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 文 :风清月白(鹤居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篇号:74284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于2023年8月27日趁自驾独库公路和帕米尔高原中间在喀什休整之机,走向1995年以来三次错过机会登上不成的新疆喀什高台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现在的高台民居,已成为2023年6月3日起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的景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当我走进景区土陶制作技艺展示室,被深深吸引了。吸引我的是那位制作土陶的维吾尔族长者。年龄摸约近八十,眉毛和胡子皆白,有着见过世面的风霜,头戴维吾尔族白色针织小帽,上穿灰色老头衫,下穿深藏青长裤,脚穿拖鞋。上身泥巴块块,下身泥巴连片。最吸引我的是那神情,他手有劲,一手扶持着转动的小罐土陶粗坯,一手持小刀,沿着粗坯的外廓随手整形,其专注的程度,似乎手中的是那价值不菲的羊脂白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等着他停息,我递上烟,他才露出一丝笑意。坐上方木凳,手指一指不远的另一方木凳。我也坐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拉了几句家常,发现他只会讲简单汉语,交流有些困难,但他我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语言交流虽然比较吃力,可能心有灵犀,让我总算对这人有了许些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老先生名为吐尔逊,今年72岁,他的身份让我肃然起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七代传承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言罢,他还引领我内屋去看了他的作品。道谢后,与吐尔逊老先生话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匆匆在高台民居兜了一圈,看了其他的一些维吾尔族非遗项目,但我心中还是惦记着吐尔逊老先生,惦记着维吾尔族土陶。回到宾馆,便补了一下以往对维吾尔族土陶知识的缺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不断发展,成为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物证,不少作品带有佛教文化的印迹,同时又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因为独具特色,一直流传至今。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高台民居是此技艺的主要传承地,这从维语对其称呼为“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土陶人家)中亦可得以印证。此高崖土壤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居住崖上的不少居民世代手口相传,没有图纸和模板,完全靠手感和经验,利用这种粘土加水,反复揉捏,拌均放自制木制轴盘,脚踩下方踏板带动轴盘(现用电动了),双手和着转动陶泥作出不同的造型,胚子成型,放置晾干,上彩釉,再置窑内烧制成型。釉料内含有铝、黑铁渣、石英石、红等不同成分,能烧制成不同颜色的土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高台民居设为景区后,为宣传和传承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沿街的部分房屋专门用于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当然也列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8月30日下午,我已从帕米尔高原返回喀什,想再去会会吐尔逊老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再次走进土陶制作展示室,只见吐尔逊老先生盘腿而坐方木凳,手夹香烟,旁另有一维族人。见我他面露喜色。他的穿戴一如第一次所见,但我感觉他年轻了好多。仔细一看,白胡子剃去了。我说你怎么变年轻了,他笑得更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旁边一人,比吐尔逊老先生更能讲汉语。这次与老先生沟通可有翻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他讲到了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不再使用土陶器了,土陶器生意不好,像他这样具有祖传手艺的土陶人基本没有活干,年轻人更不想到他那儿学技艺,这个技艺快失传了。说到这里,他低下头,脸色有些凝重,低头不语。我不想打扰他,默语陪着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重递烟后,我谈到景区邀请他展示土陶制作技艺时,他缓过了神。说他在景区作技艺展示,也销售他的作品,觉得自己还有用,满足得很!他还特别强调,景区做法好得很,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维吾尔族的土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听了老先生一番朴素由衷话语,我有种莫明的感慨。他的话语中,包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遗失的担忧,对能够保护这些文化的欣慰。是的,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之根。传统文化能够保存发扬创新,是这个民族之幸。越是民族性的优秀文化,越能成为世界性的优秀文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