统称为营丘镇,县镇两级领导为做好营丘太公古城项目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凝聚政府、院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太公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可谓境界高远,目光独到,意义非凡。通过与营丘镇各界人士的沟通交流,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齐姜文化研究探索拓展的思路和方向,真情感受到齐姜文化传承弘扬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由王总引路,我和从济南来访的专家一道,驱车前往齐国首都、太公古城所在地古城村。一路上,王总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说着齐都古城的古今传奇,他娓娓道来,更令我这位太公后裔心向往之。一下车,我们便见到了在姜太公祠前等候的古城村党支部书记马焕来。握着这位与姜姓圣祖姜太公妻子同姓,自喻为“马九”(因他在家中兄弟姐妹排行第九,微信号也是“马九”)的马家后生的手,我便幽默地玩笑道:谢谢老马家为姜太公守城护院,辛苦你们啦。太公庙大门太公正殿为周朝建立创下头功的姜子牙,被周文王封为齐国首位君主的策略是“藩屏周室”“以夷制夷”。姜子牙是东夷土著,他封齐建国的首都就选在了距莱国、纪国等方国附近的营丘镇古城村。齐国传五世六侯,历时180年(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一章),二迁都城,齐胡公姜静先迁都薄姑(今淄博市博兴县境内,这里是后期齐国扩大的封地),齐献公在位时迁都临淄,但姜子牙始封国都是昌乐县营丘古城,这里是姜子牙创立齐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在营丘镇古城村,随处存留着始封都城的遗址和文化符号。现存营丘太公古城墙营丘太公古城墙遗址太公古城分外郭、内郭、皇城。外郭约有二十余里,至今可考证的有四个城门的位置。内城呈正方形,现存有高4米左右、宽15米的古城墙,城墙上长满了杂树;举目远眺,前有金钗河,后有官庄河,左有白浪河(潍坊市的母亲河),右有唐代县令窦倓修筑的窦公渠;四水环城,可见齐都位处风脉宝地,钟灵毓秀,气势恢宏。皇城,乃为今古城村。这个如今400多户2400余人的古村,村前有“古城”碑,碑文书:西周太公始封地;村后有唐朝武则天敕建的姜太公庙,庙柱楹联为“文韬武略厚德流芳,护国佑民万民敬仰”,横披“风行东海”朱红大字,庙宇坐北朝南,占地六市亩。此庙几经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0年为纪念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而依样重建的。另有皇井遗址八角琉璃井等遗存。在姜太公祠前合影据当地民间口碑相传,每年3月是“出姜”种姜之期,3月18日是太公生日,9月是收姜之期,9月18日是姜太公庙会。每逢此时,前来祭拜烧香者云集若市。同时,在我们去古城墙的路上,随处可见一种酷似“生姜”的黄石。询问焕来书记,他说:本地人管它叫“姜石”!并且给我们叙说了它的典故,很让大家惊叹。散落在古城墙周围,被当地民众称颂的“姜石”齐国在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历经800余年,被秦国始皇所灭。从2004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要到临淄参加齐文化节。临淄姜太公祠里有太公衣冠冢,这里是“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齐记补遗》)。姜太公首封地是昌乐营丘我是知道的,但姜太公的生日是每年的3月18日,这是我来昌乐之前从未听说过。</p> <p class="ql-block"> 居住在太公首封地营丘的姜太公妻子马氏的娘家后人“马九”说:我们老老少少辈辈相传了二三千年,都说太公的生日是三月“出姜”的18日,怎么能成为农历八月初三呢?看看,昌乐与临淄相隔三百里,就太公的生日还有如此不同说法,在现代交通、信息发达的今天,实在太不应该,这也是给我们这些自命为炎姜文化研究者当头棒吓!太公啊,你的直系后裔连你的生日都不知晓,你是“神”了,能原谅我们这些后生凡人吗?这乃是后生天大的不孝不敬啊!所以,当我拜谒太公像前时,内心无比的惭愧,当我执笔写这篇寻根游记时,我迟迟动不了笔。现在,营丘镇政府和各界要重修太公古城,我只能以微薄之力认真地学习传播太公文化,这是我们应尽之义啊!高约4米的营丘古城墙人从女胎而始,羊水滋养而成;世间之人,莫不如此。姜,从“羊”从“女”,一个“姜”字,就像活化石一样,诠释着炎姜子孙的根脉。中国人尊奉的是祖先,敬仰的是“祖宗”,祖宗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皈依。和先贤们多一些“思想沟通”,就会滋生更多的创新智慧和行动能量,就会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朝着梦想的道路前进。所以,寻觅先祖脉络,关照当下命题,挖掘历史人文,滋养精神家园。在当下新的时代,新的气象,我们要有新的站位,新的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100周年的复兴而鞠躬尽瘁吧!尊祖敬先,承上启下,行必虑正,道之所在。九纵九横的营丘镇古城村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