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紫竹院公园最近举办的一期图片展是关于舆图的。我以前没有听到过“舆图”这个词,是看了图片展才知道的。关于这个图片展,前言里是这样介绍的:</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舆图,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既记录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又描绘城市村落等人文景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保留和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有些舆图绘制精美,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舆图”原指地图,但此“地图”又与现代意义上的地图概念并不尽同。古代地图指疆域、领土等,又进而称“舆地图”。《周礼》记载,:“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 “舆图”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庾信在《庾子山集》中写道:“臣闻舆图欲远,则玉虎晨鸣。辙迹方开,则银獐入贡。” 明清时期,“舆图”一词的使用显著增多,尤其是清代,更呈爆发式增长。</p><p class="ql-block"> 北京建城3000余年,建都860余年,历史悠久。《明一统志•京师》记载,“古幽蓟之地,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足以当形势之胜而为万世不拔之鸿基。”可见北京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北京舆图所谓山川、城郭、宫阙、风土人情等内容极其丰富,直观地描述了大量有关北京历史上的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北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地理、风俗文化、城市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价值。诚如明末清初归庄《归玄恭遗著》中所写:“……由至京师,余尝览舆图所载,及问诸尝游其地者,略知山川之胜,城郭之高大,宫阙之崇丽,风土人物之繁盛,而心壮之。”</p><p class="ql-block"> 本系列展览的图片来自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北京历史舆图集》。展览共分三期,展览的地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城墙、城门楼、皇城、紫禁城、宫殿、坛庙、苑囿、寺观等,也有街道胡同、河湖水系;既有能反映北京城市区划和地理格局的全图,也有以某个景观或水系为表现对象的专图;既有绘制精美、内容精密的官绘舆图,也有广泛流传、简明实用的民间刻本。这些舆图定格了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市形态,更充溢着人们的北京地理观与文化想象,是老北京情怀与记忆的重要载体,是了解北京地区发展的重要地方文献。</p> <p class="ql-block">北京历史舆图</p> <p class="ql-block">最详北京四郊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内外城及四郊概况。四郊外分别为通县、大兴县、宛平县以及顺义县接壤,图例丰富。用不同颜色区分内城七区、外城五区以及四郊区的范围。其中内七区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东交民巷使馆区改设。</p> <p class="ql-block">北京内外城详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内外城布局详图。标注城门城墙、道路、铁路、电车线路、公共汽车线路、河流等信息。用五种颜色标识教育机关、慈善事业、机关团体、古迹名胜、著名处所等。(左)</p><p class="ql-block">最新北京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城地理概况。附北京城的史迹、城内文物、四郊风景、商业状况、娱乐场所、交通方面等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 图中东交民巷使馆区被设为内七区,据此推测此图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日伪政府接管东交民巷使馆区后绘制。(右)</p> <p class="ql-block"> 辽金元明都城变迁图</p> <p class="ql-block">畿辅全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清末直隶省地理概况。标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等地的地名,绘有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等河流。图中还标明县界。</p> <p class="ql-block">京西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京西地理概况。主要描绘交通、地势、村镇、庙宇、王府等信息,用蓝色标注永定河。</p> <p class="ql-block">京兆直隶总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京兆直隶地理概况。京兆地区北以长城为界,下辖大兴、宛平、良乡、顺义、昌平等县。北京城居中央,简略绘制。有多条铁路线交汇,除村庄城镇、圆明园、玉泉山、妙峰山等名胜,通惠河、凉水河、永定河等水系在图中也有体现。(左)</p><p class="ql-block">京兆直隶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京兆直隶地理概况。绘制范围包括京兆地方、津海道、口北道、保定道和大名道。标注经线纬线和中央子午线。(右)</p> <p class="ql-block">北平市全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城市地理概况。绘制街道胡同,以颜色作为图例区别不同的事物,对比明显,直观地体现凸字形棋盘式格局。(左)</p><p class="ql-block">最新北平全市详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平城市地理概况。街道、机构、设施等标注详细,用红线标当时的北京电车线路。(右)</p> <p class="ql-block">最新北平详细全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北平城市布局详情。色彩对比强烈,描绘内容详细,尚有总统府、国务院、京兆尹公署等民国十七年(1928)之前的机构,上方绘有《民国全图》与《东西半球图》。(左)</p><p class="ql-block">北平市内外城分布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平内外城分区详情。反映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北平内外城市政区划及街巷名称。(右)</p> <p class="ql-block">北平市区域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平市区域地理概况。图中以红线划分区界,不同颜色代表区划,两种分区法一一对应。有图例10种,标识房屋、道路、山川、桥梁等信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将收回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交民巷街区增设为内七区,将四郊改划为8个区,形成城内12个区和郊外8个区的建制。</p> <p class="ql-block">日译北京名胜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游览名胜,为“日译北京名胜图”的背面,是一幅观光游览图。标注城门、道路、庙宇、警钟台等信息,用蓝色和红色突出著名处所和机关团体。(左)</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最新详细全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城市布局详图。用颜色区分区划,皇城与外城天坛、先农坛为黄色标记。详细标注城墙、水系、街巷、电车线路等信息。图四周有北京机关公署局所、旅馆公寓、公司洋行、学校等一览表。(右)</p> <p class="ql-block">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北平历史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平历史、地理概况。展现民国年间北京的城市景观、风俗民情等。上侧及右侧,图绘北京城建城史,下侧图绘北京婚礼和葬礼的民俗画。另附说明册,简要介绍北京历史。</p><p class="ql-block"> 此图是民国年间外国人所绘北京城市地图中较有特色的一幅,既形象生动又幽默风趣。</p> <p class="ql-block"> 北平辽金元明都城变迁图</p> <p class="ql-block">北平市地理界限</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宫殿之图</p> <p class="ql-block">Peiping 北平</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京内外城历史地理概况。皇城、内城和外城以不同颜色区分。标注主要道路、河流、代表性建筑等,侧重于对景点、车站、戏楼和商业街道等的标注,配以大量彩绘及剪影画,展现北京城市景观、民生百态、市井民俗等,直接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情。</p> <p class="ql-block">THE MAP of PEIPING 北平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为北平地理概况。标注部分重要名胜、城垣等名称。此图色彩鲜明,对街道、坛庙、水系等描绘仔细,还标注各条电车线路。</p> <p class="ql-block"> 按前言所述,这个图片展内容丰富,共分三期展出,让我们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