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张衡博物馆——一位科学巨人的长眠地

萍水相逢

<p class="ql-block">因为医保没在北京,所以,回河南南阳中心医院诊病,有机会游览南阳张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张衡博物馆,建在离市区北二十五公里外的“石桥镇”,这里不仅是他的墓祠地和纪念地,还是他出生地和成长地,至少是他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租车前往此地。</p><p class="ql-block">到达目的地,下车后发现,怎么门前静悄悄的?打开手机一看是闭馆日,我非常失望,正要离开时,来了一行人也是游览的,随着他(她)们,我也进了博物馆的小门。</p><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近瞧,往东是一条走廊,墙壁上贴着张衡的简介,还有国内外的科学家的照片以及所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眼前是一条宽敞的路,直通前方,西边是一座“浑天仪”模型,它是以刻漏运行为基础,利用齿轮和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浑天仪自动运转。</p><p class="ql-block">张衡用一个机械系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台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据此,他画出了完整的星象图。</p><p class="ql-block">他身处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以他渊博的知识,聪明的智慧,丰富的想象力,勤于尝试的探索精神,以及精思奇巧的机械制作能力,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p><p class="ql-block">由于他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p><p class="ql-block">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p><p class="ql-block">“与天地共存,和日月同辉”!以此来纪念这位科学巨人。</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地动仪”前,仔细观赏这座神奇的仪器。</p><p class="ql-block">近观地动仪,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都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对应。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还有“观震井”。</p><p class="ql-block">据说,如果有震情,水井里的水会发生变化,如水位长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通过地下水动态观测,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p><p class="ql-block">张衡的这项发明,比欧洲发明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因此,他被誉为地震学的“鼻祖”。</p><p class="ql-block">周一闭馆,“石享堂”不开门,绕过碑墙,便是高大的墓冢。</p><p class="ql-block">墓冢四周松柏簇拥,墓前竖着郭沫若先生的词碑:“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p><p class="ql-block">墓冢环砌青砖八棱形花墙,周围环境非常幽静。</p><p class="ql-block">这位历史上的科学家,长眠于这片生他、养他的丰壤沃土之中,与天地为友,同草木、松柏为伴。所做的贡献留给世人,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归来的途中,遐想……。</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张衡是一位无法超越的里程碑人物,他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名留青史,万古流芳!</p><p class="ql-block"><br></p>