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前面)七十年代后期的卧龙公社,干部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三辆自行车,他下乡检查工作很少骑自行车,留给公社的办事员去县城用。每天晚上回到单位,就召开广播会议,表扬白天遇到的好人好事,指出当天工作不足之处,部署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他在卧龙公社的几年时间里,卧龙的每一个山岗和沟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卧龙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梯田英雄,比如以刘罗村罗翻调为代表的‘铁姑娘队’;以马沟村八十岁老人马玉林为代表的梯田标兵,闻名全县。董书记为卧龙人民改变贫困的生活环境作出了很大贡献,吃饱肚子的卧龙人民打心眼里感谢这位人民的公仆,如今卧龙层层水平梯田,粮油苹果丰收,青山绿水,卧龙人民更怀念这位鞠躬尽瘁的书记。为了能把新修的梯田深翻深耕,尽快增产,他开始筹建卧龙农机站,由于没有整片的建设用地,他着手在各村兑换调整土地,村与村之间兑换土地阻力很大,很多人不愿意兑换,地块远近有矛盾,地与地之间肥瘦也有差别等,他克服重重困难,协调各村,终于兑换了大约十亩建设用地,修成了卧龙农机站,购置了东方红40、东方红28型拖拉机各一台,铁牛55型拖拉机两台,解决了农田深翻深耕的问题。他还给卧龙中学提供了部分基地,为师生提供了学农场所,给教师一定的伙食补贴,这样教师也安心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逐年提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卧龙中学有十名同学被不同的中等专业学校录取。为了发展科技,他还在卧龙石山村的方家湾建起了‘卧龙农业科技站’,聘请了苏山村的苏维俊担任站长,在那里试行科学种田,为群众推广粮种,科学施肥,为提高粮食单产起到示范作用。董书记对卧龙群众情况了如指掌,关心群众的疾苦,哪家有困难就帮哪家。七七年参加高考前夕,董书记亲自找公社的文书、会计会谈,让他们给少安排加班加点的工作,腾出时间好好复习,他还亲自到我房子来,问我在学习上有啥需要解决的困难吗,有没有学习资料等。当时,我感觉他不像一位公社书记,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董书记是一位自律自强、清白做人、严谨细致、认真做事的好党员。重视抓党组织建设,重视培养和选拔党员干部。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民,助人为乐,平易近人。在他的关心照顾下,公社的张亮珠、马国录,王庆琳等几个半脱产干部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感召培养带动下,罗翻调、郭宗明、陈首刚、孙文辉、魏国祖等同志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 他还重视抓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创办企业,他来卧龙不到十年时间,石灰厂、砖瓦厂、农具厂等企业异军突起,这些小型企业不但方便了群众,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当他调离卧龙的那天,群众自发组织欢送会,公社的会议室挤满了人,有的老同志热泪盈眶,依依不舍,把当时的王丕显书记也感动哭了。他是卧龙人民心中的恩人、公仆。”</p><p class="ql-block"> 回来支援家乡大学生蒙占辉眼中的董书记:回乡大学生蒙占辉,1975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乡改变家乡面貌,是一位心系落后地区和具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后,先后担任民兵连指导员,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对于重视人才的董效先同志来说,看到蒙占辉这样的大学生,如鱼得水,很快,这位热心大学生就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多年的工作配合,蒙占辉对这位老领导情有独钟,他说:“我和董书记交往,印象最深刻的四件事是:第一,他工作细致入微。1975年初夏,董书记来双合镇大队检查工作,有一次在第五生产队做包谷的除草工作检查,每到一块地,他总要蹲下身子,把已除过的包谷根部土堆用手抛开,检查杂草是否除净,除得不彻底的要求返工,这种工作态度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那年,我们大队的包谷喜获丰收。第二,他对粮食亩产量的准确把握。我大队三生产队有近百亩川地,董书记说适宜种包谷,1978年引进了新品种包谷,长势特别好,包谷成熟后,我们自己估算亩产四百斤,当时驻我队搞路线教育工作的马局长认为我估冒了,我对马局长说,董书记来三队的地头看了不下四回了,我们的这个标准恐怕达不到董书记的要求。果然,在我向公社汇报产量的时候,董书记说:‘我对你们三队的新品种包谷每平方米多少株,每株产多少都细算了,每亩产量接近五百斤,你们按每亩四百斤上报不行。’秋收后果然亩产量和董书记估算的一样。事后,马局长说:‘占辉,你们都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所以对粮食亩产把握比较准确,以后各种粮食产量就按你们估计的向公社汇报,我没意见。’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董书记的确心里装着农业,装着百姓。第三,永远忘不了的一个半馒头的故事。1976年因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靠回销粮供应才行。记得1977年3月,我大队各生产队百分之三十的困难户需要回销粮解决吃饭问题,我为此事犯愁,正在我焦头烂额时,有一天中午,公社广播突然通知我来公社商量事情,我忍着饥饿,拖着疲倦的身子,徒步七八里地到了公社,董书记和郜进录主任耐心地等着我,董书记见到我高兴地说:‘经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鉴于你们大队困难群众较多,给你们特殊照顾,下拨5000斤回销粮,你把指标领下去尽快摸清困难家庭,争取按明天把粮食发到群众手中,要保证不能饿死一个人。’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准备起身就走,郜主任问我吃了没有,我说吃了。董书记接着说:‘看你嘴皮干哈一层,那里像吃过饭的样子?’他边说边转过身子问公社大灶的魏师,有没有啥吃的东西,魏师说剩一个半馒头。董书记说,‘快给占辉拿来吃去’。我接过二两面的一个半馒头,好像接过了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任务,边吃边一阵风似的往回跑,心想:‘我这个回乡的大学生终于能对得起饥饿的父老乡亲了!是他无微不止的关心增强了我的工作信心’。第四,1976年正是我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时期,董书记说:‘在公社各大队适宜的地方修建高标准、高质量飞机场式的大块梯田’。接下来卧龙公社规划了好几个百亩战场,双合镇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安全、方便,包抓领导必须住在工地,作为支书的我,当时就住在山上生产队的饲养院内,高粱干馍馍和水就是我们的两餐。长期吃,口舌生疮,董书记看到后,让我回去吃几天热饭,还教我把馍馍用水泡上吃,就不会创伤口腔。他的细心照顾,增强了我们几个负责人的工作干劲,年终保质保量完成了梯田建设的任务。时至今日,那一个半馒头的余香依然回味无穷;那无微不止关怀的话语依然在耳边萦绕。正是董书记这种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感动着我、提醒着我、鞭策着我在后来的税务工作中,认真对待每项工作,我也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关心我的亲人和同事。”</p><p class="ql-block"> 卧龙公社会计辅导员马立眼中的董书记: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在卧龙人民心中,董效先同志就是一个有办法,会管理,勤俭节约,团结同志,关心群众的好党员好干部。卧龙公社会计辅导员马立说:“当我看到86岁高龄的董书记‘七一’在老干部局唱红歌的模样,我就想起他七十年代初在卧龙公社的感人事迹,他刚到卧龙人民公社担任书记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全公社23000多人,花钱靠救济,吃粮靠回销,还要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各种群众运动。在新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困难时期,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扛着沉重的担子,咬紧牙关,勤勤恳恳,战胜了困难,开创了业绩。他在任期间,卧龙公社没有出现一例冤假错案。卧龙公社各项工作考核名列全县十七个公社前列。他知人善任,团结同事,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班子内部一条心,和群众一条心,心里时刻装着别人,不贪不占。他不但重视抓生产,还重视抓党组织建设,抓基础教育。董书记在卧龙担任书记七年时间,群众一片呼声和赞誉。是他给了我半碗饭的半脱产会计辅导员工作,让我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和信心。那时我父亲因病去世,他雪中送炭,鼓励疏导,让我从悲痛中站起来,我才有今天的幸福。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培养出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儿子。没有这样的好心人,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女儿董书牝眼中的书记父亲:董效先女儿董书牝说:“小时候和爸爸聚少离多,印象中爸爸总是穿着一双妈妈做的布鞋,行走時经常扛着一个铁锹,一年能穿破好几双鞋子,生活也很艰苦,有一次我去爸爸单位,食堂一人一个白面馒头,我打了一个白面馒头,爸爸给他自己打了一个玉米面粑粑。我看着这两个颜色不同的馒头,知道爸爸有胃病,吃上玉米面就反酸。我问他为什么不打个白面的?爸爸说一样的吃饱就行了。长大后我才知道爸爸不想在同志们中间搞特殊,他的一个白面馒头的给我了,只好打个玉米面的吃。记得1975年的一天,西北师范大学有个叫蒙占辉的大学生自愿回来支援家乡的建设事业,县一中金威老师带领我和同学们去他家里学习,走到村口碰见扛着铁锹去改土工地的爸爸,金威老师开玩笑说你爸爸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爸爸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就急急忙忙走了。我和金威老师在蒙占辉家里坐着,不大一会儿,就听见爸爸在广播里讲话,讲当天的梯田任务完成情况和各队的表现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说我爸爸讲得很好,我那时只是觉得高兴,对爸爸从事的职业和干的事情不大了解,可现在回过头来看,爸爸在修建庄浪梯田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后辈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是一个豁达、敢闯、有责任、有担当、乐于助人的人,也是一个功成不居的人。言传不如身教,爸爸虽然忙于事业对我们姊妹关照得比较少,但他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崇高美德,他给我们后代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董书记说:“县委书记加治宽、史俊英、刘思义、主任卢哲敏等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鼓励和培养,让我增强了工作信心,还有卧龙公社副书记、革委会主任郜进禄、副主任孔繁清、李善堂等班子成员和张展、郭宗明、陈首刚等公社干部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卧龙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改土修田中度过了困难时期。我走过的路虽然很艰苦,但回想起一个黄面馍馍大家分开吃,同志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工作热情高,干劲大,那段岁月很乐观,也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位在工作上能做到让上级非常满意,下属点赞的领导,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一个能让老百姓在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对他的所作所为记忆犹新,甚至永远怀念,这是难能可贵的。董效先就是这样一位心里装着群众,脑中有宏图,手中有办法,肩上扛责任,脚下接地气的好书记,也是一位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化解民忧、纾解民困、俯首为民的实干家,更是一位把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忠实贯彻并将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好党员好干部。愿我们的党以后多培养这种勇于担当、不怕艰苦、德才兼备、甘于奉献、富有家国情怀的好领导。</p><p class="ql-block"> 董效先同志在卧龙公社工作了七年之后又调去南湖公社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庄浪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张展 </p><p class="ql-block"> 庄浪卧龙原仇家梁大队文书 仇养乾 </p><p class="ql-block"> 庄浪县卧龙中学高级教师 台冠华 </p><p class="ql-block"> 原庄浪县原双合镇大队党 支部书记后为县税务局水洛税务分局局长 蒙占辉 庄浪县文化馆科级干部 马 立 庄浪县原刘罗大队党支部书记 罗宝祥</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邦成 </p><p class="ql-block"> 庄浪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程 婧</p><p class="ql-block">资料整理:庄浪卧龙镇干部兼刘罗村党支部书记 赵 辉</p><p class="ql-block">审核校对:庄浪卧龙镇原仇家梁大队文书 仇养乾 </p><p class="ql-block"> 庄浪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张 展 </p><p class="ql-block"> 中共平凉市委政法委员会调研员 董书牝 </p><p class="ql-block">总攥编审: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 薛邦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