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艰难岁月(3)——儿时的记忆

街灯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被叫做三年自然灾害,如果你经历过,就不会忘记。也在那一年我来到了人世间。响应号召随母亲全家下乡来到了渭北的某一个山峁上。</p> <p class="ql-block">  在那艰难岁月里,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忆深刻,有很多不堪回忆,也有很多令人留恋,最庆幸的是我们那个山茆下面的泉水,甘甜凛冽,抚育了我们长大成人。</p><p class="ql-block"> 说起泉水,记得我们住的山茆的南坡和北坡的沟里各有一个山泉。我们的山茆小村住在南面山坡的坡顶,唤做史家咀。北面的坡顶也有一个小村,十几户人家,唤做金家嘴。</p><p class="ql-block"> 我们四户人家距离南面山泉近,吃用山茆南面沟里的泉水,南面沟底有两个山泉,相聚五十米左右,上面的山泉水浑浊,用来饮牲畜,下面的泉子泉水清列,被圈起来用来供人食用,这眼山泉水甘咧可口,几户人家吃这眼泉水,几家的孩子尽管贫穷,但都端庄周正,健康挺拔。而金家嘴的孩子吃了山茆北面沟里泉水的孩子们普遍得了大骨节病,腿脚不灵便,健康的身体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了吧。</p><p class="ql-block"> 后来金家嘴那边人家发现了问题,也有人来南面沟里挑水,但挑着一担水多走三四里路,长年累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的父亲毕生自认为做的最正确的选择的两件事之一,落脚点选在了山茆的南面史家咀,他的孩子们起码健健康康的。</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尽管吃水困难,但有一件事让那道梁上的人记忆并传颂了很多年。前面说过我们门前有一条土公路通往公社所在地和县里,我们在山茆上,茆前一条弯弯绕绕的土路从山下川道里爬上来,春夏秋季去县里或者去公社赶集回来的人们,爬上山茆,已经精疲力竭,口渴难耐,当时没有瓶装矿泉水,突然发现在路边山崖处挖了个离地80公分的小窑窝,小窑里放着一个水桶,水桶里满满的清甜甘洌的泉水,上面飘着一个木瓢。</p><p class="ql-block"> 过往的人们紧走几步,一瓢清冽甘甜的泉水下肚,心里的感激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看见那个小窑洞里的满满的泉水的时候,仿佛看见了姚爷那瘦弱的身躯每天早上挑着两桶泉水从沟里泉边艰难的爬上坡道慢慢向小窑洞默默走去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伟大不是站在镜头下的滔滔不绝。</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他老人家是位工人,上过几年初小,尽管文化程度不高,职位不高,却是我最敬重的人。以他初小的文化程度,在空闲的时候经常捧着四大名著、麻衣相等巨著在读,开阔了眼界,打开了胸怀。以他微薄的收入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8个。对我们家教很严,教育我们要作一个善良、正直,积极向上而有用的人,在那个年代鼓励我们姊妹兄弟们都上了学,初中,高中,大学。除过大姐是在刚下乡时,条件不允许耽误了上学的机会,后来也扫盲识了字。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已经相当不易了。那时候在农村,文盲占比很大。</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十分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没有时间观念,表都没有。孩子们的的快乐就是玩个泥巴,逮个蜻蜓,滚个铁环。</p><p class="ql-block">按季节在山里摘个野果子吃,春天里采蒲公英花杆、夏天摘野梅子、秋天打酸枣、冬天跑到泉水旁揪个冰坠子,玩个雪人。</p> <p class="ql-block">  除过前面说的摘野果,再就是生产队里分水果。</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队里有十几颗很大很大的核桃树,几颗柿子树,还有十几颗大的梨树。每到成熟的时候,核桃和柿子,能储存,领导们确定一个日子,全村老小齐上手,打核桃,分柿子。家里人把分得的果子给孩子们吃几个,然后留着过年。</p><p class="ql-block"> 而梨不能储存,按人口每人分几个,剩余的全部拉到城里卖掉,得来的钱用来补贴工分值。那时候生产队里也没有钱,一个成年壮劳力劳动一天按十分计。十分工分值8分钱,而我初中的时候,回家干一天生产队的活,得二分工,计1.6分钱。</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很傻,或者说很诚实,每天挣几分钱,也没有人嫌弃而不干的。当然也没有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拍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