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自家的庭院里面烤肉。那时家家都住平房,我家的平房位于西站附近,靠近今天的劳动湖江边,现已拆迁。院子大大的,三间正房,一间仓房,院中还有一口菜窖,夏放瓜果,冬放土豆白菜。一侧的院墙是栅栏,爬满喇叭花,栅栏旁边砌了一个小花坛,里面种着月季、石榴、土豆花等,俨然一个小花园。</p><p class="ql-block"> 每年5月起,天一转暖,就在院中吃晚饭。每逢周末,必来一顿家庭烤肉。吃烤肉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准备丰富的食材,牛肉就不用说了,还有我最喜爱的鸡翅、午餐肉、地瓜、火腿肠、蘑菇和绿叶蔬菜等,当然最少不了还有香槟、啤酒。</p><p class="ql-block"> 牛肉是烤肉的灵魂,我总是觉得以前的牛肉很膻,每次去到解放门市场买牛肉时,我都是在旁边的卖麻花或是卖冰糕的摊位边吃边等。现如今,牛肉没有了那种浓烈的膻味。</p><p class="ql-block"> 牛肉最好是一大早就买回来拌上,用盆扣上放久一点会更入味。新鲜的蔬菜和瓜果,要用冷水拔上或是放到菜窖中,保持新鲜。最难忘的是,夏日午后,水蜜桃、大西瓜、香瓜所带来的冰凉舒爽又甜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要想烤肉吃得香,烤锅是关键。自制的烤锅,不知道用过了多少个。一度吃烤肉,是到邻居家借烤锅。之后,爸爸就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自己制作烤锅。做烤锅可是个技术活,烤盘做薄了,肉转眼就烤糊了;做厚了,干烤不熟,还特别费炭火;要不就是气孔留得不对,到处都是烟,还得用扇子扇风。那时邻居家要是吃烤肉,十里八街的都能闻到,路过门口,会非常热情的招呼你进去吃两口,经常能看到带着自家的酒、馒头、黄瓜就去蹭烤肉了。</p><p class="ql-block"> 烤肉的香味与炭火的噼啪声是每一个鹤城人铭刻于心间的味觉记忆。滋滋的声音是儿时的回忆,更是剪不断的乡愁。离家上学的日子,一下火车就直奔敬旋烤肉(火车站店),开学前一天的晚上,会去宝坤吃一顿。烤肉是深入骨髓的味,是融入岁月的情。一代代人忘不掉的老味道,正已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贯穿于本地人的生活中,经久弥香。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说: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